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什么才是中国民营大企业真正的风险?

中国民营大企业*的风险从来都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甚至在企业家本身。
2021-09-10 18:12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毕亚军   
   

近来,产业经济环境,乃至政策指引出现不少新变化,一些民营大企业也出现一些问题,让舆论对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民营大企业的发展*关注。

更有舆论趁机煽风点火,刻意把政策变化与民营经济对立起来,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对发展民营经济态度的变化,而这变化是民营大企业的发展风险。

对这些舆论,9月8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员文章《坚持监管规范和促进发展两手并重、两手都要硬》,已经清晰而坚定地回应了——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

但经过几十年发展的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民营大企业,现在的确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并且面临着风险。它们真正的风险是什么呢?结合20来年对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跟踪观察,我谈点个人看法。

开门见山,我以为,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都长期利好经济发展,也利好民营大企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是唱政策正确的高调,而是结合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从企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得出的结论。

以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扩张,甚至无边界扩张而论,其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一定是有利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就风险而言,我以为,中国民营大企业*的风险从来都不在外部,而是在内部,甚至在企业家本身。最典型的就是,无序扩张的风险,忘记风险的风险。

我的长期观察是,不少很有能耐的中国民营企业家都有个共性——成功之后会自信与雄心过头,甚至好大喜功,野心过度,而理性、敬畏和风险意识不足。

在经济高速发展,机会可以掩盖问题,甚至可以一直借到钱的时候,这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种问题一旦成为问题,往往是要命的问题。

最终,不但给企业自身,也给社会造成很多问题。

在我20来年的接触和观察中,有本事做好产品服务、经营管理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民营企业家里,我几乎没有见过因为保守、专注和发展扩张慢而倒闭的,但激进、无序多元化、贪大求全而倒闭的,实在是见过太多。

通俗一点说就是,翻车的都是疯狂开快车、开飞车,不会踩刹车,更不会挂倒挡的那些人。

每每谈到这一点,两个画面就经常在我脑海浮现:

一个是,有位东南亚华侨老爷子,连续几年到北京参加国庆招待会,都要我带他到秀水市场去买便宜的鞋,几十块几十块地跟店主讲价,但他在该国富豪榜上坐了几十年;另一个是,一位当时如果贷款还了兜里其实没几个钱,却不断铺出十亿百亿摊子的,只“大展宏图”了两三年,就销声匿迹了。

这几年,最多的民营大企业新闻之一,可能就是某某首富又倒了。倒下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自信、乐观和野心过头之后的激进和无序扩张。

如果非要找点政府的原因,基本上也不是政府管太严、支持不够,而是管太松、支持太多了。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甚至短期政绩,往往会怂恿企业盲目做大,并且配套各种贷款与项目支持,但最后却烂了尾。

以前,激进的多元化扩张基本上是发生在实体企业,甚至一个卖水的,有点成绩之后,都敢去点火箭。但这几年,一些互联网大企业事实上正在重走这种盲目扩张的老路,只不过它们的扩张看上去更有商业逻辑,更有可能成功。比如,烧钱挤压对手、数字化和网络重塑传统行业的通吃之力。

但事实上,每个行业都有专业壁垒。数字技术和资本的确有力量,但也并不能逾越一切专业壁垒,更不是通吃一切的*妙药。

一些互联网企业事实上已经在品尝苦果。打开财务报告就可以看到,它们在一些跨界领域,长期都是亏损的。即便已经用烧钱等方式干掉了所谓的传统对手,它们也不是真正的胜利者。

只不过,它们讲了一个长且大的故事,而且家底很厚,所以没有像那些倒下的实体企业一样,几把亏空就回到解放前了。

但长期烧,还是烧不出来怎么办?本想先烧死对手再赚钱,结果却遇到烧不死的小强怎么办?再或者,你有钱不计短期成本,但遇到比你更有钱更不计成本的,又怎么办?如此扩张,其终局会不会是无止境的相互摧毁,最终毁灭的不只是行业原有的秩序、规则,也是行业原本该有的生态和价值。

在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主业都正面临更剧烈竞争,需要进一步升级核心能力才可守住核心阵地的大背景下,如此偏离的扩张,看似在培养新的增长极,但也极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陷入主阵地失守、新业务乏善可陈的困境。

久而久之,曾经更多实体企业“步子大了”的故事,早晚会发生在互联网身上。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世上真的没有“大而不倒”这回事。

雅虎不够大,不够互联网,甚至不够扩张吗?一样死掉。

由此可见,及时收住扩张步伐,加强能力聚焦,从跑马圈地回到精耕细作,多围绕核心主业进行基础层的科技攻坚与突破,不但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甚至也可以说,是在帮助一些已经快要忘记风险的互联网企业管理好自身风险。

房地产企业,更是稍微清醒一点就能从市场规律本身去意识到,过去那种量价齐升的高歌猛进是不可持续的,企业也不能继续按那种模式去争王争霸。

“三道红线”等政策的确让一些企业很难受,但若继续任由高债务扩张,那今天觉得难受的公司,未来可能更难受,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并且给行业、经济和社会造成创伤。

至于校外主课培训,我可能有点偏激。它根本就不该成为一个疯狂趋利扩张的行业。未成年人游戏,以及对青少年心智影响很大的娱乐界“饭圈”等等,该不该管,你去问问有小孩的家长。答案就自然而然水落石出。

在线教育、游戏,甚至互联网、房地产的问题,事实上也反映出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常常忽视的另一个风险:如何与时俱进地与社会友好、和谐、共赢发展。

做企业要尊重规律、敬畏市场、敬畏风险,业务上要合法合规,财务上要精打细算,发展扩张要量力而行,稳中求进。但若想要真正基业长青并成就*,只是合法合规、量力而行、稳中求进依然是不够的。

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也要不断进化。最重要的进化,当属持续保持与社会的友好、和谐、共赢,真正被尊重和欢迎,包括业务发展是不是真正利国利民,财富获取和应用乃至言行姿态,是不是有很好的社会观感等等。

为什么讲进化才能持续保持呢?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事物和事物背后的逻辑都是动态变化的,今天被欢迎被肯定的事情,明天可能就不是了。

这些东西说起来有点虚,平时作用也不明显。它不像政策法规有明确的是非标准,遵守或违背,马上会看到效果,但它往往却又比一时的政策措施更能决定企业的长期未来。你可以将它理解为社会价值观或者民心向背,它不是法律法规,但却是无形的标尺,长期默默考核着你,并且每一步都算数。

而且,它极有可能会成为新的政策法规。因为我们的政策法规始终是将社会价值观和人心向背放在*位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比如,共同富裕既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的共同期待。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企业能更主动、自觉地看到社会趋势和人民大众的要求,并且更好地自我优化和进化,甚至在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之前就率先调整,那也就不会有被要求规范之后觉得突然,甚至难过等烦恼了。

我们的企业都爱讲企业文化,讲创新,甚至颠覆,但企业文化的根,应该是长在国情与社会、社会价值观、传统道德文化的土壤之上,创新和颠覆也不能偏离和逆反这个文化土壤,否则就会成无根之木。

但坦白说,我们的一些企业对社会大众的了解是不够的,尤其人心向背这本无字天书是读得不够的,甚至远远落后于政府。

这里不展开说,就举一个小例子。

当很多老百姓都为高价房叫苦不迭,很多中小企业起早贪黑还只能勉强维持企业生存之时,一些身价千亿的富豪企业家,却开口闭口几十亿的项目都是小买卖,都不值得一谈,这就是太飘了,有点不大懂人心向背了。

“大河有水小河满”,国家和社会发展,是企业的根本利基所在。

一系列的政策举措,都是为了中国经济,包括非公经济更好的发展。共同富裕,更是在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大更繁荣的市场。

因此,这些变化非但不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风险,反倒是民营企业的巨大机遇。

中国经济依然星辰大海,民营企业同样如此。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