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进城返乡新农人寻路

从部队退伍后,史成茂本来有机会留在城市,但他认为农村大有作为,想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与村民相比,史成茂已经算是相当成功了,但他希望把现有的事业做得更大,吸引更多村民和他合作一块干,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2022-03-08 13:23 · 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  田国宝   
   

导读

壹 ||2021年冬天,史成茂和另一个在县城打工的年轻人,尝试动员村民流转村里的土地,虽然有所收获,但与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贰 ||史成茂说,如果想要种地赚钱,必须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想要实现机械化,就需要规模化;想要实现规模化,就要让一部分村民把土地流转出来,但实际上,多数村民不愿放弃土地。

叁||对于全县3.8万常住农民来说,人均补助资金达到4421元,这一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史成茂说,各种政策不错,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会出现错位,真正有需要的得不到政策支持,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肆||到现在,史成茂坚信能够在村里干出一番事业,他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老一辈村民思想固化,在发展方面很难有再大的突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不敢轻易回来。

“公路边有一片20多亩的耕地,谁家的地,咱和他合作,今年一起种甜瓜。夏天的时候,在路边立一块牌子,写上‘沙河湾村香瓜试验田’”。

这是内蒙古化德县朝阳镇沙河湾村村民史成茂2022年的新打算,沙河湾村由沙河湾、杨柳沟和大恒城沟三个自然村组成,多数村民年龄超过60岁,80后史成茂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他也是村党支部副书记。

化德县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低,虽然人均耕地面积在30亩左右,但对普通村民来说,耕地带来的直接收入较少,很大一部分以种植牛羊草料为主,养殖业是村民的主要来源。

从部队退伍后,史成茂本来有机会留在城市,但他认为农村大有作为,想在农村闯出一片天地。回乡创业十多年,用村民的话说,“外面欠了几十万的饥荒,换回来了一堆生铁疙瘩子”,饥荒是在银行的贷款,生铁疙瘩子是家里大大小小的农用机械。

刚回来的几年以养羊为主,那几年羊肉价格起伏较大,史成茂承受极大的压力;好在随着羊肉价格稳定下来,养羊开始让他的生活和事业有了起色。除了养牛、养羊、养猪,他每年还种植上千亩耕地。

与村民相比,史成茂已经算是相当成功了,但他希望把现有的事业做得更大,吸引更多村民和他合作一块干,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陷入回乡以来又一个瓶颈期,他想以种植甜瓜作为突破口。

寻路

进入杨柳沟村,沿着公路向西行走,村西头路南就是史成茂家,红砖红瓦的平房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建筑风格。从后门进去,是一个杂货店,占据了两间屋,杂货店并排的是住家,一间堂屋和两间卧室。

院子不算大,院外的空地上,置放着大大小小的“生铁疙瘩子”,史成茂还有一个被称为“后院”的家,距离现在的家几百米,他小时候就生活在那里,现在已经被改造成养猪场。

此外,史成茂还有一个30多头牛组成的小牛场,他起家时的养羊产业目前已经处于次要位置,只剩下几十只了。在附近一带的农村,能够做到像史成茂这么大家业的并不多。

史成茂和人合伙种植的1000多亩耕地不在沙河湾村,而是在另一个行政村,他一直想把村里的耕地集中起来做点事。

化德县地处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市,全县面积25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77万人,常住人口9.52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3.8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5.66万人,为典型的地广人稀区域。

按照《化德县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化德县现有耕地面积115.2万亩,其中水地的占比只有14%,大部分属于靠天吃饭的旱地,拥有胡麻、莜麦、土豆、甜瓜等众多特色农产品,牛羊肉也较为优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化德县众多的产品一直无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多数村民依然按照传统耕种、放牧。史成茂想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搞出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同时发展旅游等延伸产业。

2021年冬天,他和另一个在县城打工的年轻人,尝试动员村民流转村里的土地,虽然有所收获,但与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由于村里耕地较少,农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大部分农民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

他说,虽然政策鼓励土地流转,但由于缺乏相配套的保障措施,很多农民不愿意流转。“把土地流转出去,农民靠什么生活?得有收入来源,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政策,土地流转就是一句空话”。

账本

2021年,史成茂的1000亩耕地主要种植了葵花和莜麦,他说,葵花多少赚了点钱,莜麦是亏损的。

一方面成本高,以莜麦为例,犁地、耕种、种子、化肥、农药和收割等综合成本在130元-150元/亩,包地费用100元-120元/亩。不计算人工成本的情况下,一亩地的平均成本在230元-270元左右。

2021年秋季莜麦价格是1.5元/斤,收成好的土地,一亩莜麦的产量是300斤左右;收成差的时候,一亩地产量不足200斤。即便是按亩产300斤算,一亩地产值不过450元,刨去人工成本,很难赚到钱。

内蒙古化德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胡麻、土豆、红豆等,每一种农作物产量和收购价都不同,小麦和莜麦产量差不多,但收购价只有1元/斤;胡麻收购价虽然接近3元/斤,但亩产量不到200斤。

史成茂种植的葵花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葵花产量高,收购价也高,平均下来,一亩地产出在800元-1000元左右。近年来,葵花也成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各个旗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不同于莜麦、小麦可以完全实现机械化,葵花收割需要大量的人力,秋闲时,人工成本是130元/天,秋忙时是180元/天。由于种植规模较大,必须要雇人干活,但扣除人工成本后,利润极为有限。

史成茂也说,如果想要种地赚钱,必须完全实现农业机械化;想要实现机械化,就需要规模化;想要实现规模化,就要让一部分村民把土地流转出来,但实际上,多数村民不愿放弃土地,还会承包外出村民的土地。

近年,史成茂所在的沙河湾村,一部分原来在城市打工的村民也回村种地,与本世纪*个十年相比,种地农民的数量增加了不少,大部分农民的年龄均超过60岁,相当一部分已经超过70岁,每个家庭在耕地面积达到60亩以上。

不愿意放弃土地的原因很简单,除了种地和养殖,没有其他增收途径,虽然种地赚得少,甚至赔钱,但可以种植牛羊的草料。

以养羊为例,一只羔羊可以卖到几百元不等,一只大羊可以卖到1000元到1500元。一个家庭如果有100只牧羊,理论上每年可以生100只以上羔羊,带来5万-10万元收入。

养牛同样如此,一头牛犊可以卖到8000元到1万元,一头大牛可以卖到2万到3万元,一家养5头牛,每年就可以带来4万-5万元的收入,相当于100亩耕地两年的收入。

无论是100只羊,还是5头牛,在没有禁牧的情况下,20亩左右的玉米可以满足草料;最近几年,内蒙古禁牧政策趋严,如果不能放牧,势必需要更多的耕地来种植草料,以农养牧是多数村民的选择。

史成茂现在有30多头牛,他说要养到50头,一方面通过现有大牛滋生,另一方面也通过购买牛犊扩大规模。50头牛,每年至少可以带来40万元左右的收入,而且规模有了,才有可能向更大目标迈进。

错位

一直以来,小到种地、退耕还林、农机、种子、化肥等方面的补贴,大到农牧业产业化扶持,化德县对农牧业的补贴和扶持力度都比较大,尤其是2021年8月化德县被中央农村工作小组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旗县,相应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来看,全年总投资达到4.2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到3.5亿元。

根据化德县政府公布数据,来自中央的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预算达到了1.34亿元,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资金为3660万元。对于全县3.8万常住农民来说,人均补助资金达到4421元,这一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

史成茂说,各种政策不错,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也会出现错位,真正有需要的得不到政策支持,或者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以养殖业为例,史成茂一直想把养牛规模扩大到50头到100头,只有这个规模才能赚钱,到时候,完全可以实现圈养,他的一堆“铁疙瘩”才会有用武之地。

但是按照他目前的实力,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最近几年,他一直不愿意卖牛,就是为了让牛的数量通过自然生育方式扩大。

并非没有捷径,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策支持,比如,他的养牛项目如果能列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或进入项目支持清单,可以获得相应的项目扶持资金,有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他就可以有足够资金扩大母牛数量。

即便是没有真金白银的支持,一旦列入重点项目,向金融机构融资也会变得容易起来。但截至目前,他仍然没有获得任何项目,他说,看看今年怎样,如果还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也没办法了。

目前史成茂每年从金融机构最多能拿到30多万元的贷款,需要每年偿还后再贷。每年赚到的钱,除了偿还本金和利息后,只有少量资金才能用于再生产。

按照目前史成茂的情况,想要扩大规模,起码需要100万元的启动资金,但他只能拿到30多万元,“干着急没办法,银行就是不贷给你”,他说,可以理解银行的难处,“人家凭什么贷给你100万元”。

一个替代的办法是,如果银行能把30万元贷款期限从一年延长至三年,也能满足史成茂的需要,但这个诉求依然无法实现。“咱是想快速发展起来,一个是自己没有足够实力,二是政策不支持,只能一点一点干起来”。

2021年政府耗资200多万元在沙河湾修建了一处养牛场,计划给村里几名在县城的年轻人养牛使用。养牛场是乡村振兴项目的一部分,按照原始投入计算,一旦投入使用,每年可以为沙河湾带来12万元的收入。

这本来是一件各方利好的事情,一方面可以通过项目吸引城里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村集体的收入。但项目建成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史成茂算了一笔账,12万元租金相当于15头牛犊或4-6头大牛,起码需要养殖50头以上的母牛才能算过账来。按照目前牛的价格,50头母牛起码需要100万元,很少有人能投资的起。

史成茂也想把村里的养牛场利用起来,但他只有30多头牛,拿过来根本赚不了钱,“要是能拿到足够的贷款,再买个几十头牛,就可以拿过来做”。

如果能够实现,他可以实现做大规模的愿望,村里每年可以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他很清楚这笔生意的突破口在哪里、怎么解决,但凭一己之力显然无法胜任。

突破

在史成茂的脑海中,种植甜瓜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了。在他来看,种植甜瓜虽然投入比较少,但可能会成为突破口,一方面是打开政策和信贷的支持,做成名片,上上下下的人就都来了,人来了,各种政策也有可能来;政策来了,资金也就来了。

在短视频中,他看到有人将西瓜做成各种形状,他也想把甜瓜做成类似的特色产品,然后包装对外销售,做好了,可以注册商标,沙河湾作为原产地就会成为一张名片了。

他计划种植甜瓜的土地紧挨着一片杨树林,在天气较为干旱的化德县,像这样连片的杨树林并不多,史成茂也是这片树林的承包人,本来打算做成一个旅游观光项目,但由于资金原因,最终没有得到更好利用。

由于他并不懂种植甜瓜,首先找村民了解了甜瓜种植的相关技术;其次找耕地承包人,说服对方把土地拿出来合作;第三是确定合作模式,20多亩土地有3户承包人,保障村民基本收益,赚了大家按比例分红,如果赔钱了,他自己承担。

按照他的设想,*年尝试成功了,第二年会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吸纳更多的村民拿出土地与他合作,只有规模起来了,甜瓜才能作为沙河湾村的一张名片打出去。种植甜瓜不仅是他未来事业的核心,也是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一项事业。

规模化养牛同样是史成茂选择的突破口,如果政策支持和村民以牛入股都无法实现,自然生育也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只是需要更长时间。

无论是养殖,还是种植,想要村民跟着赚钱,必须自己先要赚到钱;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式是降低成本、实现盈利的主要方式。

从城里回乡的那一天,史成茂的目的就是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成为化德县“有一号”的人。否则,他完全可以留在城里,即便是回乡,也不一定非要流转村里的土地,他的自富完全可以在其他村实现。

到现在,史成茂坚信能够在村里干出一番事业,他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老一辈村民思想固化,在发展方面很难有再大的突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不敢轻易回来。从政府到民间,乡村振兴缺乏思想开放、敢想敢干的年轻人。

在采访中,史成茂多次说起,希望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回来和他一块干,“有两三个人一起努力,真的能干出一番事来,一个人的能力、视野毕竟有限,几个人一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共同进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