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想裸辞又怕失业,这届职场人到底想要什么?

在看似艰难的2019年,虽然正身处冬天,但企业和职场人都在抱着对春天的期盼。
2019-12-02 07:35 · 子弹财经  张老师   
   

“感兴趣的工作总是996,到底该不该886?”

在《奇葩说》最近的辩题里,当代年轻人对职场的态度终于被搬上了舞台。在这场辩论中,年轻人不断审视着自己的工作,也透露出对于未来“不确定”的焦虑。

究竟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配拥有自己的生活?我们真的有必要这么忙吗?公司跟员工,到底是水火不容的对手,还是互相成就的队友?

这场关于兴趣与996的博弈战,最终以应该离职的正方获胜而结束。

虽然辩论节目以胜负输赢为结局,但现实生活并不是一场简单的辩论赛,不能以此而草率决断。

企业和年轻人到底应该如何共同面对未来的“不确定”?

01 今天的年轻人想从职场中得到什么?

最近,智联招聘发布了两项最新调研成果:《2019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以及《2019中国年度*雇主评选报告》。

这两份调查数据里,包括了智联招聘对近千名资深HR从业者、3.5万名企业内部员工、以及多名求职者的深度调查。

首先,在这份《2019雇佣关系趋势调研报告》中,清晰的指出了年轻职场人的四大变化:

感受最明显的,是忠诚度的变化。

据调研数据显示,企业整体中的个体活跃性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企业与员工从携手同路到分道扬镳却大多在三年内发生,74.2%的职场人在当前企业中的工作年限都在三年以内,而超过三年的人员仅为24.5%。

既然活跃度很大,那年轻人离职的原因来自于哪里?

报告给出的答案是,在职场人换工作的原因分布中,因发展前景不乐观、薪酬太低、工作不开心等原因离开的占比较高,总结来讲就是:“没前(钱)途”和“不开心”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企业文化要素中,调研数据显示,超过8成的员工在选择雇主时“在意价值观的一致性”,8成以上的白领选择了“尊重员工”是大前提,去年同期,这一指标排在第二位,位于首位的是“开放自由”。

可以肯定的说,以尊严为代价去换取一份收入的时代已经结束。

第二点,是灵活度的变化。

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本身的需求。

为了能在应对外部环境时做出更快速的反应,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企业人力资源在各个环节的配置更趋向于灵活。 

其中,有50.4%的企业雇佣了外包团队,平台的灵活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壁垒也在逐渐消失。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年轻人更心仪的工作方式。 

在调查中,有66.2%的白领认为微型团队效率更高,微型团队专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存在,企业越扁平,微型团队的活性越强。

这些年轻的职场人甚至会直接向“上班”的概念发起挑战,调研数据显示,有73.8%的白领对灵活就业表示期待与认可,企业的平台化转型为灵活就业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跟被一份禁锢在格子间的工作相比,他们更愿意成为斜杠青年。

更愿意在工作中寻找意义的年轻人,目标感也发生着变化。

工作的意义在职场人眼中,64%认为工作是谋生手段,62.9%认为是自我实现的途径,还有将近6成白领认为工作是学习成长的土壤,白领对工作的认知普遍客观中带有积极的信号。

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员工的动力。

调研数据显示,在激发员工自驱力的因素中,83.7%的员工认同物质或薪酬激励,74.5%认同自我实现的成就感,72.3%期待被尊重的身份认同。

也就是说,单一的物质激励或许能短暂激发个人的动力,却不能激发持久的凝聚力、创造力,除了物质回报外,精神层面带来的驱动效果也需要兼顾。

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止是谋生手段,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成就感和认同感也至关重要。

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年轻职场人也在全身心应对被取代的焦虑。

去年仅两成对人工智能表示担忧,而今年43.8%的白领认为人工智能势必会取代一部分人类工作,这将直接导致许多传统行业职位减少,职场竞争加剧;与此同时,31.1%的白领则认为从事创新性、技术性工作不必担心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为了缓解焦虑,93.7%的职场人把终身学习纳入人生目标,大多数人会选择参加培训、自学和向牛人请教等学习方式。

他们是诉求不再只是简单的得到报酬,而是希望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期待有专业人员的培训,期待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更迫切的希望发展和成长。

换言之,这份报告的数据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那就是:

年轻的职场人更明确的意识到了与雇主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并期待在雇主身上得到成长、发展,让自己变成竞争力更强的个体,与企业共同进步。

02 今天的企业能带给员工什么?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只是年轻的职场人在发生着改变。

今天,几乎所有的公司与组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面对周期越来越长的经济下行和技术的迅速迭代,企业正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生着改变,有些是产业的消失,有些是新型需求的爆发,各大企业都开始为“过冬”做准备。

因此,对于很多职场人而言,他们或主动或被动,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所裹挟。

前段时间,国内的程序员们甚至打造了一个“996.ICU”的活动,通过“工作996,生病ICU”的口号,高调曝光了互联网公司的高强度压力。

但现实的情况是面对压力,年轻人并不敢轻易做出辞职的决定,而是一边想着裸辞,却一边害怕着失业。

子弹财经曾采访过一个工作3年从广告行业裸辞的年轻职场人,裸辞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受大环境影响公司要开源节流,外加互联网新型广告媒体的冲击,很快就熬垮了。失业的*个月,很焦虑,每天各种打了鸡血一样的开始海投简历,开始面试。第二个月,心态上发生了很多微妙的变化,开始审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的确,对他们而言,失业的风险太高了。

如果不能迅速找到工作,生活会立刻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艰难的生存时代,环境变化正在倒逼个体进化,企业不能简单的靠裁员提升效能,员工也不能靠一时冲动的裸辞缓解压力。

要避免自己被时代淘汰,唯有开放自己,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调整自己的组织管理习惯。

一面是求贤若渴的企业,一面则是期待展现自我的员工,如何更好地匹配双方需求,成为了近年来智联招聘一直在做的事情。

2015年,当员工的地位和话语权首次反转,智联招聘提出了“新雇主经济”概念,而在今年的*雇主评选活动,智联招聘将两大关键词定为了:「效能」和「共生」。

而*雇主评选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一种示范作用,既给企业提供了成功的示范,告诉企业要想保留员工,就必须要放下甲方姿态,实现年轻人的价值;又告诉年轻的职场人,不必太过悲观,要想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就要打磨硬实力迎难而上,与企业共同进退。

03 共生职场,意味着什么?

共生职场,效能致胜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2019智联招聘*雇主颁奖盛典上,智联招聘CEO郭盛将“共生”的*层意义,诠释为共同的目标,企业和员工具有共同的信仰,统一的价值观

“我们发现当一个员工现在在挑企业,他挑的不仅仅是工资,他希望企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观一致,我们看到85.9%的员工都会选择和自己价值观相同的雇主。”

这意味着,企业把钱砸在员工面前的时代已经过去,更多人希望价值观是一致的。

“共生”的第二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共同成长。

“员工对企业有需求,他希望自己越长越快。获奖企业里面培训率相当高,达到36%。一般企业往往只有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训比例相当低,大概只有10%左右。”

这代表越来越多的人不把企业当做机器,而是把企业当做学校,大家都在构建自己的大学和学习体系。所以,当企业变成平台,会越来越多的像一个学校。

而要想做到企业与员工共生,则倒逼着企业要提高组织效能和个人效能。每个组织里面的个体得到*的发挥程度,尊重员工以及成就个人,不断提高组织效能。

在这些成功当选*雇主的企业中,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但都紧紧扣住了“共生”和“效能”两大核心关键词。

比如,微软擅于用成长型思维管理员工,建立了新的绩效考核制度。除了评价本职工作外,更加关注三个因素:如何采纳别人的建议和想法;如何帮助别人获得成功;以及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

在激励体系上,汇丰为员工提供“全面薪酬方案”,包括薪资和奖金在内的现金奖励,以及非现金福利。目标是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可以自主选择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福利,从而支持员工追求工作的意义。

携程构建了高效能学习型组织,内部面向员工的携程大学,由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亲自担任校长。而喜马拉雅公司内部的座右铭是“让每个人登上自己人生的喜马拉雅。”无论在何种性质的行业或公司工作,员工追寻的都符合“回报三角”,即金钱物质、个人能力提升以及企业平台。员工在回报三角中获取了自己成长所需的养分和能量,企业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与员工一起成长并实现商业目标,实现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平衡及共赢。 

所以,*雇主评选不单单只是一份报告、一个榜单,而是企业的避坑指南,帮助企业在当下招聘市场中找到方向的“指南针”:

比如在组织体系上,新兴企业想要在夹缝中生存,需要找到一个未被其他企业占领的“空位”来获得机会;在文化体系上,企业应该优先激发学习意愿、定期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在成长体系上,企业可以适当引入外部培训资源来丰富自身的培训系统,进而不断迭代和完善企业培训体系;在激励体系上,企业需要成全员工对“自我实现”的追求,通过释放真实个性,开发自身创造力。

结 语

在看似艰难的2019年,还有多少企业参加这次*雇主的评选?

事实上,这次的数字达到史无前例的50096家企业,报名增长率达到62%。

虽然正身处冬天,但企业和职场人都在抱着对春天的期盼。在彼此重新审视与对方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当构成社会的工业组织方法开始改变,岗位开始改变,传统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已经不能将企业与员工捆绑在一起。

彼此独立而又共赢共生,才是这个时代*的职场法则。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子弹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