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人瑞人才创始人张建国解读灵活用工发展宏观驱动力PEST模型

2021-01-06 09:50 · 互联网     

近日,2021年第十七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暨中国新就业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知名专家学者与来自美团、滴滴出行、阿里巴巴、人瑞人才科技集团、科锐国际集团等业界同仁,就"组织变革"、"灵活用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人瑞人才科技集团(6919.HK)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张建国在会上发表《灵活用工的服务模式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并与现场众多企业管理者分享了灵活用工发展的宏观驱动力PEST模型。该模型包括政策驱动力(Political)、经济驱动力 (Economic)、社会驱动力(Social)、技术驱动力(Technological)。

人瑞人才科技集团执行董事、主席兼行政总裁张建国

政策驱动力(Political)

灵活用工发展始于劳动合同制改革,发轫于以保障就业、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一系列政策,而对新经济业态、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则影响灵活用工市场未来发展。劳动合同制改革前,我国就业模式为无固定期限的终身雇佣制。1983年开始,国家逐步试行劳动合同制,直至1991年,城镇国有集体企业里的劳动关系在形式上全部转为劳动合同制,为就业市场化、灵活就业创造了基础条件。早期的灵活用工市场与灵活就业是一体两面,九十年代中期前后开始推动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启了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产生大量下岗职工生计问题,大批下岗职工以非正规就业形式进入民营企业,转变就业身份。1995年,《劳动法》实施,进一步弱化行政干预,劳动关系管理日趋法制化。在这个阶段,我国此前传统的人才资源统包统配格局被彻底打破,以劳务派遣为代表的非正规就业形式蓬勃发展,人力资源真正实现了市场化(张丽宾等,2005)。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又陆续出台了《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与《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使外国企业等经济体与中国机构联合开展人才中介服务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促进人力资费服务市场向国际接轨;2007年,《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出台,政策层面规范、法制化人力资源市场;201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发,人力资源市场规划与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一部分;2013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经营劳务派遣的资质与规范性做出规定;2014年《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劳务派遣员工占总用工比例提出明确规定;2016年以来,政府更是发布了一系列与人才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均以保障就业、促进正规就业、开发人才人力为核心,规范灵活就业市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随着平台经济、众包经济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出现,国家对随之而来的新就业形态高度重视,谨慎审视。2017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经济转型需要以就业转型为支撑,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保障就业的重要方向。简单梳理我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以鼓励多形式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是灵活用工市场前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未来灵活用工市场发展还将继续受数字经济与新就业政策驱动。

经济驱动力 (Economic)

我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一直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之有关的讨论与报告众多。经济发展对灵活用工市场的影响集中在至少两方面。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的改变。*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释放大量闲置农业劳动力,为早期灵活用工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供给侧劳动力基础。 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力需求方的改变,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力度加深为人力资源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需求侧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思路与经济结构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刻不容缓。

技术创新导向型经济结构转型 打破了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模式,推动了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与新兴产业相伴生的大量短期用工需求与快速到岗需求则推动灵活用工形式再次发展,人才外包、岗位外包等更多样化的灵活用工产品被推入市场,满足用工企业不断产生的个性化用工需求。经济对国民生活的每个层面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而在灵活用工问题上,数字技术下的经济结构转型目前正极大的激发灵活用工市场的活力,使得传统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主动或被动的进行整合重塑,创新的灵活用工业务与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市场中不断涌现。

社会驱动力(Social)

社会驱动力体现在至少两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自改革开放后得到显著提高,极大的提高了高素质人才供给,成为灵活就业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则是人们整体对工作方式观念的改变。2020年中国新生代员工公益调查报告显示,相较于"前浪"员工,新生代员工重视学习与成长,发挥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正面价值。

新生代的种种特质不仅体现在生活中,更体现在工作价值观上。传统的与用工企业直接签署劳动合同的In-house就业方式不再是默认选择,就业场所、就业形式让步于工作内容、薪资待遇或价值实现。而"后浪"员工也与时俱进,离职不再等同于失业。数字经济时代,全职工作与灵活兼职并行甚至被灵活兼职取代也成为常态,为灵活就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

技术驱动力(Technological)

在数据成为生产力、数字经济体形成之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技术主要改善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对劳动力的信息获取效率,使得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得以突破空间限制,从传统的基于人际关系或纸媒方式获取劳动力方式转变为在线招聘。而当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数据成为一种生产力后,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用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端,信息技术让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以更好的具象候选人画像,为客户企业更高效精准地匹配所需人才。以人瑞人才为例,其申请至面试的转化率超过50%,远高于灼识咨询所统计的5%至15%的行业平均转化率,使得人瑞人才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优势而脱离价格战。

技术对灵活用工市场的驱动作用不仅体现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端,更体现在灵活用工市场的用工企业端。在生产端,用工企业可以将生产的前端与后端环节数据汇集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上,使得产能能够依据市场数据灵活调整;在销售端,用工企业可以通过客户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来进一步提高销售工作的准确性;在研发端,用工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数字化方案建模评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数字平台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例如在产品上市前提前给与反馈),从而降低产品研发成本与市场试错成本。

数字化技术对企业的影响还在不断展现。在人力资本方面,数字化使得用工企业能够前所未有的实现更灵活的用工方式,降低因为员工过剩而产生的劳动力成本浪费或因为员工不充足而产生的劳动力成本溢价。与此同时,以阿里、美团、滴滴等数字经济巨头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替代传统服务业,同样亟需更为灵活的用工方式与更为专业的人力资服务供应。

综合我国当前政策动向、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以数据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已经逐步融入各行各业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在被数字技术打破边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而新的商业模式又随之重塑居民衣食住行,形成数字经济,最终影响政策制定,因此,以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发展是未来灵活用工市场四股宏观驱动力中最为根本的基础驱动力。

在当天举行的中国新就业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瑞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该书对灵活用工在中国的发展和实践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数字化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效指引。

《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和人瑞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为全面深入研究我国灵活用工的发展状况,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有效指引,双方于2019年9月联合成立了课题组,并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杨伟国担任课题组组长,双方共同发起中国灵活用工发展状况调研活动,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深度引领行业创新。

据了解,这已经是人瑞人才最近3年出版的第3本书。作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的*,人瑞人才长期致力于引领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和健康。2018年,张建国联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等出版《灵活用工-人才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2019年,张建国与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合作出版《经营者思维-赢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2018年和2019年,人瑞人才还联合《中外管理》共同发布了两本灵活用工的白皮书。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