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我把创业4年的影视公司关了

电影院重新开门迎客了,影视行业也陆续复工了。但这一切,都与在这个行业打拼了7年的创业者白松无关了。
2020-07-25 08:03 · 微信公众号:铅笔道  付艳翠   
   

电影院重新开门迎客了,影视行业也陆续复工了。但这一切,都与在这个行业打拼了7年的创业者白松无关了。

他的公司叫影大人,成立于2015年12月,累计完成四轮融资。3个月前,公司资金链断裂,白松决定停掉自己创业4年的项目,并彻底“逃离”影视行业。

然而就在去年,白松还预测市场会在今年转好,并对公司的影视制作业务投入了几百万现金。一场疫情,行业环境更加恶化,他的项目也实在是撑不住了。

回顾4年多的创业经历,他感觉从前的自己很傻很天真。

曾经,做决策时曾畏首畏尾,前怕新业务进入的赛道竞争对手多,后怕不能和赛道其他选手合作,以至于走进伪需求半年多,错过行业黄金期;

他也曾将公司估值看得太重,以至于忘了融资不仅是为了融钱,还要看资方背后能够提供的资源;

……

如今,行业越来越艰难,他身边的同行一个个倒下,很多同行朋友甚至在朋友圈卖起了保险。白松感到悲凉的同时,也不得不放弃影视行业,加入到另一个完全与影视无关的互联网创业项目中。

“影大人”是众多已经倒下的影视公司的一个缩影,以下为创始人白松的口述。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我把奋斗4年的项目关了

实在是扛不住了。

今年4月,我忍痛把运营了4年多的创业项目“影大人”完全停掉了。

这应该算是我*次正式的创业。公司成立于2015年12月,共完成过4轮,超千万融资。我们的业务主要是对急需资金的网络大电影项目进行筛选、审核后,定期将其上线至网站,开放给投资人进行*投资,我们自己也会对每个电影项目参投30%。同时,也致力于网络大电影的宣发工作。

2、3月份的时候,我当时的感觉是,如果能挺一挺,项目可能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的。那两个月,我也一直没有让公司的项目停下来。只是项目也一直断断续续,处于不饱和状态。而且影视行业因为疫情原因,很多项目即便做了,效果也不太好,赚不到钱。

我本来和很多同行想的一样,疫情期间,视频网站的流量都增加了,对于网络大电影作品的需求度也应该是增加的。

然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段时间,各大视频网站的流量确实增加了,但是用户的使用习惯却发生了变化。

以前,用户看网生内容,大多数会在晚上下班到睡觉前,这个时间正好能看个60分钟的网络大电影,看完就可以睡觉了。

但是疫情期间,用户一整天都有时间,很多用户1天追完1部剧都没问题,反而不愿意花60分钟去看比较短的网络大电影了。

同时,大量用户的时间被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占据,大家看着十几秒到几分钟的短视频就挺嗨,也不愿意去看长视频内容了。

这也更加剧了网络大电影的艰难处境。由于广告主有限,而网络电影的广告价值没有被放大,大家又都跑去投资短视频,间接导致我们供应链一端的日子也很难熬。

就这样,每一个项目我们都抱了很大的希望,但最后给我们带来的只是更大的失望而已。

4月,曾经投资的项目一直没有收入,公司的资金链越来越紧张。

虽然不舍,但想到电影里面有句话说得挺好,“小孩才看好坏,大人只看利弊”。拖得越久,对公司、员工来说都不是好事。于是,我决定停掉了整个项目,彻底与自己花了4年心血运营的公司告别。

之所以会这么快选择投降,其实也和公司去年的转型有关。

此前,我判断今年的影视行业应该会向好,便将重点放在了资源变现上,因为团队在项目端资源上较匮乏,所以就尝试了网络大电影的制作,意在打通全产业链。

去年,我们投入了几百万,买了各种剧本,且做了各种研发,希望这些项目能让我们翻身。但疫情一开始,这些戏都拍不了了,前期的筹备成本也都打了水漂。这笔钱对于一些大公司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创业公司的我们来说,却决定了我们的生死。

疫情到来后,恶劣影视大环境直接压得我们有点喘不过气,整个公司也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

踩过*的坑:扎进伪需求的怪圈

回顾创业这几年的经历,公司的存亡确实和市场因素有关,当然也包括疫情的因素。但我觉得,核心还是和创始人本人的战略决策有关。

不得不承认,我在管理公司过程中也确实有一些问题,包括对市场的判断,在一些战略决策上也存在误判,才导致公司倒闭。

举个例子,记得在影视行业*的2016年,因为想到马云说的,“在晴天的时候,要想着去补房顶”。当时由于市场环境还比较好,公司的现金流也非常充裕,所以我也开始不断尝试做新业务。

当时,公司有三个选择,一是做网生内容的广告植入,二是影视宣发业务,三是影视制作。

想来想去,当时我觉得做广告植入是一个非常好的业务。

主要是考虑到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上做网生内容广告植入的公司很少,甚至基本上没有这类公司,入局这类赛道的竞争压力小;另一方面是市场上已经有一大批做宣发和制作的公司,我担心和这些公司产生正面竞争,也怕影响我和他们的合作关系。

因此,2016年,我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做广告植入业务。做了之后我才发现,没有人跟我们竞争,是因为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甚至市场本身就是个伪需求。

现在再重新回过头来看,我发现当时我真是“很傻很天真”。

实际上,在影视文娱市场运作过程当中,各家公司之间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太深的合作关系。我们本身是做影视项目投资的,已经掌握了片方资源,公司想要长大,就必须走宣发这条路。

2017年,在广告植入业务失败后,经过反思,我们才开始重新走上宣发这条路。当时,我甚至还挺庆幸的,因为是走了这条路之后,我们才实现了盈亏平衡,后来还实现了盈利。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的决策还是做晚了。

如果2016年,我们没有做广告植入业务,而是直接做宣发,就正好赶上了市场*的时候。当然,也可能那个时候即便做了宣发,现在因为疫情,现状依然不会太好,但我相信还不至于彻底关停项目。

所以,创始人做决策时,我们不能把事情想得过于复杂。对于创业者来说,有些时候我们去选择一条新的赛道,其实跟钱和市场好坏没有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有一个好的商业嗅觉,考虑自身业务的关联性,只要想该赛道是否对我们自身的业务有帮助,而不用去考虑这个市场上的竞品是否对我们形成压力。

之前我觉得我的商业嗅觉还可以,但经过长达4年多的创业经历,我觉得我确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历练、沉淀。

此外,我觉得创业者在融资时,也要避开高估值的“诱惑”。

在我刚创业的时候,资本环境特别好,我能接触到不少资本。当谈了几家机构之后,对方也都表示很看好我的项目,但大部分都会把公司的估值压得非常低。那时候我内心会觉得有落差,因为我认为项目值3000万,对方只给1000万,是对方不尊重我。

但现在才知道,对于创业来说,估值都是虚的。我建议所有的创业者不要把估值看得太重,不要太在乎钱多钱少,在有投资人愿意对投资时,而要看这些资本后面能给你多少资源加持。

放弃7年行业经验再出发

距离停掉“影大人”已经过去3个月,同时,我也正式告别了我做了7年工作的影视行业。

现在,我也已经到我曾经投资过的一个互联网项目做了合伙人

这些年*的感觉就是,做影视行业太难了。

去年,政策对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开始趋严,资本对行业却步。之前影片审核周期大概在3个月左右,就可以拿到备案号正式上线。但现在,这个时间正无限延长。最快要半年时间,甚至有很多影片,已经过去1年还没有进展。

因为市场环境太恶劣了,就别说通过投资影视项目赚钱,投资人能够回本就已经是烧高香了。这样的恶性恶性循环也导致项目越来越少。曾经,就算我对项目投资了30%,但剩下的70%的资金,项目方都没办法“填满”。

疫情后,影视行业就更难了。

拿餐饮行业来说,即便现在处于低迷期,但商家还能做线上点餐业务。而网生内容市场还是太小了,能够挺过疫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只有那些真正的大公司过得还可以,很多小公司还是挺难,我身边的很多公司都出现各种状况。

即便现在影视行业都开工了,但实际上开工比不开工过得还艰难。因为之前没开工的话,很多员工的薪资都是半薪,甚至停薪。但开工后,大家都正式全职工作,公司却一时半会没有收入,但还要支出员工的工资和项目的投资。

最近我都不敢刷朋友圈,感觉行业挺悲凉的。因为朋友圈很多人之前大多都是做影视的,但现在最多的就是去卖保险,真的感觉大家都是走投无路了。

我现在加入的项目叫“高人汇”,是一个与影视完全不相关项目。它是我之前投资过的一家公司,是一个在线周易服务平台,将算命师傅和用户通过线上咨询的方式对接。

说真的,从我内心来说,我是非常不舍得离开影视行业的。但是没有办法,我现在只能重新选择我认为更有前景,且更容易能做成的事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