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燧人医疗:用事实打破中国AI创业的“魔咒”

2021-09-03 08:16 · 互联网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的一篇文章指出:“目前我国的大学和企业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大多遇到顶天顶不了、立地又落不下去的困境。”“顶不了天、落不了地”,显然不只是针对学术界的呐喊,同时一针见血的点出了人工智能在商业化方面遭遇的困局,也是对创投圈的警醒。

无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是一个系统性的机会,资本市场的热忱已经是*的诠释;可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蒙眼狂奔,一代和二代AI公司到底该何去何从,奔向哪里呢?

1.png

01 *代AI公司 什么都想做

*代AI公司,无论是依图、商汤、旷视,还是云从、云天励飞,可以说是清一色的计算机视觉企业,最早瞄准的都是安防工程和智慧城市等场景,简单来说就是用自家的计算机视觉算法搭配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安防厂商的摄像头,牢牢抓住了一轮市场红利。

2017年到2019年的三年时间里,AI“四小龙”一度占据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 60%的份额,仅2018年就获得了合计超30亿美元的融资,占据中国 AI 企业融资总额五分之一。其中商汤科技的单轮融资就有10亿美元,迅速跻身独角兽阵营,可谓风头无两。

但是“技术外包”的商业模式,注定了这场合作的脆弱性。风光之后,IPO征程跌宕起伏;依图科技主动“撤单”IPO后,裁员风波愈演愈烈;在科创板上市的云从科技,近30亿的亏损多次被外界诟病;IPO大门外兜兜转转的旷视、商汤、云天励飞等企业,同样在为创收挣扎。

为了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代AI公司的动作越发整齐划一。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打起了芯片的主意,依图、商汤、云天励飞等无一缺席;医疗赛道纷纷成为多方角逐的对象,依图曾将医疗视为主要的营收引擎、商汤多次进军医药研发等相关领域、旷视瞄准了医药供应链、云从将智慧医院作为自己的新战场……零售、金融、交通、医疗,几乎所有热门领域都在进行布局,*代AI公司真的是“什么都想做”。

02 第二代AI公司  专注于场景落地

刚刚拿到源码资本领投的智化科技,找到的场景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化学大数据解决新药研发临床前的化学合成问题。同样归属AI制药赛道的还有深势科技,不久前拿到了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以新一代分子模拟平台为代表的科学计算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关技术在药物、材料设计等场景的落地。

可以看出,第二代AI公司多半属于产品型公司,即看到了某个待解的痛点,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去解决问题,有着明确的目标客户,商业变现的时间周期相对更短,且容易讲出有话题性的商业故事。

只是“找到场景”只是*步,后续仍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譬如正在谋求私有化的流利说,用算法取代了人工成本,在毛利率方面远高于传统教培机构,然而定制化的AI交互课程未能吸引到足够的付费用户,获客严重依赖市场营销和广告,后续的场景拓展也不顺利,以至于股价在三年时间内缩水了9成。

03 如何打破中国AI创业的“魔咒”?

场景为王的思维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中国AI创业隐藏的深层次问题,俨然不是“缺少场景”几个字就能够掩盖的。综合几家AI公司的招股书数据,每年的研发费用普遍维持在10亿元左右的水平,部分企业的研发费用还在2亿元上下。和这些企业每年的营收相比,技术研发投入的占比已经非常可观。

可做一个横向比较的话,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每年的研发费用常年维持在百亿元的量级,即便是海康威视这样的安防企业,2021年的研发费用也有38.78亿元。或许这些资金只有一部分被用于AI研发,单就上述巨头对于AI的态度来看,大概率意味着创业公司很难在技术上构建*的优势。

作为第二代AI公司的后来兵---燧人医疗,它跳出了与巨头PK的赛道,剑走偏锋布局细分市场,专注于大脑认知领域的医疗探索,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激增,中国已成为全球患者最多的国家。燧人医疗联合张江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研发的脑功能评估筛查系统,融合了*的硬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监测大脑认知过程,辅助临床诊断认知功能损害;与传统评测手段相比,更利于实现大健康场景下的普及筛查。也许,燧人医疗会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新路子。

04 漫漫征途  不忘初心

留给资本层面的挑战,绝非是瞅准下一个百亿、千亿级的机会窗口,而是从资本层面打通产业协同的闭环,营造一个真正为人类服务的智能产业平台。需要“敢想”,更需要接地气的“敢做”。人类需要人工智能,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生活,打破“落不了地”的魔咒才是*的实证,希望一代又一代的AI公司不忘初心,不懈奋进。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