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7带量采购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带量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的消息传来。
2018年12月带量采购政策的出台是去年医疗行业的一场大震荡。消息出来的当天和第二天医药板块基本上全部跌停,不管是什么行业,中药、医疗服务都已大跌收场。如今五个月过去,药企生存现在到底如何?
“政策出台前我们从曾建议医保局不要独家供应,同时降价幅度不要太大。带量采购政策出台后,我们最大的品种价格降了95%,第二大品种降了65%。”一位药企负责人在近日举行的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上表示。
带量采购的施行给药企带来了成本控制的巨大挑战。不过,在医药从业人员和行业投资人看来,这一政策对医药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将发挥重大作用。“带量采购对整个行业是非常好的,它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分布,对行业的格局带来巨大变化。”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林亮表示。有投资人预测称,二十年过后,中国制药企业将从现在的3000余家减少到50家左右。
竞价惨烈,药企从拼销售到拼成本
2018年12月,药品“4+7带量采购”名单公布,第一批“4+7”带量采购有31个品种入围,最终25个品种中选。受“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影响,医院终端备货、库存略有调整,许多药品生产企业收增速明显放缓。4+7药品带量采购之后,有市场用“惨烈”一词来形容现场竞价的结果。
“我们某只产品一年的费用从九千多元降至每天6.2毛,现在一年的费用仅200多元,在4+7的11个城市基本上医保全报销。”上述药企负责人透露。
随着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制药企业的竞争从原先的拼销售变成拼成本控制。“带量采购之后,仿制药企业有更大的机会,有利于仿制药企业更深层次地思考自己的定位,如何在仿制药的竞争格局下做更专业或者是更有难度的仿制药。把资源更多花在研发上、采购上,而不是营销上。”林亮说道。
带量采购对于药品价格的压缩更多的是砍在了流通成本环节。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原料企业就有更大机会。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田加强表示,很多企业的海外制剂已经形成规模销售,但是在国内一直打不开市场局面,这种情况将会发生很大的改观。
“大家对于带量采购的政策过于担心,未来带量采购的政策至少从节奏上会比大家想的慢些,政策执行要有长期稳定的预期,第二批试点会在第一批试点进行充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整体上看,带量采购的政策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田加强表示。
未来医药研发生产行业的格局也将因此改变。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负责人傅峰表示,近三十年中国制药行业从一万多家到现在三四千家,可能再等十年二十年,就只有五十家、一百家,其中肯定会形成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头部公司,药企的研发能力会进一步加强。”
医疗器械行业准备迎来灰犀牛
2018年实施了药品带量采购之后,2019年,医疗器械的带量采购也提上议程。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3月12日表示,“4+7”带量采购还会进一步扩大范围,向全国推广,这项工作还要做下去。下一轮国家带量采购中,试点区域有可能扩大,参与品种有可能增加。对于医疗器械行业是否也会迎来带量采购的讨论进一步加剧。
“我们可以判断这个肯定是今年的灰犀牛,不是可能性是多少,这是一定会发生的问题。”一位医药器械行业副总裁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在医保控费背景下,医疗器械行业的带量采购是非常有可能的。特别是在一些相对成熟、市场集中度比较高的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如体外检测(IVD)行业很可能率先迎来带量采购。”达晨财智医疗健康投资部投资总监王宪政也曾表示。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带量采购之后,高值耗材竞争可能不会像药品那么激烈,“不会只选一家,也不会100%全部集采,会留出50%到70%进行外部采购,这个对企业来讲还是有生存空间的,有特异性、差异性、创新型的产品会更受医院欢迎。”蓝帆医疗副总裁顾磊敏表示。
对于可能到来的带量采购,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表示:若在医疗器械行业推行带量采购,推进普及优质医疗技术,结合分级诊疗带来基层市场扩容,将发挥国内龙头医疗器械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快国产医疗设备发展,更多的惠及最为基层的广大基础医疗机构。
可以预测的是,随着各地药品和耗材招采权逐步移交医保局,耗材招采模式的变革大概率将逐步推进。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zoewang,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904/4421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