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的观众喜欢这个作品,我就知足了。” 高晓攀坐在北京BunnyDrop白兔糖咖啡馆的一角,喝了一口美式说道。此刻,距离播出《笑声传奇》比赛还有2小时,我们却提前知道了结果:“和赛前预想的差不多吧,输了。”
24小时没睡觉的高晓攀,除了疲惫,脸上还写着无奈,这样的开场白和外边阴郁的天气,让气氛从一开始就有些黯然……
“可以开始了!”摄影师布好光,冲这边喊了一句。高晓攀瞬间打起十二分精神,焕然一新地面向我们……
《小先生》究竟输了什么?
6月18日播出的 《笑声传奇》大赛中,高晓攀最终以439 票输给对手。宣布比赛结果时,高晓攀的表情是——“有备而来”。
坐在台上的“喜剧人”嘉宾有人直接表示:“看不懂,太深奥了。”只有大兵的发言,让高晓攀的眉头舒展了一下:“这个作品娱乐性很薄弱,牺牲了相声的命根子,是非常大胆和反传统的创新做法。我在这个作品里,没看到爱情,其实是对艺术追不可得的无奈。因为艺术最后谁也不会嫁。”
高晓攀深深鞠躬:“懂了就是懂了。”
的确,这是一个形式上反传统,内容又非常传统的喜剧。为了这个创新节目,高晓攀读了73本书,为了确保每一首诗,每一句话都有迹可循、符合逻辑,前后一共修改过47稿。
《小先生》是一出独角戏,主角背后有一幅不断变化的幕布,幕布里根据情节会伸出玫瑰花、油纸伞,甚至步枪。而不变的,是高晓攀饰演的“小先生”。
小先生是位不称职的老师,只会背别人的诗、自己不会写诗。小先生在学生们的怂恿下,赠诗予心上人,结果*句说完,便遭嫌弃。而小先生一语点破对方心思:“你分明就是不想在一起。”他抱着强烈的不甘,试图用民国大学者沈从文追求爱妻张兆和的方式继续追求对方。最终,心爱的女孩嫁给别人,小先生请求对方和自己私奔,此时幕布后伸出来许多抢指着他。小先生先是惊恐,后镇静下来说:“小先生,不怕枪。”枪与玫瑰的画面,或许隐喻了现实与爱情的先天冲突。小先生在武器的威胁下重新娓娓道来,向心上人表达深沉的爱意。这一次,他的真心话让对方收起了所有枪支。
故事演到结尾,心上人没有和小先生私奔。灯光变暗,小先生孤独一人,转身背向观众。道出自己几番挫折悟出的人生真谛:“何为情爱?一日三餐,晨暮日常。良辰美景,娶你为妻。”
现场,有摄影师拍到台下有女观众流泪的画面。
这的确不算是很好笑的喜剧,但却有一种扎在你心里,挥之不去的力量。
此刻,坐在我们面前的高晓攀说,比赛当天虽然对落败有所预料,但他没料到的是《小先生》中引用的古诗、经典句子,观众除了一句“一人我饮酒醉。”(那是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里*宝的一句经典台词)外,竟一无所知。“真的是我输了吗?还是这个时代有些东西输了?”
喜剧可以模仿的内容、段子很多,想用包袱填满一个节目迅速“红起来”更是不难。但是每一次,高晓攀都选了那条最难的“原创+创新”的路。
比如之前某个喜剧节目里,高晓攀为了推广中国戏剧文化,冒着低分风险创作过一个《梨之园》的节目。此次,经过反复雕琢的作品《小先生》不仅没有过助高晓攀过关斩将,最终还成了外界争议他的那支“枪”。
一个相声团队,凭什么估值1亿?
“也不能每天都是不开心的事儿吧?但就是因为很多个不开心,才促成一件开心的事。”高晓攀所说的这件“开心事儿”,就是今年5月16日 嘻哈包袱铺在“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典礼上,宣布嘻哈包袱铺完成A+轮光信资本7500万融资的消息。这个相声界*个融资成功的团队,如今估值超过1亿。
(嘻哈包袱铺团队制作的海报)
创业九年,嘻哈包袱铺团队在高晓攀的眼里,是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这个团队也到了蜕变的转折期。晓攀传媒和嘻哈包袱铺一路起起落落,有人离开,有人加入,但团队如今越来越团结。“在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人的修养》*篇,就提出有集体才有个体,这是中国人的修养之一。”高晓攀庆幸,九年的发展历程,嘻哈包袱铺的演员们将最真挚的感情投入在这里,大家没有功利心的度过了这九年。
对于资本屡屡青睐嘻哈包袱铺的原因,资本方宋城演艺的徐总曾说过:“之所以和嘻哈包袱铺合作,是基于双方有共同的愿景和战略。我们将让嘻哈成为*个拥抱互联网的喜剧团体。”高晓攀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精神,或许也是资本一掷千金的重要因素。
创业之初,高晓攀坚持以创新内容、原创内容树立嘻哈包袱铺的品牌形象,而“嘻哈”二字已经强调了这个团队“年轻化”的属性。当年,红极一时的原创相声《70、80、90》、《向往富二代》、《如此幸福》、《超级新白娘子传奇之有碘咸》等作品,既能紧跟社会热点,潮流,又讲出当下年轻人的现实境遇与心声。嘻哈包袱铺的知名度很快在北京土著年轻人里打开。
在市场增容,自身定位清晰的双重优势下,嘻哈包袱铺迅速在几十个相声团队中崭露头角。当时有媒体采访高晓攀时,对自己团队脱颖而出的形势,他显得信心十足:“传统的相声就那么100多段,要吸引当代观众,就得有新形式新内容,正因为如此,我们花了两年时间,组建了一个独立的创作、编辑团队,创作出来的作品新,区别于所有剧场的风格。”
的确,在嘻哈包袱铺听相声的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发弹幕吐槽;微信增加打赏功能,与演员互动;开办培训班、生产衍生品等。这样基于打通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看上去很像“互联网+相声”。而嘻哈包袱铺鲜明的“新锐”标签,为它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受众群体。
2015年,北京保利剧院举行的嘻哈包袱铺首届粉丝节上,高晓攀在“海阔天空”的背景音乐下,进行过一次五分钟的演讲。那是嘻哈包袱铺至关重要的发展节点。“很多人认识我,但不了解我,我一共有八十多个相声作品,其中有三十几段获得过全国大奖,我们怎么可能没作品。”那次演讲结束,高晓攀宣布嘻哈包袱铺成为*个与资本牵手的相声团队,并获得A轮融资。
A轮融资成功后,高晓攀不时出现在科技、商业媒体的论坛上,无论是以主持人、或演讲者身份,他都愿意参与其中。“相声是我的专业,这方面我很自信。但是企业管理需要先进的理念,所以我要不断的和前辈去聊,去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商业论坛上,高晓攀结识了当时任万达影业任副总的陈洪伟,此后还将《兄弟,别闹!》拍成了电影。
小剧场变迁的见证者
“如果相声演员、明星、老板、导演……最后只能留一个身份,你选哪个?”
“相声演员。”
从背着一床被子进京之后,高晓攀就没给自己留退路,相声对他而言,就是根,而离开舞台的相声演员,就是连根拔起的树苗,不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高晓攀给自己定了一条底线:要说相声,就一定是在剧场里说,一定要和观众以最近距离去说。
相声从业者刘先生告诉记者,2005年,北京的相声小剧场除了早期的德云社,几乎没有能叫得响的品牌。“最多的时候,北京有五十多家小剧场,相声演员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相声演员李伟健回忆,2009年北京小剧场的活跃是基于此前对市场的培养,而彼时的相声小剧场门槛相对较低,一千多元就能组织一场小型演出。
2009年是北京、甚至京津冀地区相声团体的*次爆发期。而2008年高晓攀已经创建了嘻哈包袱铺,从这一点足以看出高晓攀敏锐的市场判洞察力。
然而,小剧场在野蛮生长的同时,也因为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伤害着市场。当年,高晓攀对行业冒进的弊端提出过自己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行业内越来越没有底线,一味地去阿谀奉承,使得现在相声艺术越来越不值钱;此外在形式内容创新上,有的剧场也走偏了,一味地注重包袱,比如一些伦理包袱,就不适合携带全家人去观看,也不是给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
果然,小剧场相声市场在2012年开始呈现萎缩的趋势,一些小剧场和相声团队开始倒闭、解散,即使“德云社”这样的金牌招牌上座率也开始下降。而2013年,关于嘻哈包袱铺的各种传言,也困扰着高晓攀。
“俗话说:艺人没地,在外受气。”高晓攀说,嘻哈包袱铺在经历了与场地租赁方的种种博弈后,更加坚定建立自有剧场的原则,“我们承诺过观众看相声不涨门票,可是房东的租金水涨船高,演出再火爆,算下来盈利还是杯水车薪。”想让嘻哈包袱铺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保护团队利益,就必须有自己的剧场。
2015年,宋城演艺集团的投资对于嘻哈包袱铺来说,犹如雪中送炭。融资成功后,嘻哈包袱铺做的*件事就是将线下剧场从租赁模式转为自营,并先后把3家小剧场整合到公司体系当中。“小剧场是好内容的孵化器,*不能丢。剧场是最能够直观和观众互动的地方。一个在剧场里,面对面上百次都把观众逗乐的段子,放在其他渠道也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所以,高晓攀至今都迷恋站在台上的感觉。当台下观众嘀咕:“这段我听过了!”时,他当即对观众抖出包袱:“对,上次你带的好像不是这个姑娘。”而这种只有在小剧场才会出现的即兴表演,是各种电视节目、甚至电影都无法满足一个相声演员的*体验。
相声《兄弟,别闹!》以外,还有大电影凶猛袭来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万达之夜”,高晓攀*次以“电影人”的身份参与其中。“片子还在后期打磨的过程中,预计九月上院线。”而当晚的电影研讨环节,高晓攀作为*个演讲嘉宾,被邀请上台分享对自己处女作电影的感受:“这部电影可以被总结为,变大、变强、变阳刚!”。
(因为处女作《兄弟,别闹!》高晓攀*次以电影人身份参与电影节)
《兄弟,别闹!》是嘻哈包袱铺的一个经典相声作品,曾先后被改编为网剧、舞台剧。采访当天,白兔糖咖啡馆的市场总监告诉我们,她知道高晓攀这个名字,就是因为看了舞台剧《兄弟,别闹!》。
在与万达电影取得初步合作意向后,高晓攀先用了1年时间进行剧本创作,最后又和编剧1个半月没下楼,写出了电影《兄弟,别闹!》的故事。这部电影里的高晓攀和尤宪超,饰演一对亲生兄弟郑好、郑重,两兄弟平日吵闹不断,互坑成瘾,因参加真人秀而结识于莎莎饰演的节目编导夏天凡,恰逢李灿森饰演的黑大大哥拉拢两人“共谋大事”,引发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演变成一场“变形记”。
“我不喜欢IP这个词,与其说它是一个IP,其实它是我们嘻哈包袱铺成长的见证。”电影里主人公从男孩变成男人,也隐喻了嘻哈包袱铺成长、蜕变的过程,而拍这部电影,不是因为中国电影产业“人傻钱多”,而是他的一份情怀。
和所有新人导演一样,高晓攀的电影里请不到明星大腕,合作的团队也不是最强的。“我很理解他们,一个新人导演,而且是说相声的,人家凭什么相信你能拍好电影?最后还是要用作品说话。”最终,电影搭建出一个现有状况下*的主创班底:高晓攀、尤宪超、李灿森、于莎莎。在“万达之夜”上,高晓攀调侃道:“这四个人的累积票房合计已经超过20亿了。”
“喜剧导演里面,我的偶像是周星驰。”
周星驰是很多喜剧人心中的偶像,但高晓攀觉得,大家解读周星驰的作品大多只看作品本身,而他看的是周星驰作品背后的形成因素:“周星驰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家里*的男孩,这些影响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对喜剧的表达。”
在高晓攀看来,周星驰用最巧妙和高级的方式表达了这样的男性心理。而高晓攀自己在《小先生》中写了几番儿的爱情,也讲了女孩在能嫁的时候,男人因为事业不成而不娶;最终男人能娶的时候,女孩已经嫁给他人的无奈。“戴上金箍,*宝最后还是得不到*的人,紫霞仙子在别人怀里。若一去不回呢?就一去不回。”说到这里,高晓攀停顿了一下。
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相声、舞台剧、电影,高晓攀在创作中,表达自己对情感和人生哲学的理解。即使有些方式无法被认可,但高晓攀还是坚持自己的底线:不想抄袭和山寨,因为不屑……
后记:
采访高晓攀的第二天,我打开手机看到高晓攀接连发了四条朋友圈:“有点小感动,请允许我刷屏。”文字下面是微博网友支持《小先生》的评论截图。
“这样的作品才值得反复品味,有思想,有内涵,真好,小先生。已经看了56遍了,里面的歌曲超有感觉。这是我近年来看过*的作品,没有之一。”“这里有和我一样00后的粉丝吗?爱攀攀。”“看完小先生,再看后边的作品,心里却全是小先生。”……
高晓攀在最后的一张截图上写道:“我总感觉,当皮囊承载不了精神时,人走了,精神留下来。要不,为何我们总爱古人的那些所有呢?”
看着网友们纷至沓来的支持,相信高晓攀应该可以卸下比赛时不被理解的失意,站在既定的创作道路上,继续轻松前行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