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安家》里的生活除了苟且,只剩狗血

制造哪些冲突,是每个编剧在创作时都需要考虑的重点,而这些冲突以什么形式出现,则更是手艺活儿。
2020-03-27 10:03 · 品玩  巫冬   
   

《安家》是一部成功的影视剧吗?

从商业产物的角度来看是的,尽管评分一般,但剧集播放量高,植入广告多,许多剧情片段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传播和讨论。但从内容作品的角度来看,就无法再忽视一个事情: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种说不清的不适感。

这种不适感常常恰好与破圈传播较强的剧情同步出现,如主角房似锦的妈妈潘贵雨上门讨债,如龚先生的太表姑奶奶一家驻扎老洋房,如张乘乘上门发嗲撒娇……

这些情节通常都会有一个或多个令人厌烦的负面角色,通过常人所难以接受的行为制造剧情冲突,给主角和其他正面角色添堵,让观众看得气血上涌,血压上升,想马上发一条状态参与讨伐,完成不良情绪的宣泄。

当观众在社交网络上输出情绪,形成大规模话题讨论时,片方就成功了。

制造人物矛盾和剧情冲突,通过击中观众的同理心激发共鸣和情绪,是生产故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即使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也不例外。而影视剧作为商业化程度极高的一种文娱产品,出品方对情绪向冲突的需求只会更多不会少。

制造哪些冲突,是每个编剧在创作时都需要考虑的重点,而这些冲突以什么形式出现,则更是手艺活儿。

一流编剧,创造出真实的角色,这些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思考逻辑和行事方式,当他们的需求和实现需求过程有所碰撞时,戏剧冲突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即使是年轻男女对抗家族联姻这类老套的剧情,也可以做到每个人物都完整而令人共情——承担负面角色的老一辈,也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符合人物设定和对应的思维架构。

而差劲的编剧,则是先定下相应的矛盾点,往里填负面角色,让他们做出一系列坏事,推进剧情发展。而这些反派除了给人添堵之外,似乎已无其他任何作为人的迹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具人”。

当潘贵雨吐着唾沫大骂白眼狼,当太表姑奶奶拿水浇头赖坐地上,当江奶奶的外甥瞪大双眼露出眼白拒绝签字时,观众会气愤于他们的过分举动,大骂不是人。骂完之后,也会有人质疑,这样的人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

贪婪牟利确实是人性的弱点之一,现实中与房子有关的魔幻故事也不少,所以像剧中那样做出没良心举动的人,现实中也存在。但《安家》中的大部分反派角色,他们的行为逻辑除了一个“贪”字,再无其他正常人的道德感。

这无疑是编剧缺乏创作能力的体现。

“纸片人”,是二次元领域的一个流行词,泛指动画或游戏中的角色,因为它们只存在于二维平面世界里。像《安家》编剧六六之类的影视行业工作者,则重新定义了这个词,因为他们创作出的一个又一个单薄平面化角色,达成了另一种“纸片人”的效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纸片人”背后的刻板印象: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农村女孩,家里一定有个吸血鬼母亲,这样的女孩通常还容易成为“扶弟魔”找不到男朋友;一辈子在农村生活的人一定是没文化智商低且行事粗鄙;办公室里每天打扮得很漂亮的那个女孩子通常无脑拜金,只想嫁有钱人;家境贫寒却又争强好胜的穷孩子,很容易因为能力不足而走上歪路,成为“凤凰男”……

只有一两个角色片面单薄时,可以解释为创作能力差,或者为了加剧冲突引起传播。但当大多数角色都符合常见的负面刻板印象时,你很难说这当中没有编剧的个人价值观问题。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坚固的二维人设,良好家庭出身的角色始终温文尔雅不争不抢如白莲花,贫苦出身的反派身上只有纯粹的恶。他们共同搭建出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在那里坏人负责丧尽天良煽起观众怒火,好人负责解决问题迎接美好结局。双方各司其职,共同合作唱完这出戏。

正是这种世界观,让观众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清楚。原因很简单——这种将群体属性与善恶捆绑的标签化,正是我们一直以来在倡导多元化讨论时,所尝试去推翻的针对人群的刻板评价。

而在错误价值观下生产的内容作品,正在通过煽动情绪将舆论风向往回倒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玩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