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能源汽车股票集体上演疯狂飙涨,蔚来市值年涨幅超过12倍、特斯拉更是站上了全球车企市值之巅。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片火热,引发各地政府极大投资热情。上海、合肥、南京等城市“抢项目”、“抢人才”,一场关于“新能源之都”的角逐悄然开场。那么到底谁才是「新能源」之都呢?
1953年,*汽车集团在长春诞生,竖起了新中国造车的*杆大旗。从此,汽车便成为长春的支柱产业,而一汽集团也成了这座北方城市的一张烫金名片。中国汽车行业发源地的称号和长春紧紧绑在了一起。
自那之后,以一汽为核心的长春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叱咤风云六十余载,直到2020年,长春的汽车年产量达265.4万辆,仍然在中国汽车总产量中占比超过10%。
但再猛的大哥也有日落西山之时。在新能源汽车如此吃香的时代,当年的龙头大哥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当上海、合肥、广州等城市先后拥抱新势力,目睹了一批又一批人才离开,切身感受到来自“后浪”的冲击后,长春也在智能电动化的浪潮裹挟下,踏上艰难的转型之路。
01、当大象开始转身
虽然没能赶上*波造车新势力的热潮,但一汽集团作为长春汽车行业的大哥,仍然在这场转型中给了出还不错的成绩单。
2019年至2021年,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坐拥红旗E-HS9、E-HS3,奔腾E01、奔腾B30新能源、奔腾NAT,一汽-大众ID.4 CROZZ和ID.6 CROZZ等车型,三年销量分别为36081辆、50968辆和51398辆,累计销量达138447辆,呈逐年上升之势。
而按其规划,一汽还将在2021年至2025年投放50款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其中,自主品牌超30款。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长春的野心。
2021年1月,一汽与奥迪开启新能源汽车合资项目,将引进奥迪与保时捷共有的PPE平台在国内进行纯电车型的研发制造。今年2月份,奥迪一汽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长春拿下了奥迪在华*新能源汽车工厂。
除此之外,长春还和有意北上继续开拓市场的比亚迪联手。2021年年中,红旗更是宣布旗下纯电中型轿车E-QM5将全系配备比亚迪提供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很快,长春市政府、一汽集团以及比亚迪也共同签署了电池项目合作协议,将在长春投建百亿元规模的电池工厂。
而一汽、奥迪、比亚迪形成的铁三角也帮助长春吸引到了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入驻。
这一波长春可以说是赢麻了。
但是长春并非没有烦恼。
规划有了,工厂建了,但是没有人才,这可怎么办?
02、砸20亿抢人才
鲁迅有句名言:钱能解决80%的问题!
截止2021年,长春已经为吸引人才已投入超过20亿元,从本科到博士,只要是企业引进且签订三年以上正式劳动合同的重点院校人才,长春全都真金白银准备好了3万到8万不等的安家费。
有人说长春这也太壕了吧!
不壕确实没办法。
众所周知,*批电气化、智能化的人才已经被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们抢的差不多了。
虽然能进入一汽集团也算是个铁饭碗,但如果能拿到蔚小理们带有股权激励的offer,相信打工人们很难不会心动。谁能抵挡得住强大的资本力量的诱惑呢,反正我是扛不住。
咳咳咳……言归正传!
另一个方面就是东北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了,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直面来自西伯利亚寒风,还可以免费享受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
不少汽车人对长春望而却步,看来不是没有道理。
但“花钱买人才”的做法,还是比不上培养本地嫡系更加稳定。
道理我都懂,野花哪有家花香啊!
只是汽车产业发展太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已经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了。在一汽-大众2022年度校招官方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些端倪:智能网联、新能源相关招聘职位占比竟高达约90%。
整个汽车产业都需要人才汇入,然而现实是传统汽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学科范围已无法满足这些大力发展新能源企业的发展需求。
长春的做法是转换人才培养思路,顺应汽车产业发展潮流,大力输送智能与电动化相关的汽车人才。
2020年,长春工程学院率先打响了*枪:向教育部申报了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并得到了正式批准。该专业除了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等传统车辆工程学科,还增设了图像识别与处理、车辆智能控制、无人驾驶技术等课程。
那么工厂和人才都有了,长春真的能把新能源汽车卖出去吗?
03、新能源汽车不过山海关?
说归说,闹归闹,在东北卖车还得靠....靠什么好像都无法抹去纯电汽车在整个东北地区都不受待见的事实。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商会发布的2021年国内新能源销量数据显示,在各城市销量排名中,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为辽宁沈阳和吉林长春,分别以全年销量10653辆和8591辆位列第58和第68位。
至于原因……当然是气温背锅。以长春为例,自2009年至今的冬季平均气温就在0°C以下,12月和1月的平均气温甚至会降到-10°C以下,汽车锂电池续航里程衰减明显。
美国汽车协会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当气温下降到摄氏-6.67°C时,电动车的平均续航里程会下降41%。而整个东北地区冬季的平均温度约为零下20摄氏度,电池续航也面临极大考验。
如果说北方其他地区的电动车被称为电动爹,那么在东北地区纯电汽车就可以被成为小祖宗了。毕竟只要进入冬季,电动车车主们就将面临长达三四个月的电量焦虑,最严重时甚至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这也正是一批又一批造车新势力们在给工厂选址时直接跳过东北地区的原因之一了,虽然产品面向的是全国市场,但谁也不想看到自家研发的车辆在自己老家当地不受欢迎。
除此之外,长春地区由来已久的“重整车,轻配套”的观念导致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对落后,高度依赖外部供给。这也导致很多讲究资源整合,降低成本的新能源车企望而却步。
造得少,卖得差。在气候和成本的双重劝退下,截至2021年上半年,长春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机动车总量的比例为0.2%左右,远低于当时1.46%的全国平均水平。
当然,“我们遇到什么困难,也不要怕,微笑着面对它,消除恐惧的*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
对此,与上一期我们所介绍的柳州模式不同,长春的对策是从B端和补能市场入手。
百姓不了解不喜欢电动车?不怕,先安排投放电动车进入公共出行领域:一汽集团在未来三年投放3.4万辆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与公务用车。
买了车但是充电难?充电桩也给你安排上:预计到2025年,长春市就将实现中心城区公共充换电设施2.5公里半径覆盖率100%,居住用地100%预留充换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
有条件就发展新能源行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就是长春秉承的信念。
新能源汽车不过山海关?长春不信。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未来汽车Daily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