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广发基金邱璟旻:精选个股 把握长期成长

2020-05-15 17:16 · 互联网     

巴菲特告诉人们,投资成功最重要的是能力圈原则:“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广发新经济基金经理邱璟旻对此深以为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做投资研究更是如此,因此,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能力圈范围,不去越界做判断和决策,就会将损失减少到*,这也是巴菲特反复教导我们的能力圈原则。”结合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积累,邱璟旻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医药、消费、TMT等行业,通过深入研究与挖掘,寻找*质的成长股。

资料显示,邱璟旻有11年证券从业经验,5年投资管理经验,是一位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银河证券统计显示,截至5月8日,由邱璟旻管理的广发新经济今年以来回报为40.31%,在同类491只基金中排名第3;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同类排名均排在同类前10%,其中近三年回报为88.77%,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涨幅为-3.25%。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投资理念?

邱璟旻:我把自己定义为成长股基金经理,希望能买到持续成长、成长逻辑性很强、非常优秀的公司,通过买入并持有的方式分享公司由业绩驱动带来的市值增长。巴菲特说他*的成功就是下注美国。作为A股投资者,我的投资理念就是“下注中国”。我相信随着勤劳的中华人民坚持不懈的刻苦奋斗,一定会有一批超越时代的、全球性的伟大公司出现,因此,我将“聚焦研究,精选个股,把握长期成长”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问:你是按照什么样的流程或方法论选出这些公司?

邱璟旻:我的选股标准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定性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出影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主要矛盾,并且研究与此相关的核心变量,选出雪道长(好赛道)且湿(竞争力突出)的标的。如果将这个过程比喻为滚雪球,首先看雪道长不长,即评估行业的空间与未来潜在增速;其次是看雪湿不湿,即评估公司的竞争优劣势。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即使看上去赛道很好,雪道很长,但雪球滚到一半就掉下去,也无法获得好的回报。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没有*的公司,最后的决策都是相互比较的结果。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主要工作是判断公司的盈利能力、盈利质量和盈利速度。盈利能力主要研究上市公司毛利率、ROE、人均创收等;盈利质量主要是对企业现金流、研发支出、应收/预收帐款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公司的商业模式、竞争壁垒以及经营的可持续性。盈利速度则主要关注收入/利润YOY、商誉等,以此评估要研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复合增速。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股东利益要一致,不然作为外部中小股东,很有可能遇到利益漏出的问题。

问:你的组合重点配置哪些品种?具有哪些共性特征?

邱璟旻:我管理的基金组合持仓相对集中,持仓股票为40只左右,每个公司都是深入研究过的、上下游产业链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才会买。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我主要看好两类公司:*类是稳定成长类,第二类是快速成长类。稳定成长类是市场公认的白马龙头企业,业绩增长确定性很强,也是大家公认的好公司。快速成长类属于行业龙头之一,但还完全没有证明自己是*质、最牛的公司,我研究它主要是看它有没有潜力成为稳定成长类公司,体现在财务报表层面就是收入稳定增长,利润率提升,带来业绩的快速增长,之后进入稳定成长类公司的序列中,买这一类公司主要是判断收入持续增长的确定性和利润率拐点何时到来。

问:你的组合重点聚焦哪些行业,为什么?

邱璟旻:我是一位偏自下而上选股的选手,主要通过个股研究来挖掘阿尔法。从过往5年的持仓看,我的组合主要聚焦消费、医药和TMT等方向。之所以选择聚焦上述几个行业,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这些行业的长期成长空间广阔,它们的商业模式比较好、行业景气度比较高、增长的确定性比较强、受宏观经济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小,符合好赛道竞争力突出的特征。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积累,在担任基金经理前,我有6年行业研究经验,深度覆盖的行业包括医药、地产、化工等。管理基金的这5年,我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医药、消费、TMT等行业,通过上述的方法深入研究与挖掘,寻找*质的成长股。事实证明,在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去做决策,成功的概率会比较高。

问:你把自己定义为成长型基金经理,你比较欣赏哪些投资大师?是彼得·林奇、费雪还是其他人?

邱璟旻:他们的书我都反复看过,我比较欣赏彼得·林奇的工作方法和勤奋度。他一年调研两千家公司,而且他始终在进行公司之间的比较,选择*的标的持有。后来他激流勇退,写书感谢家人的付出之情。其实,和他一样,我的大部分时间也都给了工作,对家人的陪伴时间较少,对此我是感到有所愧疚的。

我欣赏彼得·林奇的做法,但更趋向于像安东尼·波顿一样去做事。我研究安东尼·波顿后发现,他做了一些跟大多数人不太一样的工作,但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在《安东尼波顿的成功投资》一书中,波顿在估值时采用的方法独具一格,他决定买进或卖出的标准不是数字,而是自己对其的信心程度。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因何而赢,当然你可能知道因何而败。

安东尼·波顿的业绩特别好,但也有失利的时候,比如曾经连续九个季度业绩表现不太理想,被投资者写信抨击,但他也挺过来了,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和方法。

做投资这么多年,我也犯过一些错误,事后总结,凡是犯的错误基本上都是做了能力圈以外的事:把短期的不可持续现象作为长期现象看待和理解,总是想买业绩增速最快的公司。但事实上,只有公司处于比较好的赛道中,只要业绩持续、稳定增长,这时的慢其实就是快,长期持有获得回报大概率不会差。因为它有复利效应。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