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银行和BAT抢科技行业山头,谁能抢过谁?

业务上站稳了脚跟,银行巨头开始发力金融科技,个别银行开始定位为金融科技银行,让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也归金融。
2018-05-07 11:00 · 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  薛洪言   
   

  (一)

  “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果大爆发’,商业银行是抓住这股浪潮完成蜕变,还是让移动支付的失利在其他领域重演,关键是未来三年的作为……为适应科技带来的环境剧变,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超脱短期利益的重大布局,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管理模式。”

  这段话摘自招行2017年年报,充满危机感,也饱含激情,奏响了银行业进军金融科技的冲锋号。

  不止是移动支付的失利,直销银行的失利、不良爆发、利润增速回落、人才出走,2013-2015年,银行业诸事不利,一度成了人们口中将被“颠覆”的恐龙。

  2016年以来,形势似乎发生了变化,行业不良率开始企稳、利润增速回升,连股票市场的表现都让人惊艳(参见下图)。

银行和BAT抢科技行业山头,谁能抢过谁?

  再看互金巨头,2016年初开始遭遇强监管,之后,陆续表态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再之后,进一步精简为科技公司,让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

  看上去似乎是一副缴械投降的样子,而银行业想要的似乎不止于此。

  业务上站稳了脚跟,银行巨头开始发力金融科技,个别银行开始定位为金融科技银行,让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也归金融。

  如招行,提出“每一项业务、流程、管理都要以金融科技的手段再造,整个组织、每个管理者、所有岗位都要以金融科技思维重新武装”的金融科技转型目标,确定了七项中长期任务,其中:

  “打破竖井,构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以‘客户旅程地图’开展数字化端到端的流程梳理和优化”;

  “将分散在业务线的运营职能集中起来,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的共享运营平台”;

  “打通条线区隔,围绕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两大App 的月活跃用户数协同作战”。

  在我看来,都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对银行业的互联网转型,颇具启发性。

  互金巨头与大银行,一个步步后退,一个步步紧逼,银行业开始走BATJS的路,让它们无路可走。曾经的颠覆者与被颠覆者的追赶游戏,难道双方互换角色,重新开场?

  所谓否极泰来,所谓形势互换,大概便是这个样子。

  (二)

  大家对银行刮目相看,业绩的回升是根源。

  2017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75万亿元,同比增长5.99%,增速较2016年回升2.44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看,2015-2017年,大多数银行的净利润增速都实现了三连升,向好的趋势基本确立。

银行和BAT抢科技行业山头,谁能抢过谁?

  问题是,这么好的业绩怎么来的?

  银行的营收主要是两块,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2015-2017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连续下降,从23.73%降至22.65%,看来,业绩的回升,净利息收入是功臣。

  影响净利息收入的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量,即生息资产(主要是贷款),一个是价,即净息差。2015-2017年,商业银行净息差连续下降,从2.54%降至2.10%,所以,贷款量的增长才是业绩回升的功臣。

  贷款又分为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如下图,2016年以前,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对公贷款(红线)总是遥遥*零售贷款(蓝色);2016年以来,除年初的两个月外,零售贷款(蓝色)新增已经实现对对公贷款(红色)的反超。所以,贷款的增长,零售贷款是功臣。

银行和BAT抢科技行业山头,谁能抢过谁?

  分析到这里,也就明朗了。商业银行业绩回升的大功臣是零售贷款的快速增长,说白了,便是抓住了这两年消费金融的风口。

  信用卡业务的爆发是个佐证。截止2017年末,信用卡发卡量5.88亿张,较2016年末增加1.23亿张;信用卡未偿信贷总额5.56万亿元,同比增长36.83%,增速较2016年提升13.2个百分点。

  问题是,如果大家对银行的刮目相看,只是来自其消费贷款业务做得好,似乎不值得庆贺。

  因为消费金融的风口,不仅银行抓住了,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P2P平台、现金贷平台甚至是提供信用保险的保险公司,哪个没有抓住呢?似乎其他机构抓得更好一些呢,在这方面,作为这些产品的用户,相信大家都有感受。

  衡量银行业是否真的转型成功,更多的应该在机制文化、流程再造、创新激励和人才吸引等层面去看,在这些方面,行业的转型刚刚起步而已。

  比如,人才流向是*的风向标,但人才从传统银行流出的趋势,目前有所缓解了吗?没有。

  (三)

  无论如何,业绩好转了,银行有钱了,也开始布局金融科技。

  走别人的路,容易让人无路可走,似乎大战“一触即发”,让人热血沸腾,但往深了想,不是这么回事儿。

  “拥抱金融科技,就是拥抱未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条条大道通罗马,拥抱金融科技,可以自主研发,也可以借助外力,但自主研发才是真理吗?

  从中国芯事件看,应该是这样。但站在行业层面,这个思路并不可行。

  对银行业而言,金融科技的想象力总归要回到业务层面,科技没有天花板,业务的天花板却很明显。

  就单个银行来说,没有金融科技时,零售业务净利润100亿,金融科技驱动后,零售业务净利润有没有可能飙升至200亿?完全有可能。扩展至全行业,引入了金融科技,行业净利润有可能大幅度增长吗?基本不可能。

  因为贷款总需求没有上升,市场蛋糕还是那么大,如果每家银行都加大科技投入,结果只能是全行业利润下滑。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每家手机厂商都积极拥抱新技术,都投入巨资研发自己的“安卓”系统和“高通”芯片,手机产业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吗?

  “我们不能狭隘,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任正非曾这么辩证阐述华为自研芯片的初衷,而对于自主创新,他更强调开放合作:

  “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强调只做我们有优势的部分,别的部分我们应该更多地加强开放与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构建真正的战略力量。……我们一定要避免建立封闭系统,我们不开放就死亡”。

  银行业何尝不是这样,站在全行业层面看,几家机构搞一搞,然后共享出来给大家用才符合行业利益,也是比较好的出路。

  (四)

  在芯片和底层操作系统这个层面,巨头才有资格上牌桌,它们是四大行,是全国股份制银行,是BATJS

  中小金融机构早已看透了这个道理,自建科技团队,主要是做一些适配性的局部优化和流程优化,像国产手机在系统层面对安卓系统的优化一样,若要完全自给自足,几乎是一种“妄想”。别的不说,招行发力金融科技,可以拿出47.41亿元(2017年)研发费用和22亿(2018年)创新基金,一般的中小金融机构可以吗?

  2016年开始,几大互金巨头先后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2017年,大银行也喊出了“金融科技银行”的口号;从发力的领域上看,都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

  巨头之间总可以打一打吧,但可能性大吗?

  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说得直白些,是战是和,并非立场驱动,要看利益驱动。

  在硬件领域,很多时候非此即彼,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但客户只吃一个苹果,结果便是你死我活;在软件领域,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客户就有两种思想可以借鉴,分享是有价值的。

  金融科技更多的仍在软件领域,属于典型的合则两利、斗则两败,分享才能带来价值的*化:

  比如区块链,区块链之于金融业,意在消除机构间缺乏信任带来的交易摩擦,提升跨机构合作的效率。如果大家都针锋相对、不合作了,探索区块链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比如大数据,数据大而多元才有意义,不同的机构进行数据共享,才能发挥出1+1>N的效果。如果大家都得少为足,大门紧闭,贫瘠数据土壤中造出来的模型,又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呢?

  比如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领域,其他产业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探索,金融巨头还有必要自己造轮子吗?

  ……

  是的,金融科技需要砸钱,但有钱不能任性,钱买不到优质场景、买不到核心数据、更买不到创新的机制与文化。

  既然是巨头,这个道理是要懂的,真打算全面开打,才是愚蠢至极。

  巨头们纷纷发力金融科技,不是要争个你死我活,大概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就像我国研发核武器,不是要掀起核战争,我们的目的,是以核止战。

  开放与合作,是我们一贯的主张与选择。

  所以,走别人的路,让大家的路越走越宽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资讯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