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赴美上市的靴子终于完全落下了,美国时间7月30日,理想汽车在纳斯达克正式挂牌,成为国内第二家成功上市的造车新势力。
在动荡的资本环境中,理想汽车赴美IPO依旧获得足额认购,如果承销商行使超额认购权,理想汽车本次IPO公开募集的资金将达到8.74亿至10.93亿美元。
上市当天,理想汽车发行价11.5美元,开盘价15.5美元/ADS,较发行价涨34.78%,截至收盘,理想上市首日大涨43.13%,报16.46美元,市值逼近140亿美元,盘中一度超过蔚来。
蔚来与理想,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造车风格,最终在资本市场成功会合。在造车这样一个尤为烧钱的行业中,资本的助推必不可少,而这两家企业背后都有着华兴资本这同一个投资方的身影。
华兴新经济基金董事总经理牛晓毅全程参与了对理想及蔚来的投资,他相信汽车行业将会有巨大的变革,其中将会有结构性的机会,而新入场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能力实现这个事。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李想和李斌,这两位同时拥有互联网思维和汽车行业资源的人身上。
但是理想和蔚来的造车路线相差巨大,李斌直接对标特斯拉,选择了一条有前车之鉴的道路,但李想从早期做SEV到做增程式电动车,一直都选择了差异化的打法。
李想可能是所有造车新势力中,*带有“抠门”标签的创始人。他极度务实且克制的经营风格,让理想汽车在开启交付的第二个季度,就实现了正向毛利——从公开的财务信息看,理想是*家毛利转正的国产造车新势力。
“李想确实在花最少钱的情况下获得了最多资源。”牛晓毅评价。
从成立至今,理想从一级市场拿到的融资其实与同类企业相比并不算多,但理想靠有限的资金做了不少事:从早期SEV路线转向SUV、花5亿人民币收购力帆拿到高速车资质、自建了工厂并实现了理想ONE的量产。
但是,谁也无法判定,理想和蔚来选择的两条路线,究竟哪条路线更具优势。或许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或许现有的新造车格局还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终局到底是什么?随着理想汽车的上市,以及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们发生密集的业务、资本动态,这一问题被又一次提出。
2015年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首次提出了汽车行业的新“四化”趋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至今,这仍被认为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方向。牛晓毅认为,最终决定行业格局的,是产品、场景、自动驾驶技术这三者的结合。从这一点出发,就更能理解美团与理想牵手的原因。
但终局有谁参与?又由谁主导?对刚刚一只脚迈入市场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一切仍是未知数。
正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逼迫着理想坚持高效、务实的经营风格。“李想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他说真正决胜是在十年,甚至十年之后。企业首先要活到十年。”
就新能源车市场的格局与变化,「资本侦探」与理想及蔚来背后的投资人牛晓毅进行了深度对话。从一线投资人的视角中,能更清楚地理解理想在造车上的方法论,以及新能源车市场的未来的方向与机会。
以下为「资本侦探」与牛晓毅的对话实录:
“到今天,造车新势力都只是刚刚把一只脚,迈到了市场的大门里面去。”
资本侦探:理想和蔚来华兴都参与投资了,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投了两家造车新势力?
牛晓毅:我们基金整体要研究中国有什么结构性机会,想投到有可能成为伟大公司的项目。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时势的话,是不可能产生伟大公司的。当时我们分析,车这个行业还在产生巨大的变革,所以这里面有机会,我们还是想多布局。而且这不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布局两家也是比较合理的。
资本侦探:最早是怎么接触到理想汽车这个项目的?
牛晓毅:包凡是理想的天使投资人。后来我们有机会和李想交流后,很快就被创始团队的愿景和能力打动了,连续投资了理想A轮及A+轮。
资本侦探:当时很多其他的新势力,他们的创始人也是背景比较华丽的,为什么选择理想和蔚来?
牛晓毅:简单讲就是,李想和李斌两个人,跟车相关,跟互联网也相关。其实小鹏也很好,实际上在我们投了李想和李斌之后,又见了小鹏,还是追到美国去跟他见。但是从综合背景上来说,李想和李斌以前是做汽车媒体的,我们相信他们在汽车行业的资源肯定是特别丰富的。再加上他们本身有互联网思维,有创新的意识。整体来说,我们觉得他们两家的契合度比较好。
资本侦探:后来理想做SUV,但是技术路线跟别的车企也不同,采用的是增程式,当时你们对此的判断是什么?
牛晓毅:李想在产品上都很务实,他是一个特别好的产品经理。每次开董事会他讲为什么要做一款产品的时候,大家都非常兴奋,我没办法转述,因为我的转述可能没有他一半的感染力。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大家选择电动车其实*的阻力就是续航的困扰。一款产品能不能成功,最终的衡量标准是消费者买不买单。要解决消费者*的困扰,所以理想做了增程式,续航能力更强。
所以我觉得理想的*款车,还是做了一个非常务实、非常能解决消费者痛点的产品。
资本侦探:增程式主要的优势在续航,但是随着之后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及充电桩列入新基建之后车桩比的提升,理想做增程式还有竞争力吗?
牛晓毅:2020年上半年的销量已经证明了这款产品的竞争力,理想也有纯电车的规划。你说的两件事会在多快的时间里发生?对于能商用化生产的电池,能量密度上量级的变化,现在大家是看不到的。从新基建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也在做相关研究,简单来说,新基建其实是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不是以国家为主导的。至少在很多领域我们都听到,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觉得新基建会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
一款产品生命周期是有限的,我们认为在生命周期里,增程式产品是非常适合市场的。比如说从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来看,在中大型国产新能源SUV里面,理想的销量是*的。
资本侦探:理想之所以能够用少于对手的钱去做到更多的事,是不是跟增程式的研发成本更低有关?
牛晓毅:其实做增程式是有难度的,有一些比较难的技术点,比如它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共振,容易让车特别抖。我并不觉得另一个不是李想的人来做增程式电动车,成本会比做纯电动车的人更低,我觉得这其实还是李想的管理能力比较强。
资本侦探:但增程式电动车的造价会更低,因为它的电池更小,对应车身使用的材料,也会有一些变化。这是理想的毛利能够为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牛晓毅:成本是不能这样*地比的,重点在今天你花了25万的成本造了一个车之后,消费者愿不愿意以30万的价格买这个车,还是只愿意以20万的价格买这个车,这个是公司有没有毛利的决定点。
就是说理想造了一个车,之所以能卖出毛利,是因为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来买这个车。这与产品的定位、设计、供应链能力都有关,消费者要觉得这个车值更多的钱,这才是核心。而不是去比我这个车成本是20万,你那个车成本是25万。
资本侦探:你觉得消费者愿意为理想付出溢价的原因在哪?
牛晓毅:*,解决了里程问题。第二,这个车是智能的,联网的,是一台可以随着升级越变越好的车。第三,这是一台很好开的车。我认识的所有人,试驾理想的车之后都说驾驶感非常好。
资本侦探:你觉得理想和特斯拉在效率方面相比,谁更好一些?
牛晓毅:同比早期的阶段来看,我认为是理想。李想确实是在花最少钱的情况下获得了最多资源,现在理想获得的销量成绩是惊人的。
资本侦探:你觉得理想、蔚来和特斯拉的竞争中,机会在哪呢?
牛晓毅:现在最本质还是要在产品上有竞争力。一定要想得特别清楚,消费者为什么要买这个产品?这个消费者是哪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特斯拉确实是一家很伟大的公司,而且它一代一代出了很多产品了,已经证明了产品迭代的能力,它每一代产品,都能有消费者来买,并且消费者群体在不断增长。到今天,蔚来也只有两款车,理想这才是*款车,都是刚刚把一只脚,迈到了市场的大门里面去。后面肯定还是要不断努力,一代一代推出让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这个是最重要的。
资本侦探:今年上半年特斯拉降价了,你们当时有专门讨论过这个事情吗?
牛晓毅:在产品上,为什么理想和蔚来都选择SUV,还是看到SUV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从车型上来说,SUV在中国是比轿车更有希望的一个车型。
我觉得特斯拉在中国,不管是什么打法,车型是什么,其实最终还是产品的竞争。无论是蔚来的ES8、ES6,还是理想的理想ONE,跟特斯拉的车摆在一起,都不差。
资本侦探:电动车未来的重点会是智能化和共享化,那现在理想团队在做硬件和做软件上的配比是怎样的?
牛晓毅:理想一直是有专门的团队在做自动驾驶的研发,软件也是一直有团队的。硬件不会有天上地下的差别,他们更多的研发、精力都是在用户体验和未来的技术上。
“李想就说,我认为感性的东西一定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
资本侦探:你说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决定效率的是什么?
牛晓毅:管理。
资本侦探:跟创始人非常相关?
牛晓毅:对,李想在见过的创始人里面*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数一数二的。
李想
资本侦探:去年外界也有在质疑其他新造车企业钱花得有问题,这个其实也是效率的体现?
牛晓毅:如果从运营效率上来说,李想和同业相比做的非常出色。当然李想做这个事比别人晚,所以他也能学很多经验。
资本侦探:你曾提到李想的思考非常特别,主要一点在哪里?
牛晓毅:李想一直都是差异化竞争,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核心是从消费者出发,务实。有两件事对他特别重要,效率以及产品。
资本侦探:差异化竞争会不会给李想在实际造车过程中带来一些阻碍?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的差异化思维。
牛晓毅:对,最终买单的就是消费者,要看消费者认不认可。当时汽车之家在盈利各方面都做的非常好。这也侧面印证了李想确实是一个对产品特别有感觉的人,他特别尊重消费者的想法。
资本侦探:李想其实是年少成名的一个人,但是年轻的创业者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李想为什么能具有这样的能力?
牛晓毅:你要说李想能持续成功,我觉得是数据化的管理。就是一切大家都要有道理,在这方面李想是追求*的。
李想有一个要求,你跟他讲任何的观点,都不能定性的讲,就是你要把数据摆出来,要不就不谈,包括在公司内部也一样。
他举过一个例子,一个车怎么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品牌,比如说,到底在一个城市里有多少量特斯拉,消费者才会觉得经常能看到特斯拉。他就说,我们必须定量的研究,要先去采访消费者,问他你觉得你经常看到什么车,假如说这一百个、或者两百个消费者有一些共识,我们就去研究这个车在这个城市里的饱和度,到底是到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出来这样的形象。
他们确实认真地去做了这个研究,根据理想的调查,每一辆车开出去每天会被留意150次。然后他们会算他们有多少车在跑,他们能覆盖多少潜在消费者。
他要求公司里的人把很多感性的东西量化,量化之后,大家再谈怎么能做到这个目标。
资本侦探:你打过交道的创业者非常多,在你看来李想有哪些特点?
牛晓毅:首先李想对数据有*的追求。很多人问问题就问到一半,觉得感性的东西是无法衡量的,李想就说,我认为感性的东西一定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你觉得这个东西好、这个东西多,它一定是有原因的,它背后一定是有数据的。
确实很多大家认为模糊的东西,背后是有科学的解释的,但是需要你去追问。对于每七辆车里有一辆这个数据,可能是有偏差的,后面可以根据更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但是这已经比别人多走了一步了,已经有了初步的方法和结论了。
另外李想想的很长远,我理解当时融资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美团,或者是字节跳动会投资这个领域,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就是看到未来场景、产品和技术三者是要结合的,像美团和字节,它们掌握场景和内容,这个要是汽车企业自己做肯定是比较难的。
资本侦探:这个确实说明,李想想得比较长远。
牛晓毅:对,今天所有的这些造车企业,只有一只脚迈入了这个门,而且大家并没有安全。比如说李想这次上市融十个亿,未来有可能还需要再融十个亿,但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活到汽车行业真正产生变革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如果你不在了,你就没机会参与了。
李想是非常重视这一点的,他说真正决胜是在十年。企业首先要活到十年,还要积极地为十年决胜的时候布局,要有场景和内容这些东西。
“产品、场景、自动驾驶技术这三者的结合,是决定最终汽车变革后的格局的。”
资本侦探:汽车行业中结构性的机会,是由哪些因素变动造成的?
牛晓毅:*,从燃油车转变到电动车。在燃油车领域,中国一直没有做出来所谓的中高端车,一直是在低端的市场打拼。
今天因为技术的变革,中国有机会做一款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车,理想、蔚来或者小鹏、威马,大家做出来的产品,比特斯拉并不差,或者说至少大家是可比的,我们是有竞争力的。
第二,一旦车智能化了,甚至未来走向共享化之后,在车这个空间里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一个人每天在路上花的时间可能有两三个小时,这段时间是非常值钱的。大家争夺的都是消费者的时间,在汽车这个空间里,消费者要干点什么?这是传统汽车厂不太擅长的东西。
在这些变化下,我们觉得新进入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能力实现这个事。
资本侦探:现在全世界中,中国其实是推新能源最多的国家,美国和德国相较而言都没有我们这么积极和主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牛晓毅:*,国家肯定是有能源上的考虑,因为中国是贫油的国家,电动车从能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对国家是比较有利。
第二,如果今天再从头做燃油发动机的话,中国没有什么优势。而做电动车,大家多多少少还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电动车是下一代的车的话,我们从技术上说,至少还可以跟其他国家匹敌。
资本侦探:汽车行业的变革可以归纳为“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你觉得现在大概走到哪个阶段了?
牛晓毅:其实现在主要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有一点点。
到了自动驾驶可以实现的时候,车就变成很多移动的空间了,有可能社会不需要像今天这样私家车这么普及了,出行会变得非常简便,在路上会有很多移动的空间供你使用,这就是共享化。
资本侦探:特斯拉最近市值已经超过丰田很多了,但是销量其实远不如丰田,你觉得特斯拉这个市值是被高估的吗?或者是传统车型现在被过于的低估了?
牛晓毅:对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大家肯定是要看到增长,买的都是未来。特斯拉从销量上证明,每年都是有比较快的增长的。第二,从更远的所谓未来的科技上看,大家认为特斯拉是*的,在未来的场景下,大家认为特斯拉应该是超过丰田的。
资本侦探:但传统车企们也在做电动车。
牛晓毅:没错,就像我说的,电动只是*步,其实未来比的都是别的东西,是智能、网联和共享。
资本侦探:所以资本市场不愿意给传统车型更高的估值,是觉得传统车厂在智能和共享方面的能力不行吗?
牛晓毅:从现在来说,大家要判断谁更有希望,更相信谁能在未来更突出。
资本侦探:自动驾驶也是需要巨大的投入的,在造车这件事情已经耗费巨资的情况下,新造车势力们怎么去平衡“四化”在某一阶段的投资重点呢?
牛晓毅:其实李想的效率理念是特别打动我们的,一切商业的竞争都是效率的竞争。你今天做的任何创新,都是因为比以前做这件事的人效率更高,你才能出来。一切创新最终达到的目的,都是效率要比别人高。理想的理念就是在所有地方的效率,都要比竞争对手高,这个是最终决定成功的因素。理想其实从融资总金额来看,并没有竞争对手多,但是理想用这些钱所办到了非常多的事,比如说买了高速车的资质、自建了工厂,并且这个工厂所有的设备都是自己的。一开始研发了SEV,后来又研发了SU。到现在车辆已经开始销售了。
我们也一直在跑这个模型,最终我们也要验证,无论是从设计、生产、资质、销售、公司管理来看,理想的效率都比竞争对手高。在已有钱的运用效率上,理想也基本上证明了它比很多公司要好很多。未来有可能还继续需要钱,这次上市大概能融十亿美金,其实李想觉得,这对于他来说,未来几年的自动驾驶、产品的研发费用都够了。
虽然特斯拉现在股价很高,但也有低谷,也有融钱很困难的时候,最终还是公司自己的治理要好。我觉得理想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成本各方面控制得非常好,他是有正向毛利的产品,所以未来这个公司靠卖车能盈利。今天我们并不是说要卖一个故事,说十年之后理想这个公司有多么伟大,或者能成为这个行业*的公司,而是说理想实打实地是有实力自己活下来的一家公司。
我觉得资本能起到的*的作用,是帮它加速成为伟大公司的过程,但资本不能改变你这个公司。
资本侦探:造车的投资逻辑,是不是也跟之前的互联网项目不一样了,因为互联网项目回报的周期会更短?
牛晓毅:对,往往这种大的变革,这种巨大的机会,肯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
资本侦探:IPO对新造车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牛晓毅:简单地讲,这个行业还是需要资本支持的。我觉得一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投资人进来,一级市场整个盘子就这么大,不可能无限地在一级市场能融到钱。公司从产品和经营,走向下一个阶段时,从经营手段上来说,应该也会走入到下一个阶段,在融资上也会走到下一个阶段。
资本侦探:今年许多中概股开启了赴港二次上市或者私有化回国的历程,为什么理想现在还要赴美?
牛晓毅:在美元市场是有一些很成功的、规模很大的长线投资人的,能对公司有一个很长时间的支持,这个其实是比较可贵的。未来四五年里,我觉得从对公司长期支持的角度来说,美元市场是不错的选择。
资本侦探:今年整个新造车领域,新入场的资本里面是以国资为主的,市场上的VC其实进入的并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牛晓毅:其实燃油车跑出来的排名靠前的造车企业,背后也都还是有政府的支持资金和合作关系。因为造车又需要地,又需要大投资,又是资产比较重的行业,完全靠VC的钱,肯定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渠道,也需要银行的钱,也需要有债,也需要有政府的支持等等。
资本侦探:在整个新能源车的产业链里,除了整车制造之外,还有哪些机会,是现在资本比较关注的?
牛晓毅:电池、电机、电子系统都是投资的机会。华兴今年也投资了一家汽车电子系统科技服务商“经纬恒润”。
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我们还是要思考终局什么东西最重要。汽车行业的变革,就是“四化”中后面的几个阶段,特别是无人驾驶技术,以及未来共享的场景。其实本质上未来就是三件事,一个是你要有落地的产品,这个产品就是车;然后你要有无人驾驶技术;第三就是有共享的场景。
谁拥有这些东西,或者说未来的格局怎么样,其实是很难判断的。像美团投资理想,看起来是完全不沾边的,但是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美团是有场景的。美团是定位服务的交易平台,人最基础的需求,衣、食、住、行几个方面,衣是产品,食、住、行都是服务,所以我相信美团一定会把出行做得更大。
美团有场景,理想有产品,这三条腿已经有了两条了。最后还要看自动驾驶技术,谁能做出来现在不好说。但是就是这三者的结合,是决定最终汽车变革后的格局的。所以我觉得理想和美团的结合,还是挺好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资本侦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