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泛滥的风口与漫天的飞猪

风口再多,你所擅长的才是你的风口。我们千万不要在不断追击各种风口的过程中,忘了世界本来的面目。
2018-07-02 15:18 · 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  刘国华   
   

  2014年,雷军如日中天的时候,笔者曾去北京小米总部采访雷军。那一年市面上写雷军传记的书就超过十本,后来我也在这次访谈后写了一本《雷军:乘势而为》。尽管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T恤+牛仔”的“雷布斯”形象出现,但是那次采访还是特意穿了西装,打了领带,以示重视。那是我*次见到雷军本人,整个过程他像个害羞的邻家男孩,谦虚而实在,与印象中在巨大荧幕前面讲述“飞猪理论”,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阵声浪的形象,判若两人。

  雷军提出“风口”一词后,快速成为这几年商业领域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这个词,甚至可以说是雷军对商业社会的一大重要贡献。雷军那句经典的“找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成为对“飞猪理论”最为形象的描述,甚至很多广告人也纷纷拿这句话来分析如何才能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文案。雷军的意思是,找到符合时代的机遇,就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所谓“顺势而为”。之后,雷军创立的投资公司“顺为资本”便由此得名。

  1

  事情的发展,往往都跟最初的样貌有巨大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驰。在雷军“风口”一词提出不到两年,大批热情高涨的投资者、创业者,还有投机者开始奔向各种“风口”掘金,一度把“风口”演变成了“一窝蜂”的代名词。整个商业社会,逐渐变成一个风口频繁、飞猪满天的舞台。我猜想,马云团队在给旗下旅行版块定名为“飞猪旅行”的时候,有可能也是乘机蹭了这个名字的流量。

  在这场以“风口”为剧名的大戏中,除了少数真正抓住风口的人外,参与者可以简单分为三派:一是无风处的“造风者”,二是微风处的“吹风者”,三是风落处的“救风者”。

  对于“造风者”而言,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诱敌深入”,然后收割走人。为此,他们布局了大量的“鼓风机”,镜头感十足,给人造成一种“这么大的一个风口,谁不进谁就是傻子”的幻相。

  比如互联网金融,包括当前诟病颇多的P2P金融,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互联网金融无非是将传统的金融换了一个平台,连接的客户资源更多更快而已。如果有这点认识,就要清楚一点:P2P金融改变不了“有限收益”的事实。但是“造风者”当然不会强调这点,他们给拿钱参与投资的散户说都至少在20%以上,甚至百分之几百的也不在少数,“人造”出它的风口特性、创新特性、颠覆特性。这种非常明显诱惑式的口号,尽管稍微理性一点的人都觉得不靠谱,但还是刺激了一大批认为“看到”风口的韭菜排着队进入。你会每天看到“跑路”“失联”“清盘”这种词汇出现在P2P行业,几乎过几天就看到一份“最新P2P跑路名单”冒着热气出炉,留下一片鸡飞狗跳的人间悲剧。

  “吹风者”则比“造风者”温和许多,他们主要是对机会进行夸张,并非硬生生造成一个机会来。

  前几天一位朋友咨询我投资事项,说他的一个客户朋友带他投某个智能建筑的大项目。这个项目把很多*都包含其中,未来会非常有前景。我能想象那种泡沫横飞、绘声绘色的展示场景。很多人也往往会激动于有机会参与到类似这样的新风口来。如果是能有机会参与到这几年炒得特别火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更是会觉得上苍开恩,感激涕零。

  这些当然是风口,但是市场却大大夸大了它们。

  对于绝大部分的中小投资者而言,赛道完全没有对他们打开,他们的资金存量也完全等不到收益的时间节点。但是总有一部分人觉得,收益的时间马上就到了,只等今年投钱,明年收割。

  我们应该清楚一点:任何风口都是整体产业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演化到某个阶段的产物,而不能随意跨越阶段。

  比如互联网外卖是一个风口没错,但是如果你在20年前知道了这个风口而开始投资,仍然是个非常失败的项目。原因很简单,当时外卖的支撑技术、生活习惯等还没有形成,没有落地的产业基础设施。当前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风口依然是这个情况,是大玩家们前期沉淀的时间。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是消停消停比较好。如果你想投虚拟现实,但你发现周边的朋友使用AR/VR的人数,百个里面还找不到一个,这说明离爆发期还很远。这个时候对于中小创业者来说,进入就太早了。对创业者来说,至少5%-10%创业才有机会,对于投资者来说,渗透率也要到15%以后才可以考虑。

  1977年,当人们走进影院看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时,就有很多人开始幻想各种高科技风口。但是40年过去了,今天也无非是把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拍得更真实了,更具想象力了一些。

  风落处的“救风者”主要是指风口已走,但仍然坚守原地,不懂舍弃者。一些传统大企业就很容易犯这种惯性思维的错误,有时候是明知市场在消失,也要拼命挽救。这时大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是,当某个业务开始老化时,应该开始要把挣到的钱投给小企业,帮助这些小企业逐渐成为独角兽企业,从而延续大企业的生命。大企业负责挣钱养家,让小企业负责貌美如花。

  企业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总是要衰亡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提前布局把大企业的生命在另外一个生命体延续下去。我们不要老是提做“百年企业”,而真正应该提做“百年基因”的企业。也就是说,业务尽管变换了,但只要企业的基因还在,仍然是延续了企业的生命。这样一来,企业家的视野就不会局限在一家企业身上,拼死维系已经没有价值的业务。

  2

  今天之所以风口频发,与信息技术的发达有直接的关系,以往少数几个人闷声发财的时代基本上结束了。每个人理论上都有看到,甚至参与各式各样“风口”的机会,这激发了人们去抢先一步的斗志。但是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噪音也越来越多,引诱人盲目入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多了。

  很多非理性的资金在疯狂布局,这个时候对风口着迷的朋友*能先静下来,花一定的时间去好好研究行业,而不是急着捕捉市场风向。实际上,很多基金大佬都要求投资经理在市场不明朗时,可以很长时间都不投任何项目,而潜心钻研行业。

  一直频繁追击风口,可能会让人没法去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不断落入“造风者”“吹风者”及“救风者”的棋局。在追赶任何风口,决定做投资之前,请暂时收起一下你的激动,问自己几个问题:是真风口还是假风口?支撑风口的商业系统是不是已经基本成熟,有没有落地的可能性?自己有没有能力和资源抓住这个风口?

  一直追赶风口的企业,最后大部分都难以获得成功。不断出现的风口,既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更有可能是一个致命的陷阱。不断追风口,说明你看到的是变化,但我们恰恰是要训练自己一种在变化中看到“不变”的能力。

  要抓住商业的风口,我提醒你一定要把握好常量与变量的关系。大多数人在考虑变化,思考未来的变化是什么,这是变量思维。但是很少有人问,商业世界哪些是不变的东西,这是常量思维。

  其实在商业世界里面,最重要的反而不是那些天天在变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变化的东西可能都是被掩盖起来的陷阱。稍有不慎,你就极有可能成为待宰的羔羊。而那些不变的常量,比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投入更多精力的东西。

  把握商业的风口,*的思维方式是要站在常量的基础上,去寻找变量。

  3

  尽管互联网仍然还是个风口频发的创新地,但是它面临的问题也非常明显了:一方面,人口红利已经减弱得非常厉害,开始转向以流量成本的竞争,这与线下实体产品原材料成本上涨的意思是类似的。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质上是加快了各类资源的快速连接能力,提高了空间和时间上的运行效率。但是头部玩家由于之前布局了大量的连接网络,练就了“吸星大法”,这使得赢家通吃的局面不可避免,留给中小玩家的风口已经非常有限。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很多创业企业一开始创业的初衷,就是为了卖给BAT、TMD这样的企业。

  如果我们回到商业的常量层面,未来几年内的风口,更有可能是出现在传统行业而不是互联网行业。

  个人的看法是,传统行业的风口将在“快”和“好”这两个维度上交替出现。“快”主要是用新的技术提升传统行业的效率,“好”主要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型,迎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制造出高品质的中国产品。如果你能在拥抱新技术的基础上,对传统企业进行“快”和“好”的改造,这就是大风口。

  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风口不在于大,而在于能运用自己的能力切实抓住一些机会。马化腾在2016年出席一个公开活动中说过一段讲如何抓住小风口的话,他说:

  “我每个礼拜都会收到一些创业者的信件说,他们可以帮腾讯实现什么。在我看来,这些人都想得太大了。我的建议是想小一点,解决一个小问题。总有一些小的痛点让你觉得平时不方便的,想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机会反而大。”马化腾说的,其实就是让创业者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再将其逐渐扩大,终归变成大生意。

  具体来说,寻找商业风口可以考虑如下四个视角:

  一是观察消费者遇到了什么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就是风口。

  二是观察人们的时间流向,看他们正在把时间流向哪里,那里就是可能的风口。比如你发现,很多青少年都把时间流向了休闲娱乐,而成年人喜欢把时间流向一些焦虑的地方。只是作为企业而言,事情有可为,有可不为,要把握好社会价值的引导。

  三是看一些实力雄厚、活跃的投资机构都在集中做什么,说明那里有风口。当然,这里竞争者也多,作为中小企业很难有机会参与正面的竞争。但是如果你能在这里找细分垂直领域,做精深,那么这里还是有大把机会的。网易严选、考拉等不就是前有淘宝天猫,后有京东商超的围剿下,夹缝中寻找到的风口吗?

  四是看国外的创业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创业者在做什么,然后再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其再改造过来,也是你的风口。其实回头来看中国这几年的互联网创业风口,无非两种:一种是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进行的所谓原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本来国外就有对标的模式,有成功案例,然后拿过来进行本土化落地。

  4

  频发的风口,不断涌向风口的资本与追逐者,本是推动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整个社会视角看来,也需要更多的试错者来验证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风口。尽管一地鸡毛,却有大浪褪去之后留下来的闪亮贝壳。但是这试错对于个体而言,却未免显得有些残酷。“万众创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一种筛选机制,但是对于大多数而言,只是一颗加速歇菜的春药。

  在不断追逐风口的人群中,可以明显看得出对于急于求成的渴望。但是对于一些今天看到风口,激动几天,拼命跑起来;明天遇到困难,或者发现风口褪去,又开始暂时休息几天的人来说,跑向终点的路反而会变成更漫长。

  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有两种走法:*种走法,就是天气好我就多走一点,刮风下雨我就找个地方躲起来不走了。第二种走法是不管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反正我每天走20英里。结果是,*种走法可能永远到不了,走一半就放弃了,每天走20英里却是能最快到达彼岸的走法。

  这个就是著名的“二十英里法则”,对于那些不停追逐风口的创业者来说,应该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法则背后的意义。

  安安心心做传统行业,不频繁追逐风口的企业,这就像登山,一直努力往上走,但是它们一定可以登上山顶。在互联网大潮中,追逐风口的企业则像冲浪,你*批没赶上就不是你的浪,你就得等下一波浪。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冲浪者虽然炫酷,却没有必要去鄙视登山者;同样的,虽然登山者没有冲浪者那种光鲜,但也不必要被冲浪者带来焦虑。

  风口再多,你所擅长的才是你的风口。我们千万不要在不断追击各种风口的过程中,忘了世界本来的面目。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砺石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