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花880元抢完音乐节门票,感觉自己亏了

年轻人近些年的娱乐战场,在不知不觉间,从演唱会的现场和KTV的包厢转场到音乐节的草坪上。
2021-06-21 15:07 · 谷雨数据  今鱼   
   

音乐节究竟有多火?一个假期过去,又能看到身边的朋友po出几张音乐节的照片。

“抢不到迷笛的票”和“下次草莓音乐节见”之类的社交动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朋友圈。

年轻人近些年的娱乐战场,在不知不觉间,从演唱会的现场和KTV的包厢转场到音乐节的草坪上。

01

一直往南方开,拥抱“失真世界”

好不容易抢到一张草莓音乐节的门票,晒票根的朋友兴奋地配上了一行字:“诶,就是玩儿~”

常年996看不到天边太阳,工位前一坐就是十来个小时,偶尔晃晃脖子,咯哒咯哒的响声足以让社畜们体会到生活绝望。

户外音乐节,则顺利成为了现代都市人的解压乌托邦。

阳光、草地、音乐,一张张背景音乐节的自拍被po上各大社交平台,万人蹦迪现场下的热泪盈眶,远比音乐更让年轻人着迷。

怀抱着这种心态去音乐节的人并不是少数。

在描写音乐节现场体验的153篇笔记里,“氛围”已然成为年轻人们最看重的音乐节标签。

在音乐节的草坪上,跟着全场大合唱、和同伴一起蹦到脚酸、穿着吊带马丁靴拍照,他们在这里尽情享受和宣泄。

毕竟,同样是蹦迪听歌,相比较夜店酒吧这样伤身又费神的社交场所,音乐节,实在显得健康的多。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音乐节还能有效缓解尴尬。

如何最快地和朋友促进感情?答:陪对方去一场户外音乐节。

在网友分享的日常里,他和网恋对象的面基就选在了音乐节,在草皮都震动的浩大声浪中,两个人必须扯着嗓子贴耳喊话,原以为的尴尬场景完全没出现,大家都嗨得很彻底。

虽然舞台上的乐队们并不一定都喊得出名字,但我们今天相聚在此,必定是为了爱与音乐。

年轻人终于可以从束缚中解脱,开辟出全新的自由之地。

换上吊带短裤,戴上彩色发片,工作和生活的种种琐事烦扰统统不复存在。

亲耳听到全场合唱“一直往南方开”时,人们跳跃、欢呼,宣泄和释放成为了音乐节的真正主题。

02

井喷式“朝圣”,定价正在失序

当然,音乐节现场有多躁动,音乐节的票就有多难抢。

无论定多少个闹钟、召集了多少好友守在抢票*线,点进票务页面时,永远都只能看见“已售罄”三个大字。

运气好的或许还能坚持刷出可怜余票,运气不好的,就只能多花三倍价钱找黄牛。

不仅抢票难,票价也同样水涨船高。从8年前的350元到如今的880元,音乐节的票价一年比一年贵。

票务平台显示,长沙草莓音乐节的全价单日票已经达到480元,即便是手持学生证,也只能享受320元的“优惠价”。

根据音娱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6到2019年间,每年都有超过200场户外音乐节在全国各地举办,票房收入也是一路飙升。

越来越豪华的阵容、正在破圈的音乐节和票价的飙升,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造就了如今音乐节的现状——票价虽高,但依旧火热

当音乐节不再是独立音乐人的专场,原本以乐队为核心的音乐节,也就完成了一次受众群体的蜕变。

无论音乐节有没有做到音乐上的包容,但就粉圈大融合来说,它的确做到了。

一方面,《乐队的夏天》《说唱新世代》等音综的播出,成为了音乐节出圈最重要的推手,曾经的小众乐队如新裤子、刺猬、五条人等都得到了更多的曝光。

乐队这一圈层迅速扩大,从小众向着大众迈进,乐迷也乐意为他们买单。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各类大型线下演唱会的审批都被收紧甚至无限期延后,户外音乐节既是乐迷们最后的人间圣地,也成为了不同音乐人努力的第二战场。

在这里,会有相声演员张云雷,偶像团体成员R1SE姚琛、THE9刘雨昕,还有综艺《明日之子4》里冠军气运联盟。

他们都加入到音乐节中,成为了豪华阵容的一部分。

阵容足够豪华,便不愁没有目标观众买单。

在响彻云霄的歌声中,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众爱好者可以晒出摇滚乐团,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

追星人可以不用付出高价,就和爱豆近距离接触;

至于普通大众,也能见到出熟脸的乐队或是rapper......

至于音乐,更像是朋友圈打卡之外的另一重附送。

03

回不去的音乐节

随着音乐节数量增多,票房逐渐可观,却依旧有人吐槽:曾经的音乐节已经回不去了。

在朋友圈里,透过照片就能传递出狂欢。“结束后打不到车”“连上厕所都要排长队”……诸如此类的抱怨,则是热闹背后的另一面。

小红书上1539条吐槽音乐节的帖子和评论中,吃喝交通几乎成为了怨气的主要集中地,也侧面反映了糟糕的音乐节环境。

“几万人就那么几个厕所,还有各种求插队、求卫生巾的……不冲水什么的就更恶心了!”

“到晚上突然狂风暴雨,别人看音乐节,我们在荒野求生。”

“演出结束后两三个小时仍有上千人滞留,许多人在寒风中等到凌晨两三点。”

不够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了郊外音乐节广受诟病的来源。

另一边,音乐节受众群体的扩大,也意味着更多声音的加入。

为了利润的*化,主办方们往往会选择多种类型的音乐人拼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不同传统的碰撞甚至争执。

摇滚圈的“开火车”、“死墙”传统在普通受众看来就是争夺前排,而自认是鄙视链顶端的滚圈粉丝,也对这类“新人”嗤之以鼻。

当原本释放天性的音乐节成为了苦不堪言的混乱骂战,无论是哪一方,想必都不会太舒坦。

对于不少老乐迷来说,音乐节质量变差,才是他们下决心彻底告别音乐节的原因。

音乐节因为综艺出圈,也必然因为综艺收紧。在流量人气的影响下,主办方们往往更愿意请大牌音乐人来参与,以提高自家知名度。

于是就出现了大牌音乐人满天飞赶场,而小众音乐人难以出圈的困局。

对比起曾经的百花齐放,如今的音乐节似乎总是几张熟悉的面孔来回赶场。

音乐节阵容变得同质化,乐队演出风格逐渐相似。

相比较接受过嬉皮士文化的西方音乐节文化,我们的独立音乐更像是突然被推上历史舞台。

作为受众,大部分年轻人都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每一个入场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量级和审美偏好。

但在恶性循环的同质化输出之下,音乐节的不同受众也走向了某种近乎对立的状态。

什么是音乐节的本质?谁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但霓虹花园乐队的简介,或许能代表一部分人热爱音乐节的理由:

“自由吟诵与爆裂嘶吼的融合,克制表达与澎湃情绪的共存:浪漫、反思、极简、静观,这是我们与你共同的出口。”

万人瞩目的舞台下,总有人热泪盈眶。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谷雨数据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