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对教育内卷很关心,各路人马都在献计献策,国家层面也有“双减”新政,凡是和教育有关的话题都会引起高度关注。
为什么会这样?就教育领域而言,确实有点“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味道。
教育一方面给科技提供的高精尖人才不够,任正非等人忧心基础研究的新闻屡见网络,另一方面,普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上985、211的心情越来越迫切,竞争越来越激烈,简直和一场小型战争没区别,太卷了!
要上大学,必上高中,高中的录取率又远未达公众愿望,甚至在一些重要城市,高中录取率还不到50%。
基于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教改政策尚不完整,我国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社会的内卷,必须尽快对教育制度进行系统改革,普及高中,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
此话当然讨好且受热捧,不过,真的能解决问题了吗?
社会对职校生太残酷
普及高中,搞十年义务教育防内卷,这是表面文章,没有解决基本问题,无非是说漂亮话,哄老百姓高兴而已。
读完高中之后,大概率有个大学读,也是大学生了,无论是三本还是什么,都可以说是有了高等学历。
可是这种欺骗能骗多久?就业市场是很残酷的,如果你不能干活,老板分分钟干掉你,你在一个受庇护,被忽悠的环境下获得的大学文凭一钱不值。
市场是教育的试金石,如果市场不认可教育培养的人才,麻烦很大。
现在不是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而是很多工作岗位找不到人,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需要特殊技能的岗位,常年缺人。
我前天去一家公司参观,该公司负责人说*的痛苦不是赚不到钱,他们营收还可以,而是找不到合适的核心工作人员。雷军也说他至少花70%的时间在找人。
中国现在每年毕业900万左右的大学生,为什么一方面学生说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企业说找不到人?
因为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骗局”,各方力量塑造了一个神话或者说扭曲的逻辑:无论如何也要读大学,读完大学才好找工作。没错,读重点院校或者一般院校的热门专业确实相对好找工作,但剩下的就很艰难。
而且很多公司在招人的时候要求本科起,甚至研究生起,更有甚者要求本科一定要是985或者211出身。
看到没有,一方面学校在源源不断“培养”和企业需求不匹配的所谓人才,另外一方面,企业只信任好牌子的学校,而且以学历、学校的牌子来区分人才,并且最终落实在薪酬上。
社会对职校生太残酷了,基本没有通过打工的途径成为中产阶层的可能,这才是生活的真相。家长积极参与内卷,是因为他们智商在线,而且孩子是亲生的。
不仅如此,巨大的过滤器,把一大堆非985、211的学生实际上定义为“失败者”,这正常吗?这是一个健康的生态吗?
这是“普及高中,搞十年义务教育”能解决的吗?
拜托各位老师不要再出这种安慰剂处方,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意义不大。而围观者也不必激动,听一下就完事了,说难听点,目前阶段,该卷就卷,该躺平就躺平吧,自己选择即可。
高新企业需要没有被满足
我再说个实在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的人才,目前是远远没有被满足的,企业对教育的高质量需求是在逐步提高的。
去年10月,任正非在华为“心声社区”发表了一篇《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到:
“中国需要‘梵高’一样的科学家。基础研究、基础理论、基础工业不应该全部被纯应用目的驱动,也需要重视不以应用为目的的纯研究。允许一部分人是‘梵高’,满足科学家的好奇心驱动。对科学家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要宽容。要问他们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有多大,是问不出来的”。
那么,我想问一句,如果只是以分数高低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那些有好奇心的家伙相当一部分(不是全部,别杠)因为偏科等原因,目前应该在大街上拼命和时间赛跑,送外卖吧,他们是被困在数据里的被遗忘的人才。这是不是遗憾?谁胜出了?善于刷题的孩子胜出了,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这是不是教育可以改革的方向?
任正非还说:“尊重基础教育,要实现教育的差异化。允许差异化教育,就是姹紫嫣红。一二一,齐步走,就会同质化,不易产生天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约一千万,也许应该需要因材施教”。
任老先生比我们这些没有成功创造大企业的人应该会智慧得多,这是一位企业家在对教育提希望和建议,教育界人士听到了吗?
中国需要优质教育,需要高精尖人才,需要他们去冲破一切“卡脖子”行业的技术壁垒,要赢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是,企业在前线作战,后续的“士兵”供应不足,这是应该尽快改进的,关乎国运,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
优质人才不是刷题刷出来的,他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的同时,更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勇气,可是现在的学生在残酷的“一分压千人”的教育氛围中哪里还有好奇心和创造力、想象力?
这才是中国教育*的痛,我们拥有聪明的孩子,我们满怀希望把他们送入学校,希望他们收获知识和自信,结果我们收到了什么?收到了一大堆的被分数压垮的没有自信的毕业生。他们的眼神迷茫,他们行事小心,他们充满困惑,他们希望一切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多人惴惴不安,充满了不安全感,只希望端个“铁饭碗”……
这样的年轻人如何勇攀科学高峰?如何助力中国做出更多的硬科技的世界一流企业?
教育行业是企业*的“合作伙伴”,也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一旦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事儿如何评估?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分析问题,“普及高中,搞十年义务教育”更像是一幅安慰剂,对于需要更多高精尖人才的一流企业,中流砥柱式的企业来说,意义也不大。
教育改革需要整个系统大提升
综合而言,我们的教育力(教育方向、力度、人才培养)是和生产力、科研力不匹配的,也没有缓解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渴求。
教育需要从战略到战术到再学科的系统改造,要讲究有效有用有创新有突破。
是的,不但要考虑分流一半的学生去职业高中,还要重塑社会系统,包括但不限于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制度的平等与均衡。一个筛选的机制,如果只是用学历、关系、人脉来区别、界定甚至固化不同职业、阶层的福利,这是肯定需要改造的。
当下,人人皆言中国学习德国。大家知道吗?在德国是没有学区房的,大学教授对于自己的孩子去做普通工人也没什么意见,更不会焦虑,因为整体的收入、福利,其实大家差距不大,更不会有针对特定人群的求学、就业机会,德国的公立学校是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的。
德国的孩子在小学就分流了,有的去走职业中学的路线,有的去读普通中学,但系统打通了,可以中途换路径。
我们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何去除焦虑,其实要在源头上解决问题,更要有整个系统大提升的决心。
中国教育确实正在迎来巨变的契机:8月2日,教育部官网显示,怀进鹏已任教育部党组书记。媒体猜测,这位院士后续大概率会被任命为教育部长。
怀进鹏主要从事网络化软件技术与系统研究工作,他是一位工学博士、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且他担任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重要的是,这位院士是有干货的:他曾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而且,怀进鹏很重视创新:在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期间,他就启动了“长城行动计划”,希望能促进办学机制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他说:“学校更应该注重启发和唤醒学生对知识背后的动机问题的认识,以培养他真正的想象力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文的交流,人的素养及团队的合作,特别是对文化的自信、对社会的理解。”
我觉得怀院士说得很好,他重点提到了“想象力”和“质疑能力”,这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两种能力,希望未来的教育改革有更多孩子的才能能够被发现,更多的孩子在教育中能收获自信和创造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功夫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