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直在搞大事情的是两个行业:一个是以瓜子、优信等为代表的汽车电商行业;一个是以摩拜、ofo等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行业。凑巧的是,这两个行业接下来都将有大事发生,市场上已有一些风声,尽管不准确。
6月2日,有爆料称摩拜敲定一轮8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约为30亿美元;另一版本则是摩拜融资规模为10亿美元,估值为20亿美元。第二个版本个人认为不太靠谱,原股东稀释太多。
该信源称,在摩拜新一轮的融资中,腾讯继续加码投资,参与上一轮投资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太平洋投资集团(简称TPG)、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老股东也都加持,同时,美国对冲基金Farallon也参与了投资。除了上述投资者外,国内的两家自行车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也入局参与了投资。
事实上,摩拜竞争对手ofo也没有闲着,笔者从可靠消息获悉:ofo将获得一笔与摩拜规模相当的融资,领投机构曾重仓阿里巴巴,人人网等。
有人说:单轮融资合计20亿美元,两家公司合计估值接近100亿美元,又一场*大对决即将到来。所谓*大对决,结局必见高下,必判生死,必决存亡,大战之后只剩下一家公司存活,称霸行业。
个人对此有不同意见:一场20亿美元的大战结束之后,硝烟散尽的战场,不是独留一位盖世英雄拔剑四顾,问天下英雄谁是敌手。而更可能是这样的场景:两强对峙,其他玩家则全部倒下。
换句话说,即赛道被清理,只余ofo与摩拜竞赛。
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也是瓜子二手车创始人)回顾赶集网与58同城的十年之战时曾经这样评价:行业前两名一直很惨烈的打,其他公司在旁边观战,两家公司吸引了所有的关注度——行业的、资本的、用户的。行业排名前两位的公司越打越大;其他公司作为吃瓜群众,慢慢无人知晓,越来越小,直至最后退出赛道。
在任何一个行业,规模都是最重要的门槛:用户规模、融资规模、产业控制力大小及品牌影响力大小等,最终会形成极高的门槛,成为公司的护城河。
共享单车行业正出现类似情况:行业排名前二的两家公司吸引了绝大部份关注度,新一轮融资完成后,这种情况更甚,其他公司很难被关注。
从投融资角度看,在行业内,这两家公司已经成为投资机构的*。其实这很好理解:那些刚刚拿到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的公司,与两家数轮融资合计均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竞争太难。
根据头部效应或者马太效应:资本市场已经给摩拜、ofo估值40亿美元,50亿美元,资本市场就不愿给其他公司高估值了。在互联网市场,越到行业发展后期,马太效应越明显。
资本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却能解决很多重要的问题,比如发展速度,比如掩盖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解决团队士气及稳定性的问题。在厮杀惨烈的战场,钱可能比妈还亲。
说直接点,其他玩家再拿1亿美元投进来,玩不动了;资本市场不会给其他公司估值,没法玩了。
从产业资源的分布看,产业资源会越来越倾向于排名行业前二的摩拜,ofo。最近有两条新闻,一条是ofo将收购捷安特,另外一条就是摩拜新一轮投资方中包括两家自行车产业链的上市公司。背后的逻辑都是,产业链资源完成站队。
这不是战局的全部,从更大的范围看,摩拜将形成腾讯、蔚来汽车为首的产业资源战队;ofo将形成阿里、滴滴为首的产业资源战队。归根结底,还是“AT”(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的战争。
从用户积聚的效果看,摩拜宣布自己DAU(日活跃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事实是,共享单车的DAU不是浏览量,而是订单量。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订单量超过2000万的,只有阿里巴巴了。当然,阿里客单价远高于单车。计入免费骑等补贴,实际日交易超过1000万单。
两家公司获得等额融资,这意味着战争尚未结束,而是进入了消耗资源的战略相持阶段。在战略相持阶段,对团队的毅力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中国互联网很多细分行业,都曾有过这样双雄对峙的战略相持阶段,门户行业的新浪与搜狐,搜索行业的百度与Google,生活服务行业的美团与大众点评,出行行业的滴滴与Uber,分类信息行业的58同城与赶集网,电商行业的阿里与京东等。
战略相持的结果有二,一是进入新玩家,格局演化,比如门户行业,新浪搜狐之外,网易小而不死,腾讯借势QQ终成老大;再是合并,比如58同城与赶集网,Uber与滴滴等。
融到钱之后的两家公司,都会寻求更多战略突破点,比如进军海外市场。今年4月,滴滴CEO程维在岳麓峰会上称赞戴威团队:ofo的自行车已经布到旧金山了,国际化的步伐比滴滴快多了。
有人采访时曾问我:融资到底有多重要,钱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吗?我的回答是:只有钱不行,没有钱万万不行。归根到底,钱很重要。
有媒体曾问过我:巨额融资之后两家公司走向会如何?我认为四件事情很重要,产品、团队、国家政策、投资人心态。在这四个方面,摩拜、ofo两家公司各有特点,笔者将另文再做解读。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媒体训练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