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和小提琴斗琴是什么效果?中国传统技艺口技又是如何跟B-BOX结合的?
在12月3日晚,喜马拉雅为庆祝第六届123狂欢节举办的“喜马拉雅之夜·2021幻音之旅”上,不仅能看到上面的精彩画面,还能享受到一场*的视觉震撼和听觉盛宴。晚会打破了传统堆叠式的舞台形式,以古籍《山海经》为框架,又融合了科幻的元素,通过电影级别剧情式串联手法,讲述了一个探寻声音意义的故事。
“哪怕没有任何场景用耳机听这首歌,我都可以脑补出宏伟的宇宙与星河密布的画面”,有用户在听到实力歌手谭维维献唱的《歌者》时这样评价。
《歌者》是《三体》广播剧最终季的主题曲,这也是《歌者》的全球首发,歌曲的舞台布置、灯光、服装等都*科幻感,歌词内容就像《三体》这部小说一样,宏大且悲悯,谭维维直言这首歌的演唱难度大,唱起来很耗费体力。
从2019年123狂欢节上线,《三体》广播剧已经连载两年了,明年1月19日,也将迎来最终季的大结局。就在不久前,《三体》广播剧的播放量冲破1亿大关,口碑跟数据齐飞。
其实科幻题材一直以来由于受众群体局限,制作难度大,在广播剧行业里并不吃香,而《三体》却攻克改编难的痛点,成为一个现象级IP,它是怎么做到的?喜马拉雅又是如何帮助广播剧走进大众视野的?
《三体》播放破亿,广播剧大片时代来临
从2015年《三体》获雨果奖后,改编消息就不断传出,但是因其庞大的世界观,改编难度巨大,不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动画等艺术形式的作品,至今都未能上线。
原著粉们对改编这件事虽然很是期待,但是担忧更多,选角是否贴合人物、书中描述的各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是否能够呈现出来,剧情会不会被“魔改”等等都是原著粉们关心的问题。
2019年12月《三体》广播剧的上线,不仅让原著粉们解了馋,更是成为科幻广播剧中的现象级IP。
目前《三体》广播剧的播放量已经破亿,业内人士认为,《三体》广播剧的诞生意味着中国国产科幻IP的形式创新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标志着广播剧制作真正进入“大片时代”。
《三体》广播剧是如何带领广播剧从小众走向大众的?
据制作人李佳颖介绍,在前期准备阶段,《三体》广播剧就定制了“顶配”团队。对广播剧来说,最核心的就是声优团队了,针对这个项目,喜马拉雅特地进行了招标,最终国内知名声优公司729声工场中标。
之所以选择729声工场,不仅是因为其有阿杰、乔诗语等众多一线配音演员,更重要的是,他们策划出品的《杀破狼》是最早的一批商配广播剧,在这个领域,729声工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还有一个让喜马拉雅团队心动的点是,制作团队中有不少《三体》的原著粉。配音团队729声工场的刘琮听说这个项目后,主动提出担当《三体》广播剧的导演。聘请的编剧程涵同样是《三体》原著粉丝。这样一来,创作者和用户共情的区间高,在改编时能体察用户的想法,减少沟通成本。
对于这个IP,团队有几个基本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力求真实,让听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对细节的要求格外严格。
在音效音乐上面,《三体》广播剧还补充了很多原书中没有提到的音效,来丰富广播剧的听觉层次。比如,为了还原大兴安岭雷达峰的气氛,加入了很多动物、自然音效;为了还原古筝行动,在保留旁白的同时,借助声音音效,放大古筝行动期间会出现的现场音。
*集上线之前,团队对内容打磨了很多遍,“台球走向的蒙太奇画面”“上楼梯、敲门、开门”等画面反复调整。经过*集的磨合后,后期团队很快了解制作团队的需求,为整个项目的推进节省了时间。
据了解,光是《三体》*部就动用了超过50位配音演员,制作的“音效”,更是比一般的广播剧多出数倍。
在制作《三体》广播剧的过程中,团队也经历了很多挣扎和困难。
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科幻IP,如何从小说改编成广播剧的形式就是一个很大的难点,首先是科幻的题材就决定了其制作难度,专有名词多、场景变换频繁,如何把场景呈现地简单易懂,是很考验编剧功力的。
其次,对后期团队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
三体人走路是什么声音?
李佳颖说,这个问题曾引发团队内的一番讨论。基于三体人是碳基生物并且可以脱水的设定,制作团队猜测可能是类似于水母或者章鱼的生物。
为了求证这个问题,制作团队还特地联系了版权方“三体宇宙”,版权方提出可以参考电影《降临》和《2001太空漫游》的音效。
综合多方意见后,后期团队做出了三种音效:基底都是“DongDong”的走路声,一种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水质感,另一种是金属感的走路声,还有一种是脚掌的挤压感。
让存在于想象中的画面落地,既保留想象空间,也让听众们可感知。仅仅是走路声就经历了这么多的打磨,可见《三体》广播剧团队对品质的追求。
*季刚上线没多久,《三体》广播剧又遇到了一个难题。新冠疫情的降临让制作进度受到了很大影响,李佳颖回忆,当时有配音演员被困在国外,导演只能连线监棚录制。疫情期间对于录音棚的人数也有限制,本该一起录制的群杂,变成了单人挨个录制,进一步给制作增加了难度。
喜马拉雅助力老艺术品类呈现新形态
在豆瓣上,有用户提问“《三体》广播剧怎么样啊,值得入股吗?”
在评论区不少用户纷纷写上了自己的安利理由,其中不乏一些原著粉,“很多地方都很有画面感,大场面也基本hold住了,我尤其喜欢里面的bgm,特别大气”;“比较好的演绎了原著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富有戏剧冲突力的情节”;“配音上给我*惊喜的是汪淼,原著中我对他的印象真的很淡,广播剧里跟着他的视角我重新走进了这个故事”。
在知乎上,这部广播剧也引发了广泛讨论,让很多用户欲罢不能。有用户用“*”来评价《三体》广播剧,这名用户写道,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单纯的声音有这么大的魅力。对话、语气、脚步、敲门以及背景音乐,都很*。并称自己用了不到48小时的时间,从*季追到第四季。
连刘慈欣在此前听到《三体》广播剧样片后,也忍不住地感慨,听到,可能比看见能让你更有想象地进入到三体中去。
这两年间,不断有用户被种草,在听众的口口相传下,《三体》广播剧不仅实现破圈,甚至成为了一部现象级大IP。
制作人李佳颖表示,一开始对这部剧的期待是,希望除了原著粉外,还能拓展广播剧粉和声优粉。
如今喜马拉雅上的“三体宇宙”账号已经积累了276万的粉丝,甚至还完成了大型社区的搭建。在“三体宇宙”的圈子里,用户们可以讨论剧情,也能进行创作,成为了“三体粉”的精神家园。
明年1月,《三体》广播剧的全六季即将引来尾声。就在今年10月举办的“2021声音探索者大会暨北京广播节”上,《三体》广播剧刚刚获得了2021“声音探索者”的奖项。
在成本投入上,《三体》广播剧就几倍于其他广播剧,投入超千万。
团队布局上,全公司数十个团队跨部门合作,还跟版权方三体宇宙通力沟通每一个技术细节,这样的耗时、团队投入和制作质量在整个音频行业也是罕见的。
《三体》广播剧的上线,意味着中国国产科幻IP的形式创新迈出了实质性的重大一步。移动互联时代跨次元的“广播剧”,这个老艺术品类的新形态,会成为科幻界,乃至整个IP衍生矩阵中新的IP策源地。
前沿商业布局+稳定内容结构,喜马拉雅拉动“耳朵经济”
广播剧这个的艺术形式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广播剧逐渐没落,但是从2016年开始中文网络广播剧重回大众视野,随后大量专业配音演员开始配音广播剧。
近几年来,广播剧在年轻人群体中大受欢迎,正如文学大师曹禺所说:“广播剧*的好处是给听者很大的想象余地,不见反而比看见了更有回味,更有情趣。”
喜马拉雅是最早涉足广播剧的音频平台之一。早在2017年,喜马拉雅就上线了“梦幻西游同人番外小说剧”并且达到1.2亿的播放量。目前,喜马拉雅的广播剧发展上已经处于行业*地位,并且有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尤其是在IP改编上,喜马拉雅手握大把资源,不论是四大名著这样的经典作品,还是《三体》这样的*科幻作品,又或者《魔道祖师》、《狐妖小红娘》这种在年轻群体中备受欢迎的IP,在喜马拉雅上均获得了非常亮眼的数据。
喜马拉雅的IPO招股书显示,目前喜马拉雅已经跟超过140家出版社及包括阅文集团在内的90多家网文平台的达成长期合作。在2020年,喜马拉雅向超过16.1万内容创作者和IP合作伙伴分享了接近13亿元的收入分成,同比增长43.9%。
IP+明星的模式,是喜马拉雅精品有声剧的一大亮点。此前朱亚文和韩雪就曾配音东野圭吾的大IP《白夜行》,还有秦昊、万茜、张国立、刘敏涛等一众实力演员都加入到这个行列。这样的模式既可以利用明星的影响力让精品出圈触达更多用户,对于艺人来说,也可以在喜马拉雅积累好作品,这是一个双向赋能的合作。
此外,喜马拉雅还跟各大配音工作室和配音演员展开深入合作,并且基于海量主播优势,逐步孵化了一批头部主播。
目前,喜马拉雅已经有2.62亿的全场景月活跃用户,庞大的用户规模给广播剧提供了发展基础。
一直以来,喜马拉雅对用户的洞察都非常准确,在知识付费时代刚来临时,喜马拉雅就跟大热节目《奇葩说》合作,推出了《好好说话》的付费课程,在广播剧回热早期就又赶上风口。商业布局上,喜马拉雅也早早感知到了在线音频的未来。
据中投公司的数据称,物联网/车联网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2018年的586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4.57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73亿元。
伴随智能家居、车联网的普及,未来将会成为在线音频的新赛道,而在喜马拉雅,这部分用户已经达到1.5亿。目前,喜马拉雅已经跟60多家车企达成合作,而在其招股书中也提到,会将IPO募集资金的一部分用于提升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力。
有了贴合时代的商业布局,再加上PGC、PUGC、UGC三种模式形成的稳定金字塔结构供给模型。可以想见,在不久的将来,喜马拉雅的听觉版图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