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从频频冒头到销声匿迹,医美险前景好看路难走

当前,整容失败、医美纠纷渐成热词,而对医美进行风险保障的医美险却在几年前相继冒头后逐步销声匿迹。
2019-07-01 15:56 · 亿欧网  石雨   
   

近日,笔者收到一则投诉,投诉人称其在上海某整形医院进行眼部、鼻部整容,但鼻部整容失败,出现假体歪斜现象,投诉人申请全额退款并赔偿被拒绝。当前,“整容失败”、“医美纠纷”渐成热词,而对医美进行风险保障的医美险却在几年前相继“冒头”后逐步“销声匿迹”。

据业内人士介绍,医美险的落地难,除早期险企存在创新“噱头”,实则缺乏数据支撑的原因外,还包括目前国内医美环境存在分化,缺乏精细化、统一化的行业鉴定标准等,短期内难关重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医美险,尤其是医美责任险,是对健康保障本质的回归,前景可期。

医美意外险曾频频冒头,如今却渐“销声匿迹”

笔者注意到一组数据,新氧发布的《2018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正规医美市场规模高达4953亿元,约2200万人进行医美消费,大部分省份医美机构数量以超10%的年增长率上涨。

“中国医美行业近两年发展很快,消费者接触的意向更明显,专业技术、服务更加完善,但医美属于医疗,手术风险很难完全规避;再加上‘小作坊’的涌现以及消费者的道德问题,整容纠纷仍然很常见”,一位医美机构法务部负责人介绍称。

确实,整容失败并且陷入纠纷的案例不在少数,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整容”,“整容失败”的词条出现频率颇高,相关案例屡现,而紧随其后的是,是“整容失败如何赔偿索赔?”“整容失败赔偿金金额最高是多少?”“整容失败医院要承担赔偿责任吗?”等相关问题。

存在风险必然需要保障,在此前提下,医美险应势而生。据笔者了解,医美险主要包括面向消费者的医美意外险,与由医生或医疗机构作为投保主体的医美责任险。

分别来看,据笔者调查了解,2015年至2017年是医美意外险的集中“冒头”时段。举例来说,2015年,阳光保险推出互联网面部局部险“美呗”,包含“过敏保”、“意外保”、“整容保”,同时附加健康咨询与法律咨询服务。

2016年,中国人保上线医美意外险,保障因医美手术意外导致的身故与伤残;同期,泰康在线与新氧、悟空保共同推出“氧气保”,涵盖意外险与效果险,针对于感染、疤痕等问题提供赔付措施,保费分19.9元、99元,对应保额从400元至5万元不等。此外,国寿财险、平安财险、众安保险等险企也在此期间试水相关产品。

然而,近日,笔者在相关险企的官网以及综合保险销售平台搜索时,却已少见上述产品的“身影”。笔者联系相关险企负责人获知,部分产品目前基于“业务调整等原因下架”,且并未更新推出相关产品。也有业务人员表示,“产品是很久前推出的,后来已经没有再听说过了”、“并非主推产品”。

笔者注意到,尽管目前仍有个别产品在互联网渠道销售,如大地保险的“意外事故面部整容综合意外险”,但购买者寥寥无几,仅有2018年8月一单购买记录;大地保险推出的“i美保”成交记录则直接显示为“0”。

笔者采访多位医美消费者,均表示,并未投保过医美意外险,甚至“没有听说过”,医美机构在术前也未向其提及有保险相关产品。

医美纠纷“青睐”调节、诉讼,医美责任险仍待推广落地

医美责任险也面临类似的窘境。笔者联系多家医美机构咨询医生责任险的投保情况,得到的反馈多为“不清楚”、“不方便透露”,而对于手术风险如何保障,则多表示“会签署术前协议,与消费者沟通好”、“有问题进行鉴定,赔偿根据国家标准执行”。

“医美责任险属于医责险旗下的分支,对于场景的贴合度极高,相关保险产品的发展,依托于行业的演化与政策的推行”,多位保险、医美业内人士形成共识。

蓝鲸保险注意到,此前深圳、浙江等地在对于医责险的试点推进政策中,曾提及医美责任险,但在当前医责险仍未推开的背景下,医美险,仍属小众。

“2013年、2014年开始,行业内加大对于医疗责任险的鼓励和呼吁,大型医院的医美部门,有责任险的同步,但最终落地情况,各个城市、医院都有差异。针对于专门的医美机构,2016年开始,有大型机构表示过要推进,中小型机构,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上述医美机构法务部门负责人向蓝鲸保险介绍道。

从市场角度来说,新一站保险网总经理国婷丽向蓝鲸保险分析道,“近几年是医美机构快速发展的时期,医美行业逐渐形成两极分化。对于专业、大型的医美机构而言,伴随着一些不规范、不专业场景的消失,其对应的责任险也逐渐式微;而对于一些‘黑作坊’而言,也不会有进行风险保障的意识”。

而对于当前风险保障以及纠纷处理的情况,蓝鲸保险从医美机构内部人员处了解到,“事故双方,即消费者与医美机构,会先通过第三方机构,即医患纠纷调节委员会进行鉴定、调节,如果消费者对于调解结果不满意,将进一步实施法律诉讼,走法律程序”。

医美险前景好看路难走,精细化标准、数据沉淀仍是难关

当前实际来看,无论是近期医美责任险,还是意外险,目前均面临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显然,难以为当前的医美风险,提供充足保障。

“几年前,保险业流行产品创新的风向下,不少险企推出一些带有噱头性质的保险产品,部分推出的医美险,缺少市场的调研和数据精算的支撑,也没有切实地进行渠道销售,产品的销售情况也不佳,渐渐就下架了”,王立刚作为业内观察者的身份给出观点。

国婷丽则认为不可一概而论,“此前医美险行业存在一定的泡沫,难以经过推敲,伴随着泡沫逐渐消失,有些产品实现沉淀,也更加专业。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医美险存在落地难题”。

原因何在?业内专家向笔者介绍,是由当前国内整体的医美环境、行业标准的建设以及保险公司自身情况共同形成。

“国内整体的医美,甚至医疗环境还不够成熟,非法行医的情况屡禁难止,医美险不具备完善的铺陈条件”,一位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向蓝鲸保险介绍道。

其次,医美作为医疗行为的一项分支,其纠纷不仅涉及到医疗事故的鉴定,还具体针对于个人审美、面貌评估,“而目前的行业现状中,缺少足够精细化的行业标准”,王立刚强调称,“在缺少标准的前提下,由保险公司对风险进行兜底,会使得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身上,导致保险公司严重亏损”。

曾推出医疗险的某险企相关负责人也向笔者指出,“行业标准不够统一的情况,对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均形成挑战,且产品的小众化,使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不仅如此,王立刚进一步指出,此前的医美险产品多由财险公司推出,财险公司相关的事故鉴定、评估专业人才配备存在困难,且涉及到医疗数据,这是整个行业所缺乏的。

“医美险对于客观数据存在较高的依赖性,但目前医美行业的数据还属于人为可控,且相对松散的状态,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必须从现实中进行缓慢的孵化与沉淀”,国婷丽补充道。

近期,背靠复星医疗资源的复星联合健康与港华医疗推出“无忧医美保险”,与整形医院合作推进保险产品;曾在2016年拟设西部保险的朗姿股份,在近期披露的募资草案中,也提出将逐步完善医疗美容产业链,其中既包括医美保险。

“对于具有医疗企业背景的企业来说,布局医美险确实有所优势,且医美险可以作为其切入保险业的切口”,国婷丽指出,“但具体的落地情况还要看产品是否贴合需求,销售渠道能否畅通,存在未知数”。

“医美险,推及到医疗险,尤其是责任险的发展,是保险产品逐步向健康本质进行价值回溯的表现”,国婷丽总结道,“医美行业属于朝阳产业,伴随着专业的提高,成功案例逐步标准化,未来会逐步衍生出更多责任险、意外险种类,搭建新的可操作空间”。

“前景确实存在,但摆在面前的困难还需要时间逐一击破”,某保险公司负责人强调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