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秦晓:“教育”和“科学”互为需求端与供应端

2018年12月8日~12月9日,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将再度召开。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深入分析全球热点,全面展望2019年全球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新趋势,共同寻求中国与全球发展新动力。
2018-12-10 00:15 · 投资界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喜之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如何妥善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如何继续平稳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落实,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通过新一轮结构性改革令中国经济找到可持续新动能,均广受关注。

2018年12月8日~12月9日,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将再度召开。国内外政商学界精英深入分析全球热点,全面展望2019年全球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新趋势,共同寻求中国与全球发展新动力。会上,香港金融发展局委员,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原董事长秦晓就当前的中国教育链接智能时代与教育升级这一议题发表了演讲。 

秦晓表示,科学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教育是要把科学知识进行梳理、积累,然后传播。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之外,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承和发扬文明,被社会所共享。

谈到科学或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他表示,既要看到其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要看到不变的东西。例如,知识在变,工具在变,形式在变,但宗旨和精神不变。例如,搞科研不能忘记“怀疑”初心、批判性思维初心,不然就不能创造科学性成果。

他强调,需要特别关注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因为知识不断淘汰和老化,教育主要是教授方法,方法是常青的。

秦晓:“教育”和“科学”互为需求端与供应端

以下为投资界(ID:pedaily2012)根据现场实录进行的整理:

谢谢论坛的邀请,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论坛。刚才前面几位已经很高屋建瓴的发表了观点,我从自己的经历开始讲吧。我是6年的美国求学经历,在康奈尔10年作为老师的经历,我是建筑的背景,我求学的时候校园特别小,非常适合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建筑学之外,还有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背景。

前面几位讲了几点我感触特别深,我也是中美交流的受益者,在自己做老师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尝试怎么让学生从沟通互动交流当中受益。秦先生讲的问问题的能力,刚到美国的感觉特别明显,因为我自以为分很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但到了美国之后,第一学期就有点被打倒的感觉,好几门课老师就说,你自己定一个题吧,一下子有点懵,自己觉得没有准备好。还有合作的能力,我在的领域是一个非常应用的科学,一开始觉得合作很容易,只要跟别人坐在一起组个团队就可以开始了,但慢慢觉得,跨学科说来容易,其实这个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黄主任讲的哈佛的课程非常好,有一个对多样性的理解。原先我总觉得同龄人跟我的想法应该差不多,对多样性只理解成,学校亚裔学生占多少比例,只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等到真正融入这个环境当中,才发觉沟通,包括讲自己的观点,也要考虑到多样性。

我举两个具体的例子,现在在教学当中,技术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老师有两点感到威胁。学生坐在下面一谷歌提一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有一些明星课程,我们是不是有一些不用教了,我还蛮沾沾自喜的,觉得设计不那么容易被AI取代,定制化、个人化,包括效果导向,怎么把学习效果达到最强,在这些技术逐渐对课程的支撑比较好之后,我发现,原先我们有一种课叫设计课程,或者作坊式的课程,这种课程是仅限于设计的,很小的班,题目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现在其他的领域也都开始尝试这种,我们在纽约有一个新校区,叫康奈尔科技,两年的研究生课程里,第二年有两个学期各有一门设计课的方式,不追逐标准答案,以启发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以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不需要坐在教室里吸收知识为前提的,从以前比较有乐趣或者点缀式的课程,慢慢开始向核心的课程方向走了。

我经常会跟到学院来招生的公司有一些接触,他们会问学生,除了成绩单上显示的全部是A,在这四年当中有没有一个激情项,自发的想研究某一个东西,或者想做成某一个事情,这逐渐对我们的课程有影响,现在就有一类课程,就是学生自发的,他可以邀请教授加入到他的课程当中。比如他想做一个无人驾驶的汽车,他就自己组了一个学生团队,邀请老师加入,在互联网知识的支持下,他在数个学期的情况下,就可以有一个体现他特别感兴趣的项目,充分体现他能力的机会。这些是传统教育模式之下没有的东西,是特别令人激动的。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12/438639.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