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VC/PE掘金先进装备制造

实际上装备本身就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跟制造业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路径是一样的。
2021-10-30 15:21 · 投资界     
   

10月27-28日,贵州“强省会”行动—“百家基金入黔”投资峰会在贵阳举办。贵州将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创新完善发展思路,构建新发展格局,引进百家基金投资资源,携手当地丰富产业布局,在新时代下的西部大开发走到前列。

本场《掘金先进装备制造》的圆桌对话由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唐忠诚主持,对话嘉宾如下

牛 旼    未来宇航 创始人

许 翔    深创投集团西南大区 总经理

卫博良  远致投资总经理


VC/PE掘金先进装备制造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唐忠诚: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掘金先进装备制造。希望各位嘉宾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跟在座的各位进行分享,按照惯例请各位先自我介绍。

牛旼:各位好,首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是未来宇航的创始人牛旼,未来宇航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机构,2015年开始我们就进行了商业航天投资,最早曾投资国内第一家民营航天火箭公司蓝剑航天,并陆续在商业航天布局约20家企业。今天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和交流,也希望后续和各位有一些合作。谢谢

卫博良:大家好,我是远致投资卫博良。远致投资长期致力于物流领域和相关行业的投资。我们以物流为核心,投资了万邑通、环世物流等,最近也在看几家不错的冷链物流企业。同时以商业为切入点,我们还投资了寿光蔬菜,也在关注几家垂直类的电商平台。远致投资的投资逻辑是这样的:以人流、信息流、高端制造为支撑。特别是现在这个阶段,随着电商、物流的快速发展,整个物流运输量非常大,同时整个人力成本特别是物流行业的基层劳动力缺口进一步加大,所以高端装备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许翔大家下午好!我是深创投的许翔,我主要负责深创投在西南的业务,我本人来到西南已经满15年了。2014年,深创投携手省发改委和高新区以及贵州的几个民营企业在贵州成立了贵州红土基金,现在已经7年了。这只基金在贵州投的还不错,在贵州当地所投两个项目都已经退出了,在外地投几个项目一个已经创业板过会,还有两三个很确定要申报IPO。因此,我觉得贵州是一个投资的热土,也是一个福地。

深创投是深圳市国资委的企业。从1999年至今已22年,我们已投了1350个项目,而在七大领域里先进制造业占了22%到23%,大致计算应该是投了将近300个先进装备行业的企业。其中,投的最好的、收益率回报最高的也是装备制造。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潍柴动力,当年我们投了2000多万,最后回报20多个亿。我觉得,过去在高端装备方面深创投收获很多。

唐忠诚:同创伟业成立于2000年,到现在21年。和深创投类似,我们都是综合性的投资机构,只是他们是国资我们是民营。同创伟业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四大领域:大健康、大科技、TMT、大消费。其中科技制造领域一直是同创伟业的强项。目前为止,我们总共投了600多个项目,已经上市近100家。科技造业大概占了40%,上市家数大科技行业也占了约40%。总的来说,我们在这个领域耕耘较深,而这个跟国家政策倡导方向是比较吻合的。

今天有机会来跟大家讨论一下制造装备行业的投资,我感觉到非常荣幸,希望各位嘉宾发表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我对装备行业的理解,装备行业是一个大而宽泛的行业,按应用场景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向:一个航空装备制造业;第二个卫星制造及应用装备行业;第三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第四个是海洋工程;第五个笼统称之为智能制造。因为智能制造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新能源、汽车、半导体、3C等,讨论时大家可以再把高端制造定义稍微浓缩和集中一点。

各位都是在制造领域投资较好也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人。我的第一个问题想问一下许总,众所周知深创投在国内是老牌知名投资机构,那么对装备制造行业来说,您认为投资逻辑应该什么样的,或者说什么样的行业还有机会?

低成本、批量化与跨界合作

装备制造行业的投资逻辑

许翔:中国已经成为整个制造行业全球第一。过去20年里,先进制造行业逐步诞生一些巨无霸、大集团,从下游和成套设备来看,这个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往上游走。上游包括企业服务、工业互联网、信息化、新材料的突破,甚至包括CAD等软件。从大环境上看,制造行业的绝大多数领域已经饱和或过剩了,因此我们现在面临很多挑战。实际上,在我们整个大制造领域与产业链里,很多关键的材料、芯片甚至软件都还没有掌握在我们手里,这些方面是我们需要去关注与支持的。比如说深创投曾管过一个国家级的新材料基金,他主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唐忠诚:过去有一个节目叫《大国重器》。节目介绍了中国在某些一些领域获大型装备上是有突破的,并成为国际领先的存在,比如拥有十大装备。然而刚才许总谈到目前为止中国装备制造业也面临很多挑战,的确如此。例如在精密机床行业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的,而装备制造这个行业对制造行业的影响是致命的,没有好的装备制造谈不上高端制造业,所以这倒逼我们要突破。那么怎么突破?我想曾投过航天航空领域卫总和牛总会有独特的借鉴,下面就请二位分别就航天航空领域装备行业的状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卫博良:对,我们其实是一直专注于物流领域的投资,但是航天航空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人与物的物理空间移动,从广义上理解依然也是泛物流的领域。之前我们也看过几家商业航天的企业,坦白来说SpaceX的快速发展确实带动全球航天的商业化进程,Star link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全球新一轮太空竞赛。去年11月份,我们国家向国际电联递交1.3万颗卫星星座计划;今年雄安成立中国卫星网络集团,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国家星座网络计划步入落地的阶段。由此可见,全球航天商业化确定性很高,但是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具体哪一家企业可以“跑”出来,我觉得短期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当然后面牛总观点可能跟我有写不一样。实际上,从目前的微观角度看,要么是发动机的运力不够,基本是在1吨左右的近地运载能力;要么是发射成功次数较少,运载能力没有得到验证。所以我们国家的商业航天火箭也好、发动机也好,距离美国的SpaceX猛禽发动机、星舰火箭等存在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的运力差距。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从长期来看确定性很大,但短期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牛旼:今天我们在贵州讨论航天新制造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去年,贵州也有一个飞天茅台,当时茅台的市值高达1.8万亿人民币,而SpaceX也是美国一个“飞天”,市值是360亿美金。我昨天特意查了一下股价,茅台涨到2.3万亿。近期,SpaceX完成新一轮的融资,估值超过7000亿,现在是1/3的茅台了。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探讨航天新制造,实质上也是贵州、贵州航天包括整个中国商业航天要加紧发力。要不然SpaceX真的发射的话,很快会变成一个茅台的市值。所以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契机。

第二个,分享我们纵观SpaceX引领新一轮商业航天的大潮,那么核心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航天及卫星突然变得这么频繁的发射?我认为,本质上是微小星迭代,如今就像以前的超级巨型计算机一样,体型很大但是不上量。不过近些年,随着小卫星的发展,他们变得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同时成本低,最重要是批量化了。我们一直认为航天在以前不算是先进制造,算是高端制造和高端装备,真正带来向先进制造转型的核心还是在于他要做低成本和批量化,因为只有低成本和批量化的卫星才可以带动更多火箭发射的需求,才能给下游的武装设备、通信、卫星互联网、遥感等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我认为,本质上是微小卫星的先进制造带动了这波商业航天的大潮。

第三点,从航天的先进制造又分为以下几个链条,比如火箭或者卫星航天器;从仿真设计上看,以前是基于过程型的,是传统的开发研发方式,而现在航天系统也在推MBSE基于模型的管理系统,以及向数字化数字孪生转型等。因为解决了设计、测试这个问题,才能大幅度缩短设计的周期,节约中间的测试成本。可以对比一下SpaceX,为什么他的火箭能重复运程,卫星一天可以造出一颗来,本质是把大量先进制造的工艺用到航天技术上和研发过程当中。所以我认为航天的先进制造也是一种像汽车或电子的先进制造,这些其实在我们国家已经很成熟了,只是需要做跨界融合。另外从制造端来说,比如用到机械臂、3D打印等,这些也是航天广泛应用的。总之,航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火箭10万个零部件,一个卫星1万个零部件,只有应用航天先进制造工艺才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实现批量化。我们除了投资先进制造航天领域,也投了造火箭的蓝箭航天,这是一个跑的比较快的造卫星的企业。

唐忠诚:二位介绍当中涉及以下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前景美好,航空航天事业前景美好。第二个关键词叫做批量化,这是刚才我们牛总说的,没有批量化可能没有先进制造业一说,批量化才能商业化,才能民用化。除了批量化,还有一个词是跨界化。特斯拉能够把汽车的技术用到火箭上,这需要跨界。第四个词是产业链化。一个装备制造离不开整个产业链配合。刚才我们提到过中国机床,为什么中国机床尤其是高端精密的数控机床行业比较落后?为什么现在面临突破困局,究竟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可能是综合能力不够,比如轴承、螺丝可能耐磨性不行;另外系统软件、算法不是很好;还有可能采用的芯片不够先进,不够体积小,譬如别人都用5纳米了,你还在用28纳米的。所以从这几个词当中,我感觉到中国不管航天航空还是其他的领域,依旧任重而道远。只有批量化、跨界化、产业链化,这才是中国装备制造的发展方向。

既然这样,我觉得再问各位一个衍生问题,你们认为在这个趋势当中,哪一些细分领域感觉会有新的机会?希望大家谈细一点。

机遇与挑战并存

先进装备制造的新趋势

许翔:目前我们正在关注产业链上游的材料。我本人主要负责西南地区的项,我觉得贵州在上游的矿,还有固废的处理方面,存在一些特色的工艺,而且成本能够比较低。另外,新兴起的新能源、光伏等比较上游的领域在西部也会有优势。

第二个方面也包括一些节能环保,具体是以下几个方向:第一个新材料,第二个节能环保,一方面很多行业的制造业会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现在又有一个“双碳”的政治任务,这意味着很多制造环节要进行环保排放的改造,这也是一个新机会。

第三个方面就是自动化、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大家都知道现在人口红利消失,特别是愿意做一线蓝领制造的人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许多制造环节面临升级,少人甚至无人。

卫博良:接一下许总的话题,我们主要投物流领域。许总讲到人口红利在消失,而且现在基层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劳动力强度高的活,我去快递公司做尽调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很恶劣,车厢温度夏天超过50度。如果现在让90后或者95后干这个事,长时间真不乐意干。所以蓝领人跳槽频率非常高,一年大概3到5次。回归到主要的话题,伴随着土地成本上升,劳动力缺口增大以及人口红利的丧失,这些造成了物流行业对于无人化和智能化要求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未来有三大方向:

第一个是智能仓储,会用到很多机器人,像码垛机、AGV、无人叉车等,每一个产品都有不错的公司和新机会。前几天一家名为中科微至的企业科创板上市,另外市场上也有几家不错的企业,他们的主要产品包括交叉式分拣机、摆臂式分拣机等。虽然这些技术在欧美地区30年、40年前就有了,但是他们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还不够。另外,我国企业的技术主要在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做输出。还有就是智能运输与智能配送。其实在矿山、码头这些地区实现自动驾驶的可能性是比较高的,现在还有一些无人卡车及无人配送,从这些场景的应用领域我们觉得还是有机会的。例如疫情的时候,有一些酒店配置无人配送的机器人。总的来说,物流领域的智能仓储、智能分拣、智能配送这三个细分领域都有很不错的机会。

牛旼:航天的先进制造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航天本身的装备及配套,如航天本身高端或者关键性的组部件,宇航级的芯片FPGA,或者新一代卫星、火箭的推进系统、空间通信的载荷等等。刚才说这几个方向都正在陆续诞生新兴的创新企业。第二个是关于整个数字化设计,其实这也属于航天先进制造必不可分的一部分。我们部署MBSE实际是和航天有关的,这能大幅度缩短生产力工具,包括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所有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比较大机会点。

第三存在于制造生产工艺当中。我们觉得商业航天相比于其他产业还是初期,所以我们仍在探索,包括联合比较成熟的高端装备或者说是汽车电子厂商来探索,如何在航天先进制造领域拓展。当前,未来宇航也组建了航天先进制造的产业联盟,我们也非常欢迎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者,还有在先进制造行业的企业,大家以可以共同分享方案,共同应用到航天里。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建设航天强国的机会,所以希望每一个企业给航天强国贡献一个力量,点滴之力对航天企业发展将有巨大帮助。谢谢!

接下来,投资人们应该怎么投?

唐忠诚:三位投资人都分享各自关注领域的投资机会和看法。我对他们说的非常赞成。第一个是赞成,第二个是我想把他们三个意见综合一下。实际上装备制造这个领域分布特别广,像比较大型的装备,比如南极考察船,这个装备是国家要支持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对投资人来说未必是我们的机会。

对我们投资人来说,机会更多的可能是在产业链当中的某一个细分领域,或者某一个环节。不过,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国家正在组建大型的制造业基金,比如能布局投资专、精、特、新的企业,将其组成一个产业链,这将对产业发展特别利好。另外,对大量的投资人来说,有一句话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投资机构就是鸭,机会是能被发现的。

此外,按应用场景划分,整个装备制造业可以分成了五个行业。首先是我们时常关注的智能制造行业,像新能源、半导体、3C、汽车等。但在这里面又分好多领域,比如说前端的仓储运输设备,而仓储运输这块有复合机器人、AGV,加工制造领域有3D打印、激光技术,检测有声学检测、光学检测、电声检测等等。第二个是加工设备,第三个是检测设备,这些领域都有机会。总的来说,装备制造行业是一个大行业,每一个投资机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细分的赛道上找到机会。我相信资本的逐利性和目前资本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定会为我们国家在高端制造装备领域突破“卡脖子”的限制。

还有一个话题是,现在高端制造装备制造行业都在从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例如数字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化,这是未来一个方向。那么在这些领域里,我们现在的状况怎么样的?以及投资机构如何在这些领域找到好机会,帮助企业更好发展?

牛旼:首先要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其实我认为疫情也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推动了先进制造得发展,比如我们投的鑫精合和很多3D打印公司。他们只要模型输出就可以3D打印,有电就可以工作,但是受到疫情的原因,许多传统的加工厂却停了。所以我认为这个疫情会加速全球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的进程。

第二个是低碳。目前我们国家提出“双碳战略”,简单说就是怎么更加环保、更加绿色的做加工生产。同时这个战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认为对先进制造而言,这个战略也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从投资机构来说,我们怎么更好为这些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梳理战略,一定要和国家大战略及整个技术发展趋势相匹配和吻合。有时,底层的技术发生变革,比如新材料或者能源等,可能上层很多工艺、甚至很多产业都会发生巨变,所以还是要紧跟国家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特别是一定要拥抱可能影响到产业巨变的新技术。另外,要促进产业链和企业链间的协同。未来宇航本身专注于投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的机构,我们投资蓝箭航天,但他的3D打印我们交给鑫精合来做。因为我们作为投资机构和基金管理人,不光是企业投资者、或股东和董事,更多是连接和联系,即我们帮助企业对接客户,又协助客户对接我们所投的别的企业,我认为这是作为投资管理人需要做的使命和天职。因此,后续也是希望每一个基金管理人,可以更多关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一旦你投资了上游和下游,就天然的拥有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关系,从而可以更好促进协同企业发展。另外,作为投资者来说,如果本身构成上下游关系,肯定从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可以扩大收入更好提升企业估值。

卫博良:我觉得垂直行业的SaaS类的企业机会很多的。过去几十年,中国C端数字化做的很先进或者很领先。但是现在,在传统领域或者工业领域的数字化却仍处于相对初步的阶段。

我们曾投资了一家企业,他的SaaS集团给物流企业客户做SaaS,其中一个客户在上海、天津、东莞有工厂。在过去供应链体系当中,他的工厂产品从下单到客户手中需要20天时间,但是通过SaaS供应链平台,可以预测到哪些节点可能需要设置仓库,根据大数据的测算,他们在9个城市设置了分仓,现在的结果就是,客户下单到收到货物只需要48个小时,而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物流领域案例,包括其他工业领域,还有很多相似的场景出现。所以说垂直行业的SaaS现在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他即能够帮助我们传统企业提高效率,又提高他们的未来毛利和净利润,提高他们的经济价值。

许翔:大多数人都是说数字化、智能化加上互联网,而就我本人的投资风格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传统产业加上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而不是倒过来。总的来说,从高端制造到我们说的衣食住行,从新能源汽车、高铁、造船、航空母舰一直到大飞机、火箭等整个交通领域。

首先是电力。我们不但已经在全中国布局得差不多了,同时也走出去了。有意思的是,我们为什么不叫做中国电网,为什么叫做国家电网,主要原因是国外还有几个国家的电网也是与我们国家电网在做,所以不能叫做中国电网。目前我们整个电力系统存在紧张,同时我们也能再次感觉到电力的珍惜。

再者是航空航天,包括军工。当前,数字智能化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了,而且一旦传统制造企业加上互联网或数字化应用产生好的碰撞,就会变成它的核心竞争力。还有,衣食住行领域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每一个人都被数字化联起来了,被智能化联起来了,被整个大的互联网联起来了。细细体验发现,这全部是一个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把大家再连接起来的。且随着通信技术5G发展、甚至6G的进一步提升,物联网还要继续发展,将来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我们都来不及想。

唐忠诚:实际上装备本身就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跟制造业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路径是一样的。首先是做自动化,第二个是信息化,第三个是互联化,第四个才是智能化,要经过自动—信息—互联—智能。我们现在说的工业互联网,它就有三层:底层是边缘,各种设备要用到大量的传感器、大量的采集信息的设备去提供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完以后通过PaaS系统进行连网分析;上升应用的时候,就要用到我们刚才说到SaaS系统;再来就是通过更进一步的数字分析智能学习,形成最终的智能化。

而在这个领域过程当中,实际上投资机构的机会非常多。譬如,大家现在看到TO B服务有大量投资案例出现,这几年也有许多企业把2B的SaaS服务作为一个投资主战场,同时工业互联网也作为一个投资主战场,而我们即投了好几家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也投了一些SaaS企业。所以说,中国的制造工业4.0的出现或者智能制造的实现,都需要靠这些软硬件的进一步发展,靠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靠投资的助推动。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小问题,跟大家再交流一下。请大家简单分析一下,现在碳中和环境下,智能制造这方面应该怎样结合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许翔:新能源包括光复风力发电站到个人家庭的节能,智能化会是一个方向,储能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毕竟现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断电和限电的情况。

卫博良:多方原因之下,新能源发展速度加快。但是新能源如光伏和风电却很不稳定,他们的峰值和谷值波动很大。从最近的部分省市缺电、限电都能看出一些端倪和问题,如果要在提高新能源占比与能源供给需要,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其中储能行业的发展必不可少。

目前来看,储能行业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都需要进一步突破。截止今年8月,中国再规划和建成的储能规模是1200万千瓦,其中上海2020年用电规模是1500亿千瓦,也就是说我们当前的储能规模只够上海用一个半小时,所以这个也没有办法满足调节新能源峰谷值的目的,因此储能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其商业模式和技术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牛旼:我认为,未来在这几个方面会有机会。第一个是如何将工业互联网在新能源制造应用产生的海量数据存储,因为现在很多城市已经不允许新加IDC了,所以会有新一代的IDC的技术来出现低碳的绿色存储技术。第二点就是我认为更加环保的绿色能源是未来一个发展的新趋势。

唐忠诚:我们本场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在场的嘉宾精彩分享。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110/48039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