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A股救市回忆录

一出波澜壮阔的A股救市大戏。
2018-11-06 07:23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赵建勋   
   


  在A股历史上,股灾和救市总是如影随形。

  于是,当A股出人预料地再次上演千股跌停,并击穿2500点时,我们又看到管理层不断发声,十余省市真金白银救市,人大也在四天内修改公司法,放宽股票回购条件和范围。

  而证监会更是提出要减少干预,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

  这熟悉的一幕,让人浮想起历史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救市时刻。

  2亿驰援深交所

  与海外市场相比,A股投资者遭遇的*场血洗,来得更快、更猛一些。

  1990年底,沪深股市开业后,被压抑几十年的投资热情,瞬间迸发出来,将为数不多的几只股票疯狂推高至天价。

  为了抑制泡沫,交易印花税横空出世,市场很快做出反应。

  1991年4月3日,深综指开始发布,基数为100。到9月7日,该指数已跌至45点,五个月缩水近一半。慌恐之下,大量的抛盘涌出而无人接盘,以致市场一度出现零成交。

  不到一年时间,从狂热做多到惨烈杀跌,让涉市不深的管理层措手不及。这年8月,深圳市政府连续五次召开“救市”会议,动员各大银行、信托公司、大型国企入市。

  但踩踏之下,谁人愿意接下滚落的刀斧?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次尝试资本市场,历史的责任,迫使深交所在征得市委书记李灏的允许下,破天荒动用了2亿资金救市。

  而李书记的要求只有一个,行动保密,遵循市场规则,托起股价,恢复市场信心。

  9月7日,A股历史上*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当时的策略是:稳住龙头深发展,带动万科、金田、安达等股票,稳住大市。

  一边是救市资金托底,一边是深交所副总经理禹国刚向投资者喊话:老乡别走,此刻抛售股票,会导致股价继续下跌,最后倒霉的是自己。

  那个时候,市场规模很小,2亿资金到国庆节还没用完,股市就已经成功探底,市场的信心也逐渐恢复。

  到11月中旬,深综指不但收复了100点,还创下136.9点的当年最高纪录。

  事后,禹国刚心有余悸地表示:政府救市虽不符合市场原则,但只有10个月大的深圳股市还是“婴儿”,没什么免疫力,必须用点*药。救活股市比什么都重要。

  史上*次大规模救市

  2亿元救市,不过是首开先河。

  令大多数投资者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半年多,他们就又一次迎头撞上堪称史上最疯的一轮牛市。

  1992年,总设计师南方谈话后,证券市场开始扩容。5月20日,上交所宣布放开涨跌停限制,一下子引爆了“好赌”投资者的做多热情。

  第二天,五只新股齐刷刷涨了25到30倍,很多老股也在一日之内翻倍上涨。

  在深圳,更是一夜之间涌入120万人,彻夜排队抢购新股,排队者前心贴后背地紧紧挤在一起长达10多小时之久。

  由于出现严重的销售营私舞弊,甚至引发了轰动一时的深圳股票认购证“8·10”事件。

  疯狂之后,是加倍的偿债。从8月10日开始,深成指从2918点猛跌到11月17日的1529点,跌幅近50%。监管部门不得不停发新股,时间长达一年。

  这一措施后来也成了历次救市的标配。

  同样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上证综指,在市场扩容和宏观紧缩政策的打压下,从1429点一路下探至386点。

  之后,虽然沪深股市经历了一次强力反弹,但很快又踏上漫漫熊途。

  到了1994年,面对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漫漫熊途,监管层开始行动,拉开了中国证券市场*次大规模、高规格救市行动的序幕。

  这年3月12日,证监会宣布“四不”政策: 55亿新股上半年不上市、当年不征收股票转让所得税、公股个人股年内不并轨、上市公司不得乱配股。

  但市场对此并不领情。到了7月底,上证指数击穿前低,滑落至325点,累计跌幅已高达79%,录得史上*大跌幅,市场哀鸿遍野。

  就在此时,管理层再次出手救市。8月1日,证监会紧急宣布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规模,组织养老基金入市。

  在严重超跌和救市政策的刺激下,上证指数当天狂涨33%,并在随后短短30个交易日内大幅飙升至1052点。

  一个多月上涨220%,A股再一次展现了其难以驯服的“上蹿下跳”。

  跨世纪的5•19救市

  历史的轮回,就是一个疯狂接着另一个疯狂。

  从1996年1月开始,在香港“九七”回归的预期下,各路资金跑步入场,豪赌政府不会容忍下跌,并将指数从512点一路推升至年底的1258点。

  两年前的血淋淋,似乎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以至于管理层连下“十二道金牌”,甚至撤掉两名拿信贷资金炒股的银行行长,仍未能阻止股指上扬。

  然而,这些人显然低估了政府的意志。

  彼时,朱相透过媒体向投资者喊话:股市已非理性,一旦下跌,风险自负,政府不会托市。

  就在很多人还在憧憬更大的牛市时,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哐当”从天而降。1996年12月16日,管理层宣布恢复涨跌停制度。

  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大事。

  也就是在那一天,全部A股齐刷刷全部跌停,交易量则从前一天的350亿大幅萎缩至21亿元。这意味着,能从这一股灾中逃出的人凤毛麟角。

  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将前一段时间的暴涨定性为不正常和非理性的,这再次加深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接下来几天,沪深股市几乎是以连续跌停的方式坠落,短短五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便从1258点跌落至869点。

  但做多的情绪并没有消散,很快,指数便卷土重来,不但收复了全部失地,还创出1510点的新高。

  而就在此时,牛市的终结者——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了。A股由此陷入两年的熊市调整期,指数也重新回落至千点附近。

  在银行坏账和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证券市场成为缓解国企债务危机、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资金来源。

  1999年4月,朱相针对股市提出8点意见,包括要求基金入市、降低印花税、允许商业银行为证券融资等。

  5月19日,国务院批准包括降低B股印花税、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允许证券公司发债融资等文件。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还首次明确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等三类企业可参与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

  在多重政策利好、以及全球互联网浪潮带动下,A股从1999年5月19日到2001年7月,经历了一轮历史上少见的长牛和慢牛市,沪指最高攀升至2245点。

  这一轮史称“5.19行情”的大牛市,至今仍有不少投资者念念不忘,以至每次遭遇股灾,都会浮想管理层会不会像当年一样出手救市。

  “5.19行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A股的格局,中科系、农凯系、德隆系……各种资本派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股市由此进入了庄家时代。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和企业集团进入证券市场,改变了整个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力量对比以及政策制定,对资本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载入史册的股权分置改革

  在很多老股民心中,国有股减持曾是一个谈虎色变的概念和伤心地。

  A股建立早期,出于对国企控制权丧失的担忧,上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割裂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部分,前者占比三分之二,处于控股地位。

  这一方面造成同股不同权、一股独大等弊端,另一方面也给股价下跌埋下了地雷。

  90年代后期,随着大批国企陷入困境,大量工人下岗,社保资金缺口加大,国有股变现成为人们眼中解决一股独大、补充社保基金的好办法。

  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保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上市国企要拿出10%的存量股份,按市价减持,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保基金。

  这一纸文件,在无形中让市场供给加倍放大。文件出台后的一周,沪指在创出2245点的高点后,急转直下。到2001年10月22日,*已跌至1514点。

  眼看形势不妙,证监会于当天紧急叫停了“国有股减持”。

  对于政策调整的原因,当时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任由股指跌到1300点,包括上市公司大股东、券商、基金、庄家在内,整个盘面会全面崩溃,并影响到银行资金,进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但事后证明,光是叫停,并没能改变股指下跌的趋势,被叫停了的“国有股减持”反而成了悬在所有投资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后几年,A股陷入漫漫熊途,不但击穿1300点的心理关口,还跌破千点大关,创出了998点的历史大底。

  而就在漫漫熊途中,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股权分置改革登上历史舞台。

  2004年1月底,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核心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消除证券市场定价机制中的扭曲,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

  2005年4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长期笼罩在人们头顶的限售股乌云开始散去,A股市场引来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从当年6月开始,直至2007年10月,沪指从998的低点飙升至6124点,两年内涨幅超过500%,很多个股甚至涨了数十倍。

  然而,疯狂之后是直线坠落,这几乎成了A股的一种宿命。

  2008年股灾

  2007年夏天,就在A股投资者憧憬着万点大牛市时,美国次贷危机迅速蔓延。

  这年10月16日,沪指在创出6124的历史最高点后,轰然倒下,短短一年时间便从高点狂泄至1664点,22万亿市值化为乌有。

  面对失控的下跌,管理层连连出手救市。

  2008年4月24日,沪指击穿3000点次日,交易印花税由3‰下调至1‰,新股也从8月起悄悄停发。

  9月18日,沪指击穿2000点后,管理层又推出三大救市措施:

  1. 交易印花税由双向征收改为卖出方单边征收;

  2. 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上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

  3. 鼓励国企大股东回购公司股票。

  在利好消息的强力刺激下,9月19日大盘开盘不久即涨停,一直保持到收盘。

  之后,高层为了提振经济,将次贷危机造成的冲击降至*,连续出台刺激政策。先是央行在9月至11月,4次降息,3次降准。紧接着,国务院在2009年出台了“四万亿计划”。

  同期,美国政府也开始量化宽容政策,并做出历史上最激进的一次对私人部门的干预,强力出手拯救了AIG、通用汽车等“大而不能倒”的企业。

  全球行动一致的救市下,道琼斯指数在暴跌50%之后,从6470点开始强力反弹,由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大牛市。

  而A股也迎来一轮强劲的反弹,从1664点涨至3478点。

  “四万亿计划”虽然针对的不是股市,却在客观上起到了救市效果。在全国大规模的投资和基建带动下,有色金属、钢铁等板块成为反弹的急先锋。

  但大规模的救市并没能改变A股牛短熊长的投机特征,很多初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政策和制度,例如T+1、涨跌停、新股审批等,最后却成了埋葬韭菜的坟场。

  一大批高成长的初创企业,因为发行门槛太高被挡在市场之外,使A股不断失去腾讯、阿里、京东等优质企业,进而无法孕育出价值投资的共识。

  而对股价操纵、发布虚假信息等行为和责任人,处罚力度不够,以及强制退市等制度迟迟不能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投机气氛。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几年后,投资者便迎来了一轮更加疯狂的牛熊轮回。

  2015年“暴力”救市

  2014年7月,A股在经历了长达七年的暴跌和调整后,估值进入历史底部区域。

  经过最初的温和反弹后,在场内外杠杆资金的撬动下,A股迎来一轮疯狂的杠杆牛市。沪指从1849点开始,上涨至一年后的5178点。

  两市成交额也随着杠杆资金的不断涌入,迭创新高。2015年4月至6月,两市日累计成交金额连续突破2万亿人民币,创造了至今依旧无法打破的天量纪录。

  面对场外配资动辄四五倍,甚至上十倍的杠杆,管理层开始出手整顿。

  6月15日,在沪指创出5178点后的第三天,证监会要求各大券商清理场外配资。甚至有传言称,监管部门派人驻在券商办公室,下令当天必须掐掉场外配资,不掐就不走。

  一时间,市场资金犹如惊弓之鸟,夺路而逃。

  于是,一场投资者从大喜到大悲的末日剧开始上演。6月26日,沪指一天之内暴跌7%,创下股灾后单日*跌幅。

  次日,央行不得不紧急宣布降息、降准,财政部提出养老金入市办法意见,证监会则修改强制平仓线。短短数日间,遏市变成了救市。

  央视在解读央行政策时,下方甚至出现字幕“一旦逃出火场后,不要再返回火场”,被视为对股民的劝诫。

  但滚刀一旦落下,便很难接住。在杠杆资金的夺命狂奔中,沪指一路下跌至7月3日的3629点,短短14个交易日暴跌31.76%。

  7月4日,政府开始托市,命令券商直接注资救市,并暂停了IPO。中证金公司也从银行系统获得上万亿的流动性支持,成为当时救市国家队的主力。

  中金所则持续出台限制股指期货交易的措施,财政部支持国有金融企业增持,国资委也要求央企不得减持。

  甚至出现了不准分析师发表负面评论、公安部派人进驻券商严惩恶意沽空这样的举措。

  暴跌之下,很多公司为了规避风险,纷纷选择停牌。到7月8日,两市停牌数量暴增至 1429 家,占到所有上市公司的一半以上。

  当日,证监会再推两条救市措施:一是限制上市公司股东和高管通过二级市场减持,二是要求已经减持的大股东及高管增持股票,共克时艰。

  保监会也响应救市号召,鼓励险企投资股市以及举牌。7月中旬,保险机构持续净买入股票和股票型基金,金额达1122亿元。这也为后来险资频频举牌、滑向“野蛮人”埋下了隐患。

  连续出台的救市措施,并没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沪指继续下挫至2850点。

  面对失控的局面,管理层祭出大招,于9月7日出台熔断机制征求意见。然而,在原本就有涨跌停制度的A股市场,这一学自西方的制度,反而诱使股指加速滑落。

  按照规定,沪深300指数触发5%的熔断阈值,交易所将暂停交易15分钟,而如果尾盘触发5%或全天任何时候触发7%则暂停交易,直至收市。

  2016年1月4日,熔断机制实施*天,投资者便用脚投票,在触发*个阈值5%后,加速滑向7%。

  1月7日,这一实施仅四个交易日的机制就被紧急叫停,成为中国证券史上最短命的股市政策。而它给投资者造成的市值损失却高达5.6万亿。

  此后两年间,A股投资者依旧未能摆脱暴涨暴跌的宿命,于是便上演了最近的再一次千股跌停和再一次强力救市。

  从1990年沪深两市开市,至今短短28年,A股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值跻身全球第二。

  但不可否认,这个市场仍然存在股价操纵、内幕交易、上市公司不分红、垃圾股无法退市等一系列扭曲市场的行为。

  中国的资本市场要想走得远、走得稳,不能指望每一次暴跌,都由政府出面救市,而应该立足长远,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让市场回归价值投资主线,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融资者的利益之上。

  这才是救市的核心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天,在首届进博会上,官方宣布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这一全新的制度尝试,似乎在预示着国内资本市场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的未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