房价调控了,中年危机了,公司清退老员工了,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了……天下之事,中产为何会莫不焦虑?
无焦虑,不中产
2017年伊始,一则《深圳两套房,面临失业,中年财务危机引发家庭悲剧》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一位深圳38岁IT男,从老家农村一路逆袭,多年打拼终于在深圳赚得两房两孩,老婆在家相夫教子,可谓典型中产、人生赢家。但就在背房贷、养家小的节骨眼上,他由于“年事已高”被公司劝退,再难找到高薪工作,随即月供断裂,只能忍痛低价先卖一套房,以支应另一套房贷,并且勉强维持入不敷出的生活。
主人公多年来工作勤勉,从不懈怠;企业同样待遇不薄,却遭此窘境,令人唏嘘。有人同情他“人到中年,职场不易”;有人感慨“高房价下,人如蝼蚁”;当然,也有人直指他玩两房两孩的“高杠杆”,自不量力,纯属作死。
事件引发众多中产强烈的代入感。外表光鲜的中产白领,大都有车有房、收入不菲,却时刻担忧着生活中的一切:今天有工作,明天会不会失业?今天很健康,大病一场怎么办?房子又涨了、股票又跌了,可咋整?孩子要上哪个补习班?老人岁数大了怎么养?……
这正是中产的生活现状:小日子不错,却谈不上安逸富足,犹如在美丽的天堂走钢丝,唯恐不慎就落入地狱,并由此陷入迷茫、困惑、焦虑之中。人们称其为“中产阶级焦虑”。
中产多如狗?
什么人算中产?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美剧中,曾无数次演绎中产家庭的生活场景:主人公开着高级轿车,一脸轻松地穿过社区静谧的林荫大道,将车停在自家小洋楼前。明媚阳光洒满庭院,两三个孩子在草坪上嬉戏打闹,活泼的宠物狗陪伴左右,见着主人回来扑上来亲昵。女主听闻犬吠,扭动腰肢优雅出门,与西装革履的男主热情拥吻……相比中国中产加班累成狗、连人都变丑的惨状,这TM才是理想中产阶级的生活写照。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说了,家庭年入(三口之家)4.1万-12.5万美元,你就配得上这样的中产生活了。
中国则有着不一样的标准。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地域、城乡差异,国家统计局把中产“及格线”定在了年收入6万,月薪5000元至42000元的统统算中产。这种“多如狗”的“被中产”标准,迅速引发吃瓜群众不满。网友们一边问候“你全家都是中产”,一边结合草根智慧,搞出个新中产标准:年入50万以上,有车有房,另有资产百万。这以下的,全都是“伪中产”。
有专家综合后认为,中产大抵还是要有车、有房、有存款,但现实中“有房贷但不是特痛苦的房奴”,也算中产。
有人则避实就虚:中产可不光看收入,还是一种价值取向哦!中产大都受过高等教育,相信知识奋斗能改变命运,从事体面职业,追求品质消费,注重环境保护,勇担社会责任……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亚里士多德说得多好:中间群体“既不对别人抱有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
问题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因为有产,所以焦虑。房子,更是焦虑中的重中之重。
冲上“地产飞车”
中产有点钱,除了买房,还有别的手段让资产稳妥增值吗?答案是,没有。由于金融市场状况频出,理财远远赶不上地产增值,所以有人调侃:土豪死于信托,中产死于理财,屌丝死于P2P,总有一款“大坑”适合你。老实上班,只能糊口。买到房,才能赶上这个措手不及的大时代。
穷人在高房价面前早就绝望;理性的中产《经济学原理》在手,指点着日本地产泡沫崩溃的江山,却迟迟等不来课本里“承诺”的泡沫破灭。中产们发现,再不冲上这趟“地产飞车”,怕是此生无望,只好扔掉教科书、充当接盘侠。
这正是2016年房价猛涨后,中产们猛然进场、轰然抢房背后的全部故事。有趣的是,就在中产拼命进场时,炒房的富豪已经开始撤退了。
一套北上广深的房,足以成为拉开阶层差距的“天梯”;错过一套房,后代要多干几辈子。城市居民日益分裂为有房和无房两大阶层,财富差距仅靠房产已越拉越大。
有人说,中国房价打败了经济学常识,其实恰恰应证了经济学原理。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央行都猛开印钞机,干的就是稀释债务、让资本体系转危为安这件事。中国的天量货币涌入了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鲜少进实体,否则“姜你军”、“蒜你狠”将让穷人痛苦不堪。但中产因为有两小钱,就被狂收“铸币税”,眼见着辛苦赚来的收入缩水。于是,持币等死,持股找死,最明智的反而是爬上“地产飞车”,去承受高房价的收割之苦。即便是刚需要背负二三十年的苦债,依然是加杠杆、搏上涨,享受保值增值的乐趣。
人民日报说: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曹德旺也说,房地产迟早崩盘。面对房价跳涨,真理苍白得像句冷笑话。中产开始只信任志强:有生之年,我应该看不到房价大幅下降了。
央行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房价虽然经历了2016年的大幅上涨,但在2017年,计划购房人群跃升至22.9%,达到该项统计数据迄今为止的最高值。房价上涨成为一种信仰,调控早就被视为进场新机会,买房人形成与政策的强力对赌:即便看在银行呆账风险、经济减速隐患和高昂的土地出让金的面子上,政策也不可能真正打压房价。
面对房子或明或暗的不确定性,中产开始无比焦虑起来:没房的盼跌点好上车;有房的边拉磨边还贷,看着“纸上富贵”蹭蹭涨,既窃喜又无奈;有几套房的自然是人生大赢家,盼着房子涨又愁着泡沫破,但想想任总的话,又无比心安起来;而卖了房去丽江、去创业、去炒股的,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如今不花更大代价,根本买不回来……
而学区房更像是房子中的战斗机,引发最典型的中产焦虑狂潮。
最近,一对清华北大毕业的中产父母因为买不起学区房,引发禅师开示: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还买学区房做啥?于是,“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学区房值钱”成了中国经济的难解之谜。
买学区房的显然不是权贵,人家犯不着;也不是普通百姓,人家买不起。追求学区房的,正是最上层的中产阶级。
对底层群众来说,孩子要接受到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远比中产家庭困难得多,“读个初中就够了”的“读书无用论”,更多是种无奈的选择。由此造成的阶层鸿沟,并不容易轻易跨越。眼界高远的中产阶级父母看清这点,自然不由得心生恐惧。
80后这届中产大多无背景,靠着上大学、留一线变身中产。成功经验在此,依葫芦画瓢,至少不至于沦落到社会底层。而只要有了学区房,就能*概率保证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一路走上去,孩子的命运从此与民工子弟泾渭分明。于是,“买房就是买阶级”的观点不胫而走,获得无数人的点赞认同。
明眼人都清楚,好学校从来不是保险箱。类似“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早就戳破了好学校的画皮,却无法撼动对学区房的信仰。中产都是精算师,孩子念完书转手一卖,就大赚几百万,上哪找这么曲项向天歌的好事去?
教育“军备竞赛”
对中产父母来说,买不买学区房,教育子女都是未来阶层斗争最宏大的“军备竞赛”。有人甚至叫嚣,一线城市孩子从幼儿园到留学的教育费用,几乎要赶上一辆99式主战坦克。
年轻父母也想过给孩子“快乐童年”,却惊讶发现,其他孩子已经“抢跑”。超负荷的教育竞争从幼儿园开始,某些家长眼里,只认得100多汉字的娃娃就是个“文盲”。“学霸娃娃”们个个唱歌跳舞学芭蕾,绘画乐器乒乓球,击剑射击冰上舞,连英文戏剧都成标配……
其他孩子疯狂补课,你却天真地要给他“快乐童年”?想象下未来沦落到二流大学、跌落血汗工厂的惨状,强烈的负罪感令中产阶级“虎妈”们挥舞战鞭,将孩子驱赶到阶层保卫战的战场,不把孩子的琴棋书画、英文武术修炼得十项全能,注定要在未来落在下风。
在“虎爸虎妈”们看来,各类培训都需要,每个阶段都有痛点:幼升小考思维,小升初考奥数英语,好高中提前录取都看证书。可怕的是,这些“潜规则”,学校竟然不告诉你。于是,北京某个小学辅导类公众号文章一出,点击量会迅速冲破10万+的云霄。
有人可能觉得荒谬好笑,但在争抢学区房的中产父母们看来,一流大学的入口,甚至从重点高中提前到了重点幼儿园:一旦在幼儿园门口“战败”,进入重点小学、超级中学都将无比艰难,使得十多年后高考“战败”成为大概率事件。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幼儿园争霸”也就在所难免了
底层越是放弃高等教育这座中产孵化器,中产便越要将其捍卫。庸人看到的是高校扩招、大学生贬值,中产阶级却知道,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将重塑世界。房子只是分化当下,教育却会分化未来。中产父母看得越清楚就越焦虑,誓死不肯让孩子在“时代飞车”上被甩下来。
职场隐忧
当新常态、“L”型经济和职场危机一并袭来,家有杠杆的中产无疑要加倍小心。有调查显示,中产薪酬大幅上涨的“黄金年代”一去不返,银行、外企和败退的创业公司裁员凶猛。对很多人来说,中年中产遭遇职业动荡与收入递减,可能在所难免。
先有深圳38岁IT男资金链崩裂,后有“华为清理34岁以上老员工”谣言风起。招聘启事中“35岁以下”的要求虽然早就令人诟病,但如今显示出的威力却大不相同。令人震撼的是,老龄化正不可逆转地重塑社会,中国中位数年龄赫然到达36.7岁,一半以上的中国人超过36.7岁,这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超龄”现象。
80后中产正不断跨越“职场生死线”,人社部却忙着对延迟退休方案表态:2020年之前肯定出台。中产一边遭遇“两头堵”,一边要应付子女教育、父母养老。产业界则拼命捣鼓人工智能,未来没准要跟机器人抢饭碗……如何度过退休前的20多年,大概是最值得焦虑的事。
早年间,中间阶层的窘境曾在80后父母那代预演,下岗职工唱着“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再就业的场景,恍如昨日。不同的是,当年大家无房贷,国企甚至有补偿。如今中产家庭背负杠杆,再碰到个职场危机,妥妥的房贷违约跑不了。
不过这都不是最厉害的,网上盛传中产破产三大法,正是创业、炒股、得大病。
有的中产有积蓄,听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兴奋了,也不看个人条件和市场环境,毫无把握地奔着风口就冲进去。运气好ABC轮捷报频传,运气不好转眼就赔个底掉,从中产跌落“中惨”。
指望炒股发家,在这个专治不服的市场也基本是奢望。近两年A股就两种走势:一是向上假突破后下跌,二是直接下跌。仅2015年6月15日后这波回调,一月内击倒2000万个人投资者,20多万个50-500万市值账户惨遭“歼灭”,3万个500万以上账户不知所踪。每次股灾,都成为对中产的洗劫。“珍爱生命、远离股市”似乎不再是调侃,而是金玉良言。
得大病当然概率低,但中产人到中年,得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高血脂并不少,加上缺乏运动,IT男、媒体人过劳猝死的消息屡见不鲜。这些中产有车有房、收入不菲,但一场大病就能将打回原形。
所以中产领着高薪、还着房贷、愁着失业,看似风光无限,却养着一家老小,憋着不敢生病,思虑着未来出路……妥妥地成了最焦虑的人。
何以解忧
中产的焦虑在于,看清了问题,却束手无策。但历史地来看,有些焦虑完全没必要,因为后面没准有更大的焦虑等着你。
2005年媒体刚提出“中产焦虑”概念时,北京、深圳的房价才6000多,上海也不过8000多,那时中产开始喊焦虑。现在回头看,简直是“黄金年代”。董藩教授就说,北京房价会涨到80万元/平方米。真有那么一天,没房的死心了,有房的爽上天,大家都犯不着焦虑。
焦虑变不成钱,中产要解忧,只能靠三件事:提升自我,防范风险,保持乐观。
俞敏洪自认为是北大同学中最差的,他曾自我调侃说:“如果这辈子实在是追不上大家,我会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了80岁以后,把你们一个一个送走了我再走。”其他风险也可怕,但最可怕的就是健康风险。
经济越不景气,越要投资自己。跑步潮表面看是阶层标榜、群体作秀,乃至被揶揄为“中产阶级广场舞”,背后却透露着深刻的群体智慧——这就是当下中产*的投资,也是消解焦虑的良药。
中产对子女教育的关注,虽然重要,却大可不必紧张。中国的经济格局在不到20年内就经历层级跳跃,未来还将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这其中,知识的创造和淘汰速度将史无前例,人类的能力都将面临消解和重构。届时,什么样的人才最有价值,还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需要提防的,还是房产泡沫。
当辉山乳业、山东天信、邹平齐星等债务危机接连爆发,你就应该想到巴菲特的教诲:当在厨房里发现一只蟑螂时,你就应该知道,蟑螂*不止一只。瑞银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之比已高达164%,是中国政府债务的两倍。这在实体经济本就艰难的2017年,很可能成为巨大的风险点。
当上市公司要靠卖房维持业绩,意味着实体经济早就撑不住房价了。最坏情况下,中产将遭遇裁员失业,致使房租房贷无法兑付,进而引发房屋抛售,导致通缩危机。这样的结果显然无法接受,所以金融业正在全力去杠杆。而对高杠杆中产家庭来说,尽早化解风险,对外谨慎投资,无疑是确保平安的良策。
与中产们的焦虑相比,学者们对中产的未来抱有极大乐观。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一份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将从现有的32.59%跃升到53.54%。到时候,全国大半是中产,今天的中产有什么好焦虑悲观的呢?
而具体到个人,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要做什么,而是别做什么。像少年花钱追欧巴、青年情场当备胎、中年离婚分家产、老年遭骗散光财,都是中产家庭大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