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国产mRNA新冠疫苗困局:技术突击难补历史差距

在中国,mRNA领域的积淀更少,一直到2019年底,mRNA都是一个十分冷僻的赛道,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壁垒,而海外的mRNA药企,在九死一生后,递送技术的专利方面布局已相当完善。
2022-04-12 10:03 · 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作者 | 郑洁 编辑 | 高翼   
   

mRNA国产新冠疫苗再次进入大众视线。

在短短一周内,除去讨论复星医药代理BioNtech的复必泰是否能在获批之外,国家药监局扎堆批准国产mRNA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批件。

2022年3月,全国各地突发疫情“倒春寒”,国内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很快超过10万例,多地迎来比2020年武汉疫情时更严格的封控。这时,已投入研发两年但无新消息的的国产mRNA新冠疫苗领域,再次迎来多药企扎入赛道的消息。

4月3日,石药集团称其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获临床许可,4月4日,康希诺生物称其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已获临床试验批件,4月7日,云顶新耀宣布与华润医药合作加速mRNA疫苗开发和商业化。

4月上旬,国家药监局在24小时之内,一连批准了两款国产mRNA疫苗临床试验,云顶新耀license in的mRNA疫苗平台又有了新动作,种种迹象无不显示着mRNA这条新技术路线疫苗正在加速落地。

但审批临床试验,只是万里长征*步。

Moderna和辉瑞mRNA新冠疫苗的成功,是mRNA领域几乎颗粒无收近半个世纪后的*成果。格列卫的研发负责人彭彬曾向深蓝观表示,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抗癌药领域曾有大批公司扎堆研发核酸药,却因为无法解决核酸药突破人类细胞膜的问题,全部失败。

而在中国,mRNA领域的积淀更少,一直到2019年底,mRNA都是一个十分冷僻的赛道,技术上还存在很多壁垒,而海外的mRNA药企,在九死一生后,递送技术的专利方面布局已相当完善。

因此,即使在顶层加速推动和众多医药行业人士的呼吁下,国产mRNA还有序列设计和递送系统两大难题亟待解决,生产端不少环节仍依赖进口。如果成本这一块没办法做到规模化降低,那么mRNA疫苗的大规模接种,很难真正实现。

01、复星疫苗大棋局的中止

提起mRNA疫苗,有一个绕不开的角色,就是复星医药代理BioNtech的复必泰。

复星医药的mRNA新冠疫苗有了新进展的好消息,还停留在2021年7月,当时复星医药董事长兼CEO吴以芳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国家药监局对复星mRNA新冠疫苗“复必泰”的审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专家评审已经通过,目前正在加紧进行行政审批阶段。

根据吴以芳当时的说法,复星医药与药监局在沟通方面很通畅,有关部门对mRNA新冠疫苗的审批也抓得很紧,并已与德国药企BioNTech提前启动生产准备工作,一旦获批,mRNA新冠疫苗马上就能供应到国内。

不过,从此以后却没有了更具体的新消息,复必泰在港澳台接种超2200万剂,但国内的获批事宜遥遥无期。最新的消息是,复星国际执行董事、联席CEO陈启宇在近日 举行的复星国际线上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复星mRNA新冠疫苗在内地上市的审批工作仍在积极沟通中。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复星医药当初在*时间突破了BioNTech,抢在辉瑞前一步取得mRNA新冠疫苗在大中华区的代理权,但在当时,复星医药一定没想到故事是这样展开的。

在2020年3月,复星医药与BioNTech达成mRNA新冠疫苗,2020年8月,复星医药开始BNT162b1的Ⅰ期临床试验。不过,就在同年11月,工艺方面经验更丰富的辉瑞宣布BNT162b2的III期临床数据,且有效率达到90%以上。12月,美国FDA 正式批准BNT162b2紧急使用。

于是,复星医药快速调头,开始推动BNT162b2在国内的桥接试验。2020年11月13日,BNT162b2在国内的临床试验批准,在当年进博会上,吴以芳已经向媒体谈到了疫苗产能和冷链的问题,所有人都在摩拳擦掌迎接进口mRNA新冠疫苗到来。

2021年5月,复星医药与BioNTech宣布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进行mRNA新冠疫苗的本地生产及商业化;7月,复星医药对外宣布专家评审已经通过。

不过到了8月复星医药的中报时,复星mRNA新冠疫苗的状态变成了“仍处于II期临床阶段”,转眼小一年过去,正当业内都默认获批无望时,2022年3月,上海疫情来势汹汹。

2022年3月2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全力抗疫情助企业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支持新冠病毒疫苗和治疗药物进口”,当日,复星医药收涨7.78%,二级市场对复星mRNA新冠疫苗的获批似乎又看到了希望。

从两年前的11月算起,复必泰肯定完整地走过一个新冠疫苗的审评周期,但也许是药监局有自己的顾虑,需要复星用更多的数据去验证。但随着政府层面多次提及mRNA疫苗,新一轮的审评周期肯定会重新提上日程。

02、mRNA的国产化进程

一个是产业链可控,另一个是规模化带来的低成本,这使得本土mRNA疫苗必须被提上日程。

从今年4月开始,多个国产mRNA疫苗纷纷传出新动向,目前,一脚踏进mRNA新冠疫苗领域的企业有超过10个。

4月3日,石药集团称其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研究。

此前石药并没有任何疫苗产品报过上市或临床,但石药集团在2019年4月份成立了一家叫巨石生物的子公司,公开信息显示是一家围绕生物制品开发的企业。去年年底,巨石生物落地了一个重组蛋白医药产业园项目,石药的mRNA项目由石药中奇核酸研究院主研,生产大抵上也是基于这家子公司所在的技术平台。

4月4日,康希诺生物称其开发的mRNA新冠疫苗已获临床试验批件。

康希诺于2020年5月与与加拿大Precision NanoSystems(PNI)联合宣布利用后者的mRNA 技术平台开发 mRNA-LNP 疫苗。康希诺本身有着完整的临床测试及试验的平台,有新技术嫁接进来,落地速度也不会慢。

此前,行动最快的是沃森/艾博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ARCoV。ARCoV在国内三期临床的现场工作基本结束,正在进行数据整理和持续血清检测。今年1月,沃森/艾博生物公布了其mRNA新冠疫苗ARCoV的Ⅰ期数据,业内普遍认为,仅从Ⅰ期临床数据来看,ARCoV转阳率低、不良反应率偏高。

不过,考虑到ARCoV是以新冠病毒RBD蛋白为抗原,中和数据略低情有可原。以RBD蛋白为抗原这一特性,还有其独特的优势:面对变异毒株,效果降低幅度较小。

除了艾博,沃森今年年初,和复旦大学生科院教授林金钟孵化的蓝鹊生物合作,宣布共同开发新的mRNA新冠疫苗。和艾博一样,蓝鹊提供idea,沃森提供后续的临床及商业化。

艾美生物的mRNA新冠疫苗LVRNA009于 2021年3月在国内获批临床。

艾美的mRNA技术平台来自于2021年6月收购来的丽凡达,后者创始人曾任Biogen高级科学家。今年1月,艾美生物公布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该疫苗的活病毒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抗体滴度计算方式)为:成人低剂量组第56天的GMT为576.6,成人中剂量组第56天的GMT为1591.2,成人高剂量组第56天的GMT为845.7。

此外,智飞于2020年入局的深信生物,也参与新冠mRNA疫苗布局,后者的创始人李林鲜博士曾是Modenra创始人Robert Langer的学生;嘉晨西海先后和欧林生物、天境、康泰以及君实签署了mRNA疫苗研发合作协议,但目前大都还处于临床前阶段。

相比于传统药品,新冠疫苗的开发有国家药监局新冠疫苗专班牵头,审批流程效率要高得多,在这种有审批资源加持的情况下,先布局的疫苗公司有着一定的先发优势。

03、国内mRNA的历史短板

mRNA技术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能落地到应用层面,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而中国因为本身生物医药行业起步时间不长,对于mRNA整个产业链,和国外相比自然也有很长一段差距。

相比海外,国产mRNA疫苗企业研发创新力和人才沉淀少。西南证券一份研报指出,mRNA疫苗核心生产流程有3步,分别是mRNA的制备LNP递送结合以及规模化生产

而这其中,mRNA序列构建的难点核心在于找到一个最适合成药的序列。序列结构决定疫苗的质量,包括抗原蛋白结构、免疫原性及稳定性,这其中涉及大量的基因组学和结构学知识。

递送系统的难点是如何去找到最合适的可结合的LNP;与此同时,还需要满足后面可以规模化生产,是目前mRNA产能扩张的一个瓶颈。

总体来说,要面临考验的不止是技术,还有整体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完备和匹配程度。

目前全球已上市的mRNA新冠疫苗中,主流递送系统都是LNP系统,这个系统的专利属于Arbutus等少数几家欧美企业和机构。LNP递送系统下的mRNA药物,可以直接进行静脉注射。

也就是说,后继的mRNA新冠疫苗,如果不采取LNP系统,就要自己研发新系统。斯微生物目前采用的系统是纳米材料(Lipopolyplex,LPP)递送系统,具体的效率还需要等斯微生物疫苗的临床数据结果出来后综合研判。

虽然在本土mRNA疫苗产业链上,大家都会提各种上下游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但无论是做质粒的金斯瑞,还是做递送系统的艾博以及斯微,都只是刚刚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成熟产业化。其他生产制备环节里,大多要么还是停留在技术攻坚阶段,要么仍大量依靠进口。

mRNA技术的关键、著名的LNP递送系统专利就归于Moderna。一位疫苗公司高管接受深蓝观采访时提到:目前主流基于LNP的递送技术核心专利权都做得很扎实,后来的疫苗公司要去做很难不会侵犯别人的专利。现在但凡是要投资mRNA的,肯定都会问你的递送技术和两家头部(Modenra和BNT)公司有什么区别。

除了技术壁垒外,国内mRNA疫苗的生态环境还不完备,大部分mRNA药物研发所需原材料和设备需进口。要实现mRNA技术全产业链的突破,还需要很长时间。

而这就回到一个问题上:退一步讲,即使复星的疫苗获批,mRNA因为其苛刻储存条件和生产成本,如何在国内mRNA生产产业链不完备的情况下,应用到大规模序贯接种中去,这其中的预算,谁来出?

这些问题,大概还需要在国产mRNA借着监管和市场共同推动的过程中去一一解决。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蓝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