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俄罗斯「北极熊」,如何沉默地投资了全世界

没人能躺在功劳簿上睡觉,在投资行业尤其如此,而 DST 显然不愿停歇。2021 年 DST 一共出手 73 次,投资项目遍布美国、中国、印度、拉美和欧洲。这些投资项目虽然没有离开「消费互联网」的大航道,但是在 B 端 Fintech 行业中,DST 已经有所斩获。
2022-01-26 13:37 · 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作者|Mario Gabrile 编译 | 靖宇   
   

迥异于硅谷的「斯拉夫 Style」投资人。

世界上有两种投资人,一种喧闹,一种安静,前者占了绝大部分,后者稀少。

随着互联网热潮兴起,投资机构比往常更习惯使用社交网络和媒体为自己造势,将投资名单和战绩宣传得路人皆知。也有一小部分投资者,习惯于隐藏在雷达之外,然而「沉默寡言」的他们往往出手更加大胆,风格也更直接,其中的代表就是来自俄罗斯的 DST Global。

作为 DST 创始人和掌门人,Yuri Milner 凭借千禧年运作俄罗斯版雅虎——Mail.ru 进入互联网领域,而 2009 年对于 Facebook 的重金押注,让 DST 一战成名。接下来的数年,DST 先后参与到 WhatsApp、Twitter、Snapchat、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京东、滴滴、陌陌等知名公司的早期投资之中。

在 Mario Gabrile 发表于 The Generalist 的文章中,Yuri Milner 的成功不仅来自爽快地出手和「不插手」的投资态度,DST 的成功有着更多历史积累和独到特质,值得人们参考和借鉴。

01、尤里不是加加林

1961 年,冷战正酣,美苏两国的核弹头时刻瞄准对方的领土,然而真正的战场其实是太空。

4 月 12 日,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发射场,一枚火箭腾空而起,环绕地球一周后落回到伏尔加河畔。火箭中的乘客,27 岁的尤里·加加林,在 108 分钟后,从一个苏联木匠的儿子,变成了地球上*个进入太空的人。

六个月后,莫斯科,经济学教授 Boris Milner 和妻子,物理学家 Betti 的孩子呱呱坠地,想当然的,这个男婴以英雄的名字命名,Yuri Milner。

不知道是名字的因素,还是来自高知父母的影响,Yuri 从小就展示出对科学的热爱,当其他男孩在墙上贴苏联足球明星的海报时,Yuri 墙上的偶像是爱因斯坦、霍金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

虽然聪明,但成为科学家并不是笔直的大路。Yuri 的一位高中老师曾经劝阻其追寻物理学家之梦,认为他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正确且残忍」,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 Yuri 依然难掩其遗憾的心情。

即便不被看好,Yuri 依然进入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理论物理,而正是在这里他意识到了高中老师的「残酷预言」的正确性。当看到身边的同学凭借天赋超越自己时,Yuri 接受了博士学位就离开了。

1989 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一系列动荡之后,11 月 9 日,「柏林墙」轰然倒下,一个新时代正式开启。而相对于自己的同辈,Yuri 早已做好准备。6 岁的时候,Yuri 的父母就为他报了英语班,流利的英语也为其观察世界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Yuri 讲过这么一个故事:8 岁时,父亲从纽约和波士顿出差回来。在客厅里,Boris 打开自己的行李箱,酒店带回来的香皂的不同的香气传出来。

「远在看到美国之前,我先闻到了它。」Yuri 回忆道。

天降机遇,一个家庭朋友在美国宾州知名的沃顿商学院就职,他向 Yuri 伸出橄榄枝。而这个时间再合适不过——美国和苏联关系缓和,来自对方阵营的人才有着独特的「异域风情」。正巧另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商学院录取三名苏联学生成为新闻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沃顿商学院毫不犹豫地将 Yuri 迎入校园。

从沃顿毕业,Yuri 在华盛顿的世界银行度过了短暂一段时间,当时他研究的主题是「俄罗斯银行系统和快速私有化」。不知道是不是这些研究给了 Yuri 主意,他决定回国「好好利用祖国自由市场的发展」。

利用自己美国名校背景,Yuri 进入商业巨星 Mikhail Khodorkovsky 创建的商业银行 Bank Menatep 担任高管,更幸运的是,他负责的是该银行的投资分支。

Yuri 的*个机会,是收购俄罗斯*的糖果制造商红十月巧克力工厂,后者在俄罗斯的地位类似于好时巧克力在美国的地位。这次收购很具野心,但也有风险,即便提出了高额溢价来收购员工手中的股份,但后者「绝不卖股」的决心,让这场收购没能成功,即便最后谋得工厂董事会的一个席位,但无法对工厂的实施任何掌控。

Yuri 本人曾经写过一书来解释这次收购,不过「红十月收购」事件的真正意义是让其意识到,与其对公司展开恶意收购寻求全盘控制,不如和企业家产生紧密联系,并放权给后者。

1998 年,Menatep 遭遇洗钱等一系列指控最终崩溃。成为自由身的 Yuri 初涉私募股权,在大量研究研报时,刚刚崭露头角的互联网激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一位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是他的*,这位预测了 eBay 和亚马逊崛起的人,就是后来成名的「互联网女王」Mary Meeker。Yuri 称赞当时还未成名的「女王」「*启发性」。

但是,Yuri 并未打算返回美利坚的硅谷掘金,而是想在家乡碰碰运气,毕竟,为什么莫斯科不能出现自己的 eBay 和雅虎?

不过,大干一场之前,Yuri 还需要一个合伙人,在银行工作时相识的旧交 Grigory Finger 是个合适人选,两人都一样有留美经历,且都对互联网感兴趣。「我们俩有化学反应。」Yuri 如此评价和搭档的关系。

两人以 NetBridge 为名的基金正式开张。

当下的Mail.ru依然是过去雅虎的样子|官网截图

02、打造「俄罗斯版雅虎」

没人想到的是,日后在俄罗斯互联网史上留名的网站,最早诞生于美国纽约。

和 Yuri 类似,Alexey Krivenkov 放弃了自己的科学家生涯,设法去了美国纽约——90 年代的造访经历让他对美国念念不忘。虽然刚开始只能以洗车糊口,但不久 Alexey 就在学计算机的朋友 Eugene Goland 的公司 DataArt 就职。

DataArt 以硬件起家,但是最新的业务软件咨询十分对 Alexey 的胃口,在大学时对网络的接触让他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签证问题,Alexey 不得不回到圣彼得堡,不过正是在这里,他得以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朋友,组成了外包团队,为后来的 Mail.ru 打下基础。

1997 年新年前夜,微软宣布以 5 亿美元收购 Hotmail,消息在 Alexey 团队中产生巨大影响,他们决定为人们提供免费电子邮箱服务。Alexey 以差不多 500 美元的价格从朋友手里买到了 Mail.ru 域名,顺带得到了一个天才程序员。

「对于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商业计划,只是一件很酷的事。」Alexey 回忆道。

虽然没想过赚钱,但是 Mail.ru 在俄罗斯毫无悬念地火了,早期互联网用户群集而至。DataArt 也为 Alexey 的新项目融资 100 万美元。

随着项目发展壮大,Mail.ru 提供的服务已经不仅是邮箱,还包括音乐、即时通讯和求职等等。显然那 500 美元买来的域名已经不能匹配其野心,Mail.ru 更名为 Port.ru。

另一边,Yuri 和搭档的 NetBridge 的战略则是寻找「地缘套利」的机会。他们找到的*个项目是 Molotok.ru,一个俄罗斯版的 eBay;一个俄罗斯版的亚马逊,24x7.ru。

理论上来说,Yuri 和 Alexey 不会产生交集,但是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的崩裂,让 Port.ru 项目面临险境,即便估值已经达到 1 亿美元,但是在硅谷哀鸿遍野的情况下,项目在俄罗斯更难拉到投资。

NetBridge 的情况也不理想,投资的两个项目虽然损失没那么大,但也没什么回报。这时 Yuri 看到了 Port.ru 的发展潜力,并马上扑了上去。

Yuri 和搭档将 NetBridge 和 Port.ru 合并,这个新的 Mail.ru 集团成为俄罗斯互联网的新地标,旗下涵盖多种业务。而 Alexey 则在 23 岁时急流勇退,拿着钱远赴意大利研究手工造纸。

接下来几年,Yuri 发挥私募股权时的技术,将集团裁员 80% 并引入广告营收模式,将 Mail.ru 从一个*潜力但是毫无营收的创业公司,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商业公司。通过在线游戏,Mail.ru 成功在 2006 年营收转正。

03、投资 Facebook 转战硅谷

当 Mail.ru 业务逐渐走上正轨时,Yuri 的投资人灵魂复苏了,他和搭档又将精力放到了新项目 Digital Sky Technologies 上(DST),随着互联网加速发展,DST 也获得了来自 Naspers 和腾讯,甚至俄罗斯金融大鳄的投资。而国际资本老虎环球和高盛的加入,也为 DST 打开了新的大门。

同时,虽然俄罗斯「山寨」了硅谷的网络创新,但在某种程度上前者的社交媒体公司的成熟度反而比美国更高。因为俄罗斯网民接触网络更晚,这意味他们先接触社交网站,然后才注册邮箱。而由于经历过此前恶劣的投资环境,俄罗斯的社交网站不得不在开始就考虑变现。

作为「前排观众」,Yuri 和搭档得以近距离了解社交网站如何将流量变成现金,而这是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经验。

曾经投资 DST 的高盛为 Yuri 带来了 Facebook 即将融资的消息。不过,虽然有来自金融圈的帮助,但是鉴于 DST 只是一个集团而不是基金,手里并没有数亿美元「弹药」;同时,Yuri 在俄罗斯互联网圈可能名声响亮,但是在硅谷没人认识他。

面对 Facebook 的断然拒绝,Yuri 不屈不挠。在和时任 Facebook 金融主管 Gideon Yu 沟通时,Yuri 表示自己在社交网站变现上的经验,可以帮助到 Facebook,并请求见面详谈,不过后者认为这可能会「浪费您的时间」。

毫不介意「软钉子」,Yuri 带着热情扑面而来。在 Facebook 办公室旁边的星巴克聊了 15 分钟后,Yu 同意为 Yuri 和扎克伯格安排见面。

当 Yuri 和扎克伯格真的坐下来开谈,用 Facebook 前公司发展 VP Vaughn Smith 的话是,他们「依然一头雾水」。

之前两年,Facebook 的估值已经达到了惊人的 150 亿美元,不过鉴于世界经济依然在前一年的金融危机中喘息,会议上的人认为比较中肯的数字应该是 10 到 40 亿美元——足见没多少人意识到这家社交媒体巨头未来的潜力。

谈判中,由于了解 Facebook 的数据,Yuri 展现了对于社交网络发展的*信心,这种信心让 DST 能开出比其他竞价者高得多的价格。当然除了砸钱,Yuri 还给扎克伯格看了 DST 旗下社交网站的运营数据,并进行详细分析。这让 Yuri 和扎克伯格建立了更私人的联系。

「他(Yuri)很擅长和科技公司创始人建立关系。」Smith 回忆道。

当然,这样的投资同样有风险。一般情况下像 DST 这样大笔投资,通常会获得被投公司的一员董事会席位。不过,这在扎克伯格那里行不通,因为他希望全权掌控公司。

或许是受「红十月巧克力工厂收购」的影响,Yuri 同意了扎克伯格的决定。「你不一定非要董事会席位才能施展影响力。」Yuri 后来说道。最后,DST 终于以 100 亿美元估值,向 Facebook 投入了 2 亿美元。

社交媒体曾经是DST重仓的领域|图片:The Generalist

03、DST 崛起的秘密

从投资 Facebook 到现在的 12 年时间中,DST Global 已经投资了数百家公司,同时成长为管理数百亿美元的巨型基金。根据介绍,DST 在大量投资中,只出现过两笔亏钱的情况。运气固然是一个因素,但 Yuri 及其团队的投资哲学显然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而如果总结一下,其成功大致有四个因素。

一、看准早期

事后诸葛亮总是简单的,人们通常会幻想如果自己当年投资了苹果会怎样,但事实是往往在时代变换时候看低真正有潜力的公司和项目。而正像少数投资者一样,DST 抓住了范式转移的机会,其中有三点格外突出:

1 社交网络变现潜力

2 全球电商的崛起

3 共享经济的可行性

正像前文所述,由于有不同的从业经历,让 DST 能提前看到社交网络的变现潜力,这使得他们可以在 Facebook 之后,先后对 Twitter、WhatsApp、Snap 以及国内的陌陌和字节跳动等社交公司进行早期投资并获得丰厚回报。

就像发现社交媒体的潜力,DST 在很早时候就发现电商的破坏性力量。Yuri 曾经回忆看到用户线上购买的百分比时,预感到未来这个数字将会翻番。毫不犹豫,DST 接下来先后出手京东、阿里巴巴、Flipkart 和美团等公司,建立起一个令人吃惊的电商投资矩阵。

刘强东在《我的创业史》中曾经讲过接受 DST 投资的故事:Yuri 见面就说自己最高可以投 15 亿美元,而且京东越晚上市自己越要投,搞得刘强东「差点以为他是骗子」。

最终,在京东 C 轮融资中,DST 独占了其中 5 亿美元份额。

社交和电商之外,DST 对共享经济也有涉猎,除了 Airbnb,DST 也是滴滴和 ofo 的投资人,当然,现在这两笔投资看起来可能不算成功,但在当时依然具有预见性。

DST擅长在全球寻找相同行业标的|图片:The Generalist

二 全球套利

紧盯本土公司固然有优势,但是 DST 瞄准的却是全球化,这不仅能增加发现潜在标的的机会,同时可以复用基金的早期经验。当发现某个特定商业模式可行,DST 就会在全球寻找类似公司。

例如,当 DST 发现外卖服务是一个可行模式,在投资的印尼的 Gojek 之外,DST 还马不停蹄地投资了美国的 DoorDash、欧洲的 Deliveroo 等公司。同样的技巧被用在了日杂送货、网络银行和网络售车等几个垂直赛道之中。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在投资多家公司之后,相比其他风投,DST 基金将成为该赛道的一个重要变量。正像当年 Yuri 用 Mail.ru 的数据来说服扎克伯格一样,现在 DST 可以将从投资德国汽车销售网站 AUTO1 上得来的经验,用来投资车好多等其他类似公司。

这种投资方式还可以迅速纠错,就像 Yuri 念念不忘错失 Uber 和拼多多后,迅速开启了对滴滴、Ola 和 ofo 的投资,拼多多的「替补」则是印尼的社交购物公司 Super。

全球投资的方式,不仅可以让 DST 迅速复用得来的经验,同时也让其在错失有力玩家的时候,有一张安全网,不至于完全落空。

三 让接受投资更简单

从 DST 对 Facebook 的投资可以看出,Yuri 和团队足够灵活,可以接受更高的估值和更少掌控。将这种思想推到*,DST 甚至尝试过一个完全无缝的投资模式。

2011 年,Yuri 曾经推出过一个全自动基金 Start Fund,*革命性——每一个进入硅谷知名孵化器 Y Combinator 的项目可以收到 15 万美元的投资,不做任何选择。对于仍在早期的创始人来说,15 万美元要比 YC 的 2 万美元看起来更像一个 Pre 种子轮的投资。

虽然只有两年,但是 Start Fund 投出了数家目前已经融资几亿美元的潜力公司,例如美国的「毒」Goat 融资近 5 亿美元、在线借贷 LendUp 融资 3.61 亿美元;另外一些则在合适的时机卖身巨头,例如 K12 在线教育 Clever 被 Kahoot! 以 5 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平台 SmartThings 以 2 亿美元价格被三星收入囊中。

可以看出 StartFund 的模式可以说利润丰厚,更重要的是这让 DST 能够在世界上最知名的孵化器中建立起自己的坐标系,而代价不过是每轮大约 1000 万美元的投资,这对风投行业来说基本不值一提。

通过 StartFund 可以看出,DST 有意愿尝试任何方式,只要能让投资,或者说让创业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投资。

四 力撑创始人

在媒体笔下,Yuri 往往被刻画成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不过,对于科技公司的创始人来说,Yuri 丰富的经验和直接的性格,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后者的建议。更重要的是,Yuri 会让创始人知道,DST 站在他们那边。

Facebook 投资这一标志性事件代表了 DST 的态度,和一些在被投公司管理上比较激进的风投如红杉相比,DST 成为了「不插手」的代表。

当然,不插手不代表作壁上观,DST 同样努力和创始人建立长期关系。有业内人士透露,DST 的投资人在 Deliveroo 项目上投入了比其他风投更多的精力,即便项目本身其实没那么赚钱。

DST 能够赢得创始人的心,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可能是 Facebook 收购 WhatsApp。Yuri 透露,他曾经数次试图投资 WahtsApp,但都被拒绝,直到 2014 年初,CEO Jan Koum 终于在 Yuri 的加州豪宅中松口接受 DST。

不过,三天之后,Yuri 的老朋友扎克伯格就向 WhatsApp 伸出橄榄枝。虽然感到失望,但 Yuri 对前来咨询的 Jan 说明 Facebook 的收购是一个好生意,他应该接受。两周之后,Facebook 以 190 亿美元收购 WhatsApp 的消息传出。

不过,投资泡汤时仍能为对方着想的态度,让扎克伯格和 Jan 同意让 DST 以低于收购价 3 倍的价格投资,相当于是给 DST 白送钱了,两人的决定让 Yuri 感到「情难自禁」。

此事可得出两个经验,好好对待一个即将被 Facebook 收购的创始人朋友;可能没有风投比 DST 更能感动创始人。

04、抓住下一波浪潮

没人能躺在功劳簿上睡觉,在投资行业尤其如此,而 DST 显然不愿停歇。2021 年 DST 一共出手 73 次,投资项目遍布美国、中国、印度、拉美和欧洲。这些投资项目虽然没有离开「消费互联网」的大航道,但是在 B 端 Fintech 行业中,DST 已经有所斩获。

为了抓住下一波浪潮,DST 开始搭建内部调研团队,新近加入的人多有行研背景,这将给 DST 带来更广阔的眼界,来覆盖新趋势和新市场。

对于高级投资人,DST 放权让他们在更新,但没有被验证的项目上,合伙人可以以私人名义进行早期投资,而公司内的员工可以跟投,形成内部投资小分队。以金融科技公司 Zolve 为例,在接受 DST 的 A 轮融资之前,已经接受了 DST 多达 16 个投资人的个人投资。

和其他风投一样,DST 对加密货币行业逐渐产生兴趣。或许是因为错失几大交易所的投资,2021 年 DST 先后投资了 BlockFi、Cobo、Bitwise 以及 Blockchain.com 等项目。

对于电商的热爱,让 DST 对物流和日杂配送物流更加敏感。诞生于欧洲的日杂配送网站 Gorillas 承诺可以在 10 分钟内将货物送达,而为了匹配这个目标,该公司在一年半之内融到令人惊讶的 13 亿美元。Gorillas 面对的挑战和当年 Facebook 类似,估值过高且没有变现途径,这是又一次考验 DST 眼光的机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