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心理咨询高光下:日子不好过

疫情就像催化剂,刺激着大众对心理服务的感官度,也引爆了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2020-05-25 15:42 · 亿欧网  漆叶青   
   

4月6日,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的师生家长没能们迎来开学,却迎来了一场心理讲座直播。

对于主讲人蒋平而言,这也是一次特别的工作体验,作为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今年56岁的他,从事心理服务工作近30年,*次碰到这种情况——面对他的只有一台“冷冰冰“的电脑。

蒋平的切身感受是,这场疫情,改变了心理学人的主要工作形式,也提升了人们对心理学行业的关注——过去,蒋平一场心理学演讲顶多1万多听众,而疫情期间他的演讲动辄上百万人观看,最高流量还曾达到309万。

与此同时,疫情也催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服务需求。蒋平总结道,总体上而言,疫情催生的心理问题与通常情况下差别不大,无外乎四类:

第1类是亲子关系冲突,主要是围绕孩子学习的问题;

第2类是人际关系冲突,重点指情感、婚姻、婚外情等;

第3类是各类轻度的神经官能症,失眠、焦虑、抑郁等;

第4类是职场关系问题,如裁员、收入降低、经济困难。

问题万变不离其宗,但人们获取服务的方式正在变化。由于受居家隔离、封村封路等因素影响,网络心理咨询在疫情下成为常态。

以互联网心理服务平台壹点灵为例,其针对疫情发起的“微光行动”已累计援助69757人,服务时长达21704小时。

高光下,行业并不好过

疫情就像催化剂,刺激着大众对心理服务的感官度,也引爆了投资者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几周前,从事精神心理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好心情”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壹点灵副总裁王丁也透露,今年以来,壹点灵已经见了七八波的投资公司,正在准备B轮融资。

表面上看,这算是心理服务行业的高光时刻。但现实的情况是,疫情之下行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看到,由于不能出门,原有存量的心理消费需求是被抑制的,疫情催生出的心理需求虽然是在爆发,但基本可以被看作是公益服务的一部分。

从行业整体来看,撇除以治疗为中心的医院,心理服务机构包括以教学为中心的培训机构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营收主要来源于三大业务:课程、测评和咨询。心理培训机构则涵盖会议营销、各类线下活动。

作为一家互联网心理服务提供平台,壹心理主要提供咨询、课程、测评和读书会四大产品服务,其中课程、测评和咨询三大主营业务每月流水超千万,占总收入90%以上。近年来,壹心理课程和测评业务增速达到2-3倍,咨询业务也已连续3年增长翻倍。

但疫情的不期而至,给业务的增长踩了刹车。“疫情期间,可能大家都没有心思上课了,也没有心思去听课,所以我们在线教育的产品是在下跌的,咨询、测评的人数虽在暴涨,但这个时候做商业服务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我们的收入反而在下跌。”黄伟强说道。

具体来看,壹心理针对疫情启动的“后背”计划,尽管截止至2020年4月1日计划结束,免费提供了1.5万人次的咨询服务、400万人次的测评服务,但今年一季度壹心理收入同比去年Q4却下降了30%。

连线上平台的营收也受到冲击,线下机构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疫情期间,黄伟强与几家收入过千万的心理机构有过沟通,其中2家心理培训机构原本千人规模会议仍遥遥无期甚至被取消。而另外2家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面对面咨询量已同比去年削减了一半——更糟糕的是,线下机构往往还要承受高昂的地面成本。

心理学大咖武志红曾在4月底的一场直播论坛上做过分享,表示其旗下咨询业务在全国共有10个工作室,2月的咨询量仅有同期的60%,直到4月工作室才恢复了80%,眼下,武志红已经把疫情对行业影响的周期放到了两年内。

大咖尚且如此,还有更多不知名的机构与咨询师。根据壹心理发布的《2020年初心理行业生存报告「疫情特别版」》,疫情期间,63%的咨询师周咨询量减少,68%的咨询师咨询收入减少,其中45%的咨询师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沉默了近20年的行业

短期来看,心理服务行业似乎进入了比较困难的时期。但放在更长的历史周期看,行业内人士对这样的状况早已见怪不怪。

官方视角下的“心理咨询”起源于2001年4月。当时原劳动部(后并入人社部)推出《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并将心理咨询正式列入《中国职业大典》。

2002年起,全国统一的职业鉴定考试正式开启,也就是常说的“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考试。

但直到6年后,心理咨询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的半年内涌现出了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各种心理疾病,“也正是这次机会,让不少人知道了心理学、危机干预、心理咨询这些概念。”黄伟强说道。

以黄伟强为代表的不少人,也正是那一年开始了创业。在他看来,心理学从来没有轻松的时刻,他把行业发展的阶段形容为“奥德赛时期”——一直在大海里漂流,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也没有自己归属的彼岸,即便疫情过去了,也很难出现现象级的需求。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判断有一定根据。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聊天”上,既不认可心理咨询产生的效果,更没有花钱去购买心理服务的意愿。

按照壹心理2018年的测算, 愿意了解心理学,并为心理服务付费的人,整个中国可能只有400万,相对比下,中国仅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就已高达 1600 万,这还不包括症状问题比较轻的常见心理问题。

再者,即便愿意消费,心理咨询在中国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心理咨询的平均单价在400元左右,而通常心理咨询的设置以周为单位。

换句话说,人们每个月在心理咨询上的花费在1600元上下,而根据统计局数据,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月是2561元。

需求方面的另一个巨大问题是,大众媒体、影视剧过度拔高甚至妖魔化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从而导致公众对心理咨询期待值与实际模样之间,出现了巨大鸿沟。

供给侧方面,国内心理服务则长期处于鱼龙混杂的状态。

2008年心理咨询的概念得以普及后,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数攀升,到2017年9月这一考试被取消,人社部已经颁发107万份左右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持证心理咨询师达到90多万。

但90%以上的持证咨询师没有从事这一行业。据武志红推算,国内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超过3000人。

咨询师市场的混乱,蒋平也有着直接而深刻的体验, “这些年发展中,不乏出现心理咨询师违法伦理、专业设置,例如咨询师直接给咨询者出主意,公开咨询者的案例,甚至出现情感PUA等”。

此外,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的取消还引发一系列新的后遗症。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执业认证完全缺失,心理咨询师执业、来访者寻求咨询帮助均无证可依——这种情况再度把这个本已经不规范的市场搅乱。

蒋平经历过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发展,在他看来,机构数量已经接近最高峰,当前行业进入了瓶颈调整期,将朝着更专业、规范的方向发展。企查查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23日,我国企业经营范围中含关键字“心理咨询”的企业已经接近11万家。

产业向何处去?

疫情对各行各业的影响都不会在短期内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产业应该向何处去?

在黄伟强看来,用户年轻化的趋势不可阻挡,线上化、远程化趋势不可逆,心理咨询机构必须拥抱互联网。

壹心理在3月份推出了“盘古计划”,这个计划旨在帮助机构将线下工作室“搬到”线上,申请并通过的机构,将免费获得一整套独立的线上系统,实现线上咨询自主预约、视频咨询、咨询师线上管理等功能的一体化线上咨询操作系统。

根据壹心理提供的数据,盘古系统自2020年3月正式上线后,已有2024家机构报名申请入驻,因审核严格,目前成功入驻291家。

国家近期发布的政策则在印证另外一个判断。4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2020年心理服务建设重点任务,强调要继续搭建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完善员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王丁向亿欧大健康指出,从细分市场划分来看,心理咨询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追求个人心理健康提升的消费心理服务;另一类则涉及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如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服务。

大康心理创始人寇觉中表示,过去,个体心理咨询是行业人士一度沉迷的方向,但目前一些政府部门正在加大对心理服务采购的投入。因此,他认为对于一些大机构而言,政府采购是一个重要方向。

实际上,大康心理从2007年便开始从事政府采购项目,并基于传统EAP(员工帮助计划)*性地提出了OPS(组织心理服务)的概念,强调心理服务的本土化,与EAP服务关注个体、解决问题不同,OPS关注的重点在企业组织,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作用。

“政府采购相对持久且稳定,但政府在招标采购相关项目时,非常关注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在中国,政府的心理服务采购强调服务于团队的目标。”寇觉中举例,大康曾经承接的陕西省射击射箭队项目,要服务的目标就在于如何辅助团队拿金牌。

此外,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在于基层社区。过去,心理咨询服务强调咨询者的主动性,但真实的情况是,“咨询师坐在那里不一定就有人来找你”,因此如何将心理服务的“坐诊”模式转变为“行医”模式,也是关键。

目前,在武汉武昌区的13个街道,以社区为载体的服务模式正在试点。具体操作为,由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作为督导,对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再由心理咨询师进驻到各个不同的社区,对居民和康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尾声

过去,我们探索星辰大海,汲汲于我们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乃至我们与宇宙的关系,但对身边的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却漠然处之。

疫情时,我们被困在狭小的空间内,急于找到一个新的出口,就像黄伟强说的,这可能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重新去审视10米以内的生活”,我们开始有机会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与自己、家人、恋人的关系。

心理咨询行业讲究“自助者,人助之”——当我们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行业的发展也许也不远矣。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