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只有500万人的北海道,特斯拉和华为正在争夺储能市场

无论是华为还是特斯拉,都不会放过市场空白期,即便他们都只能试探着走出下一步。
2022-01-24 16:02 · 36氪Pro  袁斯来   
   

在3000公里外的北海道,储能市场的火药味正在变得浓烈。

根据《日经亚洲》报道,华为3月开始将在日本销售2MWh的储能系统。他们将从宁德时代等制造商购买电池组用于储能系统。

华为盯上了资源丰沛、储能短缺的北海道市场。根据华为日本分公司负责人James Chen的说法,他们打算“在太阳能行业迅速发展,并且降低成本”。话语中不乏野心。

成立军团,进入大型能源领域后,华为有了更多竞争对手。这一次,他们对垒的将是特斯拉。

后者去年就在日本北海道拿到了储能订单,提供Megapack电池系统,能满足500户家庭1天的用电量,并在今年接入北海道的供电网。

日本对新能源的需求在全球都称得上迫切,到2030年,他们的新能源发电量就要占到整体的35%,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划拨了近9830万美元给安装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家庭和商户,补贴高达66%。

日本也成为企业们争相进入的市场。仅仅在北海道,就有特斯拉、华为、SB energy等外企,还有本土巨头发力。

华为2021年成立几大军团的时刻,其实也标志着这家公司进入深水区。他们将面临比手机市场乃至通讯市场更强大和激烈的竞争。

前哨

很多人忽略了日本市场的含金量。日本常年是第四大电力消费国,而根据Wood Mackenzie报告,2030年,日本将成为美国、中国之后第三大储能国,达到25GWh。他们市场增长速度也足以让公司们兴奋,根据市调机构富士经济的数据,彼时日本太阳能和风能储能市场将比2020年翻3倍,达到458亿日元(约25.56亿元)。

中国和美国市场竞争已然白热化,本土厂商实力稍逊的日本,自然成为龙头企业下一个目标。特斯拉为了抢客户不惜余力,根据三菱研究所数据,2019年日本制造的工业用固定电池每千瓦时成本到达了24万日元(约合),而特斯拉给出的价格是40美元(约合),是前者六分之一,华为价格还会更低。

除了北海道Battery Power Park项目,特斯拉去年11月还拿到了J-Power在广岛的订单。电力公司Japan Renewable Energy也宣布使用了特斯拉的储能系统。

国内厂商中,比亚迪很早就进入了日本。2015年,他们在日本储能系统的出货量就到了130MW/60MW。不过,光伏龙头们更多还是在去年才开始提速储能出海。在J-Power项目中,竞标的除了特斯拉,还包括中国的光伏电池制造商晶科能源

虽然没拿下J-Power单子,但晶科能源主打的家用储能系统SUNTANK,也在去年8月通过日本大型综合商社丸红对外销售。

日本公司看到了跨国企业们咄咄逼人的进攻,也开始行动。北海道成为了日本储能市场的前哨2020年,三菱UFJ就和软银旗下的子公司SB Energy共同出资,在北海道二海郡八云町启动了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厂,配备了存储容量高达27.8MWh的锂离子储能电池,当时SB Energy号称,这一项目会成为日本*的带有蓄电池的太阳能发电厂之一。

美国、中国、日本本土的公司们都希望在2030年更多占领市场。即便日本本土企业在成本控制上略逊一筹,但很难说他们毫无机会。去年10月,日本内阁设立了目标,未来要将日本本土生产的工业用固定电池价格降到目前四分之一。在商业环境更保守的日本,地头蛇们仍有强大的客户资源。有100多年历史的住友电气工业每年会给日本用户交付几十套储能系统,客户包括东京电力公司。他们也在北海道部署了17MW/51MWh的储能系统,直连至风力发电厂。

混沌市场

储能在新能源产业中必不可少,锂电池成本持续下降标志着储能已经有了发展的基础。而各国政府积极补贴又给它持续输送弹药。包括特斯拉、宁德时代的公司,都信心十足地将储能看作第二条增长曲线。

这场规模浩大的转向刚刚开始。美国能源环境署EIA发布了一个让人不安的数字:储能成本在三年中下降了70%,而且每年还会以8%的速度下降。这背后主要原因是电池技术飞速迭代,2019年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每千瓦时成本就比2010年时下降了85%。

光伏组件、硅料等行业集中度极高,新入者已经很难有发挥空间,但储能可以说刚刚开始划分格局,2020年,国内储能系统排名前五的公司,出货量占比还不到30%。

价格战初现端倪。2020年末青海光伏储能项目竞价公示,比亚迪刷新了投标单价,低到了1.06元/wh,而在当年初,储能系统报价还在2.5元/wh左右。

这种做法其实称得上激进。目前国内储能市场笼罩着疑虑。政策配套没跟上是*的短板,直到去年7月23日,国家才发布了《指导意见》,划定了储能走向市场化的时间点: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国内也有不少省看到机会。以安徽为例,合肥号称要“全面打造光伏*城”,中航锂电在合肥长丰县的电池+储能项目,总投资达到248亿, 蚌埠市五河县则引进了林洋能源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投资108亿。

除了太阳能,安徽还有远景能源在濉溪县、协合新能源在亳州谯北的风电+储能项目,都是50MWh以上的手笔 。

相比盈利模式清晰的光伏发电,打辅助的储能在国内还处于混沌期。储能最清晰的盈利路径,是在低价时储存电能,高价时售出,但因为国内储能没有实施阶梯式费率,可以预想在短期内,入场者连如何营收都缺少章程。对于参与者,这是需要流血进入的赛场。

而海外市场的确路径更明确。美国储能除了补贴,可以靠参与市场化运营、峰谷套利等等办法盈利,日本、欧洲户用储能是大头,即便未来补贴退坡,靠庞大的户用人群,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即便如此,海外储能发展也在这几年才有明显增长。特斯拉2015年时就推出了户用储能产品Powerwall,但回头看,他们并没有多少先发优势。

除了政策、市场外,储能本身还有需要攻克的技术问题。根据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接受每日经济采访时估算,目前全球电池厂商生产5年多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所需的电能。加之特斯拉在澳洲的储能项目,SK能源在韩国蔚山的储能电站都发生火灾,厂商们还绕不开安全性的障碍。

无论描绘的未来“万亿”市场多么繁荣,储能在当下只能说刚刚迈出*程。它有着能成为增长引擎的潜力,无论是华为还是特斯拉,都不会放过市场空白期,即便他们都只能试探着走出下一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36氪Pro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