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相继签订,整个人类社会便开始了长期的守卫地球村之旅。
只不过在早期,只有少部分国家的少部分人在践行这些具有法律效应的公约文本。真正将全球气候治理带到主舞台上,还得是广为人知的《巴黎协定》。
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5个缔约方在巴黎一致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175个国家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同年11月4日起实施。《巴黎协定》的签署,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也的确如此。相关碳中和研究报告显示:多数国家已更新 NDC(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大趋势。
尤其是我国于2020年9月份正式向全球明确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并且在2021年年初,“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成为国家战略,2021年也被成为碳中和元年。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长达40年的马拉松,关乎到两代人的共同努力,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需要发挥带头作用。在这个背景下,36氪总结了目前为止碳中和的相关政策,互联网企业奔向碳中和的措施,来看看未来碳中和的风口存在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机会。
碳中和元年,宏观政策助推
虽然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已经将碳中和纳入国家战略,但从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难易程度上看,不同的国家之间仍存在差距。
由于发展路径和阶段的不同,发达国家目前已普遍接近“碳达峰”,想要达到“碳中和”,只需延续以往的减排斜率。而我国作为*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仍在持续上升中,需要先实现2030年前的“碳达峰”之后,才能走向2060年的“碳中和”。
为此,国家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努力,来更好地实现碳中和:
首先是5月26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次全体会议召开,审议有关文件,研究部署工作;
9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10月24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意见》,提出10方面31项重点任务,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系统谋划;
10月26日,国家提出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35年防范行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0月27日,国新办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12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资司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环资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2月20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明确了2022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即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17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旨在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
在政策指导下,实现碳中和必将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从而带来行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为此,在宏观政策的驱动下,科技公司也纷纷响应了碳中和。
科技企业奔向碳中和
尽管2020 年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简称:ICT)行业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 2.3%,但ICT也正在成为助力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字碳中和白皮书》指出,ICT推动我国经济部门深度减排的力度在逐步加强,数字赋能碳减排的潜力巨大,数字化正成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在“双碳目标”的路上,各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开始了“节能减排”。一方面围绕碳排量较大的数据中心进行布局实施,另一方面也开始利用ICT进行赋能。
华为围绕数据中心的降低碳排放和技术赋能来实现碳中和。以华为DCIM解决方案为例,通过专注绿色减碳和智能运维,以能效优化技术驱动低碳化、智能化数据中心生命周期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助力数据中心节能减排。
5月11日,在能源数字化助力广东碳达峰、碳中和会议上,华为公布了数字能源全场景解决方案,其中除了包括零碳数据中心方案外,还包括零碳发电、零碳出行、零碳园区等多项关于能源数字化、加速碳中和的解决方案。
腾讯则围绕降低数据中心能耗和城市智慧交通进行相关赋能。2021年1月,腾讯腾讯宣布启动碳中和规划,用科技助力实现0碳排放。具体来看,通过T-Block技术,腾讯天津数据中心能减排二氧化碳量达5.24 万吨,碳排放当量约为种植286.4 万棵大树。
在交通领域,腾讯打造了乘车码、实时公交、公共交通出行大数据等一系列智慧出行数据产品,用绿色、便捷、安全的体验鼓励公共出行。
12月17日,阿里巴巴发布《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提出三大目标:不晚于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实现上下游价值链碳排放强度减半,率先实现云计算的碳中和,成为绿色云;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
此外,阿里也发力“蚂蚁森林”建设来实现其节能减排、碳中和目标。截至2020年5月,蚂蚁森林的参与者已超5.5亿,累计种植总面积超过306万亩,种植真树超过2.23亿棵,累计碳减排超1200万吨。此外,蚂蚁集团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范围覆盖供应链和商旅等领域。
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企业的带头下,百度、联想、滴滴等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整个科技圈呈现出全民皆要碳中和的景象。
为了更美好的地球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碳排放量结构方面,发电都是占比最高的业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115亿吨,其中发电碳排放量就达45.69亿吨,占比40%,工学燃烧碳排放量33.12亿吨,占比29%。
因此,除了上文说的互联网科技中心开始响应政策,积极布局外,合理开发利用新能源也将是降低碳排放量的一大趋势。
有趋势就有机会,因此很多企业开始布局风电项目,以ICT技术赋能相关解决方案,提升风能利用效率。同时,分布式光伏、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也开始接入,实现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生成。
比如,为提升新能源利用率,践行双碳目标,国网河南电力基于华为云Stack大数据能力,首次实现了光伏和风电新能源参与电力平衡的精准计算。数据显示,结合全省新能源电站的实时出力指数、当地的气象预测和历史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全省光伏可靠性处理提升15%,风电可靠性处理提升 10%,初步估算“十四五”期间将节约电源电网投资150亿元。
“降碳减排”、“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碳中和领域的热门话题,为了共同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除了挖掘新能源外,还需要各大企业共同努力,从产品或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助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