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魔幻变局下的车市众生相

无限逼近造车业务的华为,究竟是否会完全亲自下场,或许子弹还要再飞一会儿。
2021-12-31 18:46 · 未来汽车Daily  苏鹏 吴晓宇   
   

回望2021年的汽车行业,热闹非凡,却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

这一年,新能源市场踩下油门,一路狂飙猛进。根据中汽协预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40万辆,同比增长1.5倍,全年渗透率有望达到13%。

作为新造车行业的标杆,尽管特斯拉在上半年深陷舆论危机,但依旧凭着强大的产品力赚得盆满钵满。截至今年10月,其在全球交付超过60万辆汽车。

另一边,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造车也不甘示弱,纷纷迈过月交付超万辆的“生死线”,并在不断刷新记录的同时改写着行业格局。

当产品、市场都迈上新的台阶,伴随着行业超预期的乐观态度,“造车热”也再度袭来。从代表百度出征的集度汽车,押上雷军全部声誉的小米汽车,到坚持“不造车”的华为以另一种姿态深入汽车行业,“新新势力”可谓步履不停。

与此同时,上汽智己、长城沙龙、吉利极氪、东风岚图等“创二代”们也集体提速,加快步伐,意图尽快下场与新势力们贴身肉搏。

不过淘汰赛仍在继续。今年以来,曾经意气风发的恒大、宝能相继深陷财务危机。为了活下去,恒大变卖资产积极自救,宝能大规模裁员开源节流。面对新能源市场的火热,曾经的跨界巨头却在寒冬中瑟瑟发抖。

根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同比增长47%。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进一步退坡,可以预见的是,新的大幕已经拉开,靠产品说话的新能源战场,将迎来更激烈的厮杀。

本篇为未来汽车日报2021年终策划系列上篇。

1

“新新势力”强势进场

经历了*轮造车热潮,2021年,由小米、百度等科技巨头为代表的第二轮造车热再度被掀起。

1月,先是百度携手吉利组建了“集度汽车”。两个月后,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宣布下场造车,并立下“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的铮铮誓言。

随着舆论逐渐升温,作为小米员工,贝薇薇感受到了一脚踩进风口里的变化。公司原有的“平稳状态”被打破,因为新业务的到来,好像空气中都弥漫着令人兴奋的味道。“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员工,都会觉得接下来可能会对整个公司、股票带来很大的影响。”

随之而来的人才“迁徙运动”,再度印证了风口的力量。即便加入新业务并不会提升薪资待遇,但不少和互联网、人工智能业务相关的员工还是转岗加入汽车业务,贝薇薇也是其中一员。她告诉未来汽车日报,调岗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和标准化的流程,“但需要有自己的优势和知识迁移能力”。

9月1日,小米给出一组外部招聘数据,通过筛选2万多份简历,汽车业务搭建起一支近300人的团队。同天,雷军晒出一张被外界戏称为小米造车“17罗汉”的大合照,其中16位为小米集团原管理层,还有一位是原宝马设计师李田原。

抛开站上风口的光鲜,回归到现实的新造车人也经历着各种“水土不服”。贝薇薇坦言,和互联网产品实现一个功能不同,智能汽车的产业链很长,要求任何一个功能,都要考量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多重因素。进入新业务后,“一天要开很多个会,和各种背景的同事对接需求。”

而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磨合也是跨界者的必经之路。小米汽车在上海招聘了不少主机厂背景的员工,“他们对软硬件非常熟悉”,为了跟上节奏,即便是周末,贝微微也用来恶补相关知识,“压力非常大”。

具体到小米的造车进展,目前雷军通过各种资本手段,布局包括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车载芯片、新能源电池等众多核心技术领域。12月24日,雷军在回复网友提问时透露,汽车业务的进展超预期,预计2024年上半年量产出车。

这意味着,从小米汽车成立到实现量产,雷军给出的时间大约为3年。“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贝微微感慨。以蔚来为例,其成立于2014年,到*车型ES8正式量产交付,也用了4年。

相比之下,集度汽车由科技公司和车企联手,百度的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优势,再加上吉利最新研发的浩瀚SEA架构,这样的组合也帮助集度加快了造车进度。

12月27日,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表示,2022年上半年集度将公布*概念车,并在2023年量产交付*汽车机器人。

眼下,智能电动车激战正酣。“未来五年,将会是全面战争的时代”,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曾如此判断。

和昔日的新造车相比,如今的新新造车们无疑站在一个新的高点。雷军曾承诺,预计在10年内向汽车业务投资100亿美元,且首批已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集度则表示,未来5年,将投资500亿元,用于整体研发以及一系列车型的持续打造。

不过参照造车玩家的过往经历,大踏步涌入汽车业后,科技巨头能否在新领域赢得一席之地,仍需迈过数道门槛。

2

“创二代”的诞生和反击

作为极氪品牌*车型ZEEKR 001的车主,梁磊还记得,今年4月,初次看到这款车时,他感觉就像是“看到了国产车的希望。”

事实上,不止是极氪,2021年,脱胎于传统车企,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创二代”们纷纷跑步进场。6月19日,岚图FREE正式上市。5个月后,阿维塔旗下*车型阿维塔11正式亮相。而在广州车展上,沙龙汽车*车型机甲龙也刷足存在感。

当“蔚小理”集体跻身“万辆俱乐部”,虽然有制造和资本助力,但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创二代”们也不得不跟时间赛跑。

从东风内部以“h 项目”为代号开始秘密研发,到岚图品牌正式发布,其仅花费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而*车型岚图FREE从上市到启动交付,只用了50多天。岚图汽车CEO卢放在之后回忆称,除了白天干活,晚上还要面试。

自今年5月入职极氪后,除了十一休息了三天,王洛几乎告别了所有假期,“周六日在公司算常态了。”

虽然在产品力上各家都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但在用户运营、销售模式等方面,“创二代们”却也栽了跟头。

自从下单了极氪,在等待交付的整个过程里,经历了变相涨价、减配等一系列突发事件,丁飞俊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是坐上过山车一般。

而极氪也因此而深陷舆论漩涡。之后,极氪CEO安聪慧亲自向用户道歉,并拿出一系列补救措施。“极氪走得太快了。目标大,时间短,资源也在配置过程中”,王洛对未来汽车日报表示,“能理解,但也没法逃避”。

在加入岚图前,岚图用户运营负责人郑淏也曾有所顾虑,“对于央企东风来说,一直扎根在经销商销售模式中,有着一整套完善的作业流程,但不可避免有时会显得流程冗长,刚来时很担心,更强调直达用户,快速反应的用户运营是否真能在岚图落地。”

不过之后其顾虑很快被打破。岚图HRBP王鹏表示,岚图没有老总,不管是部门或者项目负责人,还是普通员工;不管是德高望重的技术大拿,还是刚踏入职场的年轻“菜鸟”,“在这里都是‘老师’,可以充分表达观点,自由发表意见。”

今年7月入职之后,郑淏重新梳理了岚图用户运营的组织架构,将其分为App、精细化管理的社群、垂直类电商等5个板块。在他看来,在用户运营等新势力们擅长的领域,传统车企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岚图用户生态的打造中,作为央企的东风可以提供更多资源和其朋友圈。”

代表传统车企出征的“创二代”能否真正破局,并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还有待于时间去证明。

3

地产跨界巨头大败退

与进军汽车业时的豪掷千金形成鲜明对比,步入2021年,仍未实现量产的跨界玩家恒大、宝能等到的是更大的危机。

作为恒大汽车项目的首批员工,李艾还记得彼时的轰轰烈烈。2018年上半年,恒大内部开始筹建造车团队。当新势力们困于无法“造血”不得不满世界找钱,背靠恒大集团的恒大汽车却凭借“买买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用资本换时间。

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因为许家印亲自主抓汽车项目,这个仍处在襁褓中的新项目却一跃成为集团内部的“香饽饽”和希望所在。“下至业务部门的基层人员,上达中高层管理,都想成为造车团队中的一员。”

不过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恒大却并未赢得时间。“曾经对汽车项目的期望有多大,如今失望程度就有多高。”李艾表示,2020年,恒大汽车一直都在为新车造势,“广告宣传费用投放了十多亿,量产车的进度却停滞不前。”

恒大天津工厂员工陈然告诉未来汽车日报,在天津工厂竣工伊始,工厂内部就未接到投产任务。“工厂内部冷冷清清,反而隔壁的恒大地产项目如火如荼。”

陈然解释称,恒大汽车旗下产品的研发、设计均外包给了海外团队,国内团队主要负责项目的管理,完成产品试制、整车制造等工作。“因为海外团队的研发项目还未完毕,所以2020年,国内团队一直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

在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累计投入474亿元后,今年6月,深陷债务危机的恒大集团无暇顾及造车,甚至不得不通过变卖旗下资产,获得稍许喘息。“目前恒大汽车大部分员工都在带薪轮休,轮休期间只发基本工资。”李艾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不过看起来,将造车业务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的恒大并未放弃。近日,在天津工厂内,恒大汽车宣布恒驰5迎来下线。李艾感叹称,“这充其量只是让恒大的造车大计看到了一线生还的曙光,但距离成功还任重而道远。”

另一边,曾试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分得一杯羹的宝能也陷入相似的危机中。8月11日,未来汽车日报从多处独立信源获悉,因宝能汽车后续资金链断裂,继年初裁员之后,从7月22日开始,宝能汽车开启了第二批裁员。

彼时宝能汽车销售部许秋告诉未来汽车日报,“汽车板块从年前的2万多人裁到了8千多,且仍在以每周几百人的速度持续,裁员比例超过了65%。”

与此同时,宝能汽车内部还存在员工社保断交的情况,不少员工的工资甚至被拖欠近半年之久。一位前员工表示,“大家对宝能提起的劳动仲裁已经排到了2022年5月。”

失去了往日的意气风发,这些跨界选手们,如今还面临着多重未知数。

4

新势力穿越“生死线”

伴随着销量与股价齐飞,2021年的造车新势力们不仅陆续走出“ICU”,公司运营状况也全面向好。

从10月开始,以“蔚小理”、哪吒为代表的新造车玩家纷纷达成月交付破万辆的小目标,并频频刷新单月纪录打响排位赛。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实现月销破万辆,“意味着工厂的产能,得到比较好的利用,整个市场规模也到达了一个比较好的点。”

站在公司冲销量、推新车的背后,小鹏汽车的一位研发工程师表示,虽然公司内部在今年取消了“996”的工作节奏,但其所在部门,加班已经常态化。“有时候感觉像自己创业一样。”

上述员工透露,目前公司上下各业务线都处在人和事不断扩张的阶段,而研发无疑是最为忙碌的部门。“有时一天甚至能工作16个小时,一睁开眼睛就要工作。”

其解释称,加班的根本在于研发周期的压缩。“比如一款产品的研发周期是三年,但为了保证竞争力,会将时间压缩到两年。和传统车企不同,新造车由于缺乏技术沉淀,所以需要员工持续做产出,加班自然不可避免。”

于刚刚迈过生死线的新造车来说,产品的迭代速度要求参与者要学会与时间赛跑。

理想汽车工程师孙博告诉未来汽车日报,随着公司内部项目进度不同,加班节奏也有了新的变化。“2022款理想ONE上市的前半年,基本上都在通宵加班。”在此之前,因为理想只有一款在售车型,“我们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对未来产品做研发规划。”

与此同时,身处一线的销售人员们无疑也是将新造车推向“万辆俱乐部”的关键一环。连轴转的工作节奏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为了满足客户上门试驾,销售人员田力对自己提出要求,“无论时间和地点,都要风雨无阻。”他曾在晚上8点多去通州接待客户上门试驾,回到位于北六环的家里,已经是凌晨1点多。

不过回过头看,在缺芯阴霾笼罩下的汽车市场,新势力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已实属难得。为了保证后方粮草无虞,管理层们则一直奔波在满世界找芯片的路上。

早在今年5月,有威马汽车内部人员对未来汽车日报抱怨称,“最惨的时候,一个月仅能拿到几百枚芯片”。何小鹏则在参加节目时直言,“车主着急,小鹏也很着急”,为了拿到芯片,他甚至专门打“飞的”去请人喝酒。

他表示,有的全球企业可以通过从海外调芯片等方式缓解缺芯困境,但小鹏汽车没有,“估计还要大半年的时间才能解决”。

5

华为无限逼近“造车”

第N次强调不造车的华为,进入2021年之后,一路向造车的腹地挺进。

今年4月,华为不仅在华为门店和旗舰店,正式开卖赛力斯SF5,还先后与北汽、长安、广汽达成深度合作,用Huawei Inside的方式跟车企打造子品牌。

9月,华为与北汽新能源签署全面业务深化合作协议,试图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引入华为线下门店,从合作造车走向合作卖车。两个月后,华为携手长安、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子品牌阿维塔旗下*电动汽车正式亮相。

不过华为的野心俨然不止于此,曾经一心相帮车企造“好车”的华为终于按捺不住寂寞,直接上手帮车企造车。

2021年12月23日,在华为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其与赛里斯合作打造的汽车品牌AITO成为当晚的重头戏。华为也不再遮遮掩掩。“这一次,华为的消费者业务、软件、工业设计团队,全面参与了整车的设计、开发”。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中难掩激动。

一手将华为汽车业务带向台前,余承东的“造车梦”得到不少员工的支持,“不少人认为,华为应该争抢造车这块蛋糕,不能事事都被小米、苹果抢先一步。”有接近华为的行业内人士告诉未来汽车日报。

上述人士透露,华为的战略是赋能各个行业。“华为希望自己在汽车圈扮演博世一样的角色,而余承东却想让华为成为另一个保时捷。”

在一位内部员工看来,华为就像是一个纠结体,在造车与不造车之间来回考量。“荣耀独立出华为之后,华为急需新的业务增长点,而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值风口,所以内部大家也会认为,现阶段下场造车是*的时机。”

该员工透露,目前,华为已经具备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变速箱动力总成等技术。“加上今年发布的鸿蒙生系统,华为已经具备了无人驾驶车的研发能力。”

当华为还在造车边缘疯狂试探,不少核心人才却已经陆续转投他人怀抱来实现自己的造车梦。未来汽车日报整理发现,2021年以来,首席功能安全专家佘晓丽、华为自动驾驶团队创始人、自动驾驶研发部原部长陈奇、地图与数据负责人姜军、智能驾驶产品项目群总监张晓洪、融合传感负责人彭学明等汽车关键人才均出走华为。

无限逼近造车业务的华为,究竟是否会完全亲自下场,或许子弹还要再飞一会儿。

(注:文内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未来汽车Daily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