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让中国农民用得起“贵族肥料”,动摇了国外定价权,又一家中国企业改写了世界行业历史

去年8月,在中国曾经最落后的一个行业,一家中国企业却成为这个行业国际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让长期在这个行业落后与挨打的中国人成了世界游戏规则的定义者。这家企业就是金正大。
2017-09-27 07:49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王中美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中货物验收的基础,是保证国际市场有序运行的游戏规则。制定标准者,等同于变相建立贸易壁垒。

  中国至今是国际标准的落后者。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的2万多个国际标准中,中国参与的只有0.7%,这也让中国企业长期“挨打”。

  但去年8月,在中国曾经最落后的一个行业,一家中国企业却成为这个行业国际标准的主要制定者,让长期在这个行业落后与挨打的中国人成了世界游戏规则的定义者。

  这家企业就是金正大

  独树一帜

  1998年,金正大诞生于中国化肥重镇——山东临沂临沭县。

  其时,在当地上百家化肥生产企业里,金正大并不起眼——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阔气的厂房,甚至没有成熟的技术。

  让它脱颖而出的就是创新,首先是独树一帜的产品策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化肥成为当时最强劲的农资需求。

  背靠农业大省的临沭县,化肥企业以井喷之势大量出现,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里的大部分企业都只是生产低标号的复合肥,商家掺杂使假的行为也比比皆是。

  粗放、低端、小而散的整体格局下,金正大却一出手就要生产优质复合肥。

  掌舵人万连步理由很简单:“害人的生意不能做,要对得起农民一年的辛苦,给他们提供好的肥料”。

  优质复合肥考验化学合成能力,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对化学颗粒的水分、粘性、有效成分等进行科学控制,达到养分含量高、稳定、不易流失的效果,生产的难度要高很多。

  毫无经验可循的金正大咬着牙走上了研发摸索之路。

  技术人员在40℃的高温里夜以继日地反复实验,化学成分挥发后对身体造成了各种刺激伤害:鼻腔里被烧出了血水,眼睛酸涩流泪、脸上被灼烧起串串水泡……

  虽然困难重重,但没有一个人退出。

  功夫不负苦心人,历经痛苦折磨,高标号复合肥终被金正大研制成功。

  两个月后,公司*条年产5万吨复合肥生产线建成投产。

  其“诚信为本、品质取胜”的理念也快速得到市场验证,当年即盈利100多万元,并很快突破千万利润大关。

  但金正大的目标,并不是盘踞一方。

  一场“豪赌”

  萌芽兴起于西方的化肥,每次产品的革新、产业的升级也都由西方发达国家引领。

  进入21世纪,欧美国家再次掀起“施肥技术的一次革命”——缓控释肥。

  这种化肥主要通过特殊的包膜技术,控制养分释放的速率,比传统化肥有效期更长,既能更有效地促进农业增产,也让农民减少了施肥次数。其中,控释肥比缓释肥更高级,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让养分释放的速率和时间与作物养分需求同步。

  这项新技术,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研发成功,然后是长期的技术封锁。这期间,中国科研机构依靠自主研发,虽有一定突破,但成果一直处于实验室阶段,未能商业化生产。

  这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化肥业的困境。

  虽然已是世界*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但中国化肥产业却长期大而不强。化肥的养分利用率低,直接导致施肥量增加。全球化肥施用的平均水平是每亩8公斤,到了我国却变成了21.9公斤。不但造成资源浪费,也给耕地造成严重污染,并间接加速了温室效应。

  发展出自己的缓控释肥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看到问题,也看到了机会的金正大于是再当先驱,果断决定向缓控释肥的高峰攀登。

  这又是一次更大的考验。

  让纸面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需要实验的次数不可预知,相应投入少则数千万,多则上亿。金正大当时年利润也就2000万左右,等于未来几年都白干,还未必能有结果。

  但对新产品的渴望打败了顾虑,没有冒险何来突破?

  2004年底,金正大引进山东农业大学缓控释肥专利技术,自主设计、安装了国内*条规模化生产线,开启了一场“豪赌”。

  为了做出那一层起抑制作用的包膜,金正大一吨又一吨的化肥扔进去,产出的是一堆又一堆的废料。才几个月,废料就达3000多吨,货值800多万元。

  如此坚持了一年,2006年农历正月初八,金正大赌赢了。

  其他人还沉浸在春节的余热中时,金正大已经运转起了*条年产30万吨的缓控释肥生产线。

  这不只是金正大的突破,更是中国化肥产业的突破。国内企业首次打破垄断,依靠自主创新达到了化肥行业世界*水平,且生产成本只有国外的一半。

  走向世界

  这条生产线的出现,不仅让中国农民用得起“贵族肥料”,也动摇了国外“霸王”企业的定价权。

  此后3年内,金正大一鼓作气,在沂蒙山区建成了年产100万吨的缓控释肥生产线,成为全球规模*的缓控释肥生产基地。

  一边享受着因创新产品带来的高附加值,一边用创新精神锻造着品牌价值,金正大此前所有的投入和艰辛,都转化成了丰厚的回报。

  此后,创新成了金正大永恒的发展驱动。

  通过产、学、研结合,他们不断集聚全行业*质的创新资源,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开发出水溶肥、叶面肥、微生物肥、土壤调理剂等覆盖作物生长所需的全系创新产品。

  这些创新,为金正大积累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也让其在一轮又一轮大浪淘沙中翘首挺立,成为全国复合肥行业的标杆和领军企业。

  他们先后起草、参与了《缓释肥料》国家标准和《控释肥料》行业标准等19项标准的制定,为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价值。

  2009年,科技部批准依托金正大筹建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行业*的国家创新平台。

  2009年和2012年,金正大两次荣获缓控释肥领域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金正大以市场占有率*名的成绩登陆深圳交易所,成为中国缓控释肥领域*股,募集资金15亿元。

  在资本助力下,金正大如虎添翼,将触角延伸到国内、国外更多地域。

  于国内,集团在安徽、河南、辽宁、贵州、新疆等全国农业重镇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就地产供销。

  于国外,集团在以色列、美国、德国等国家,与高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融智、融创、融才;同时也在澳大利亚、挪威、以色列、德国、荷兰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开拓海外市场。

  一系列举措为金正大长远发展筑牢了基石,其复合肥产销量连续8年*,即使在产能过剩、大量企业倒闭的逆市中,也依然保持增长。

  今年上半年,集团的业绩再一次刷新历史,在同行业企业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金正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营收达124.75亿元,净利润高达7.94亿元。

  制定规则

  缓控释肥的成功突破,让中国摘掉了只能生产低端化肥的落后帽子,跻身高端肥料行列。

  但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金正大却总是被“欺负”,“中国出口控释肥料到发达国家,产品检测结果对方说合格就合格,说不合格就不合格,但却从来不说是什么检测方法”。

  这背后只有一个原因——缓控释肥还没有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是国际贸易中货物验收的基础,是保证国际市场有序运行的游戏规则。制定标准者,等同于变相建立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不遗余力地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共组织制定了2万多个国际标准,其中95%以上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垄断,中国参与的只有0.7%。

  在区域性或国际性交易中因标准受制于人,付出的是真金白银的代价,哪怕只是一只小小的打火机。

  2002年,欧盟要求销往其市场的打火机必须安装安全锁。而安全锁领域的主要专利早已是外国公司的特权,要达到这一标准,我国企业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使用费。

  在传统化肥领域,中国自1935年*家氮肥厂诞生起,80多年来也同样处于这样的被动中。

  当发现控释肥处于国际标准空白时,金正大看到了机会:是时候由中国来掌控游戏规则了。

  2012年和2013年,金正大联合化肥国际标准的中国对口单位——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控释肥料国际标准》和《脲醛缓释肥料国际标准》申请。

  做惯了行业老大的美、加、日、德,*次遭遇挑战很不适应,在他们眼中,中国的化肥产业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水平。

  “你们国家搞控释肥才多少年?你们现在能不能生产还是个问题呢。凭什么来制定标准?”有参与国毫不掩饰敌意,在讨论现场强硬质疑。

  但实际上,那一年全世界控释肥的产量约300万吨,而中国仅金正大一家,就达到了180万吨的生产能力。

  这种明面上的歧视,只是中国团队遇到的*挑战,在历时3年的征求意见、立项、讨论修改、审核过程中,发达国家为了“下绊”,可谓挖空了心思,甚至在审核时的英文表述上背地里做手脚。

  不过,在硬实力面前,发达国家的代表们不得不妥协。

  最终,两项国际标准方案均获得通过,并分别于去年4月和今年3月颁布实施。

  “美国、英国人多傲气!回头把这个标准采纳成他们的国家标准了,后来荷兰也是。这实质上是对中国的肯定吧。”上海化工研究院刘刚主任对此颇感欣慰。

  两项标准的通过,让中国化肥业终于结束被动,站上了全球至高点。

  龙头担当

  历经十几年奋斗,金正大后来居上,成为了行业排头,也成为引领行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开路人。

  近几年的产能过剩给化肥业敲响了警钟,国家也对化肥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要在农业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化肥用量。

  生产绿色、高效化肥已势在必行。

  金正大继续走在前列,借着行业洗牌的机会,成为行业生态的建设者。“唯有树立联合协作、优势互补、抱团联合,才能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金正大已将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免费向20多家同行企业输出,并与上、下游企业共同探索生产线的升级改造,提升装置利用水平。

  在科技部、农业部支持下,金正大还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两大协作平台——“缓控释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高效复合肥料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通过聚合资源,推动创新和成果转化,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带来新的产能过剩,让行业转型升级有了活力杠杆。

  今年7月,金正大获得批准的“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也同样是事关全局的大动作。

  该项目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在这一专项下的34个项目中,金正大是*一家来自企业的牵头承担单位。

  平台之上,金正大集结了业内*秀的创新资源,除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2家高校,中国农科院、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外,还携手业内16家企业一同参与。既为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保障,也为参与企业创造了持续创新的契机。

  此项目将针对我国当前化肥行业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重点对肥料的包膜材料进行攻关,用植物油、树脂、秸秆等低成本、绿色材料,替代高成本、不可再生的石化材料,并对相应的工艺及应用技术进行创新。

  项目下的八大课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世界同行中首次提出。对此,项目首席专家——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不无自豪:“‘十一五’、‘十二五’我们是跟跑(全球同行),‘十三五’我们中国要领跑。”

  领跑,意味着要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要挺过从实验室到田间推广的一切难关。4年内研发出40余种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新型肥料,达到比现有化肥减量10%-15%,养分利用率提高5%-8%,这一目标在没有借鉴的前提下实现起来并不轻松。

  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在9月24日的项目启动会上表示:“我们一定会集思广益做好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秉持融合互联、共创共享的理念,与35家单位一道,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争取把这个项目做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典范项目。”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说:“中国农业有一个现代化梦,金正大有一个农民富裕梦。”

  现在,他们这个梦正越做越大,现实也正越来越璀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

看了这篇文章的用户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