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微信发消息收费吗? 这在今天听上去很扯,但在十年前却差点成为现实。 2013年,以中国移动为首的三大运营商,甚至已经就收费问题和腾讯展开了谈判。
运营商如此着急,是因为微信的出现,让他们一棵价值数百亿的摇钱树,变得摇摇欲坠,那棵摇钱树的名字,正是短信。
我们都知道,某种意义上说,短信已死。 但你或许并没发现,短信的消亡史,其实也是另一个角度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其中有着各种宿命的安排。
比如你知道吗,当年鹅厂赚不到钱时,是短信业务救活了它们,而微信的爆发,则必须要感谢飞信的自毁长城,最后,又多亏了移动互联网,才让短信在今天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了下来。
这里是对一切未知感到好奇的X科技实验室。
如果你也出生在1995年之前,那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回到那些有科比,有超女,有周杰伦新专辑的夏天,去看看当年我们在懵懂的青春中,如何用自己发送的一条又一条短信,悄悄地,亲手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
在中国,有一代人的青春,是用短信写成的。 那些年,想给超女投票,要发短信; 想在NBA转播中参与*,要发短信; 想把手机彩铃设成《七里香》,还是要发短信。
生活中,那些不堪回首的初恋告白,那些绞尽脑汁编成顺口溜的节日祝福,那些问英语作业选择题答案的普通日常,全部以短信的形式封装起来,发送出去,飘荡在00年代的天空中。
短信服务在国内出现于2000年,并在很短时间内发展成一个疯狂的吸金机器。
2009年是短信业务的*,当年,中国移动总计发出6800多亿条短信,并借此获得535亿元营收。而且用短信这棵摇钱树赚到钱的,还不仅仅是运营商。
如果没有短信增值服务,今天叱咤风云的鹅厂猪厂,可能在20年前就干不下去了。
正是国内出现短信服务的2000年,互联网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美股互联网泡沫破裂。 年轻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因此遭受重创,三大门户网站股价齐亮红灯,巨亏2040万美元的网易,甚至一度被纳斯达克停牌。
腾讯当时还是小弟,大哥们在资本市场流血,企鹅的融资前景也蒙上阴影。
何况他们虽然手握大把用户,却一直没找到赚钱方法,几乎是在倒贴钱做QQ。
恰在此时,中国移动从2000年开始推出“移动梦网”,以救世主的姿态,拉了所有人一把。
所谓“移动梦网”,其实就是短信增值服务, 也被称为SP业务,用户在话费中缴纳一定费用,就能通过短信获得游戏、图片、音乐等推送或服务。 也就是我们有时候收到话费账单里说的增值业务费。
这些增值业务通过话费的形式缴纳,中国移动一般会从用户的订阅费用中抽成15%,其它分成给内容供应商。 比如你发短信下载铃声,1毛钱的短信费全归中国移动,额外交的6块钱彩铃钱,移动拿9毛,内容供应商拿5块1。
SP业务最经典的案例是05年超女投票,该节目当年的短信增值业务总收入,保守估计在3000万元以上。
鹅厂与移动梦网从00年8月开始合作,方式很简单,用户付费开通“移动QQ业务”,就可以用短信接收QQ消息,与在PC端使用QQ的好友聊天。
这成了腾讯*个真正赚钱的业务,2001年6月,马化腾宣布,依靠移动梦网业务,腾讯在财务报表上*次实现单月盈亏平衡。 到04年,以移动QQ为代表的无线增值业务营收6.36亿元,在腾讯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55.6%。
除了鹅厂,网易也在01年开展手机短信业务,并很快在02年二季度走出亏损。 此后,新浪与搜狐纷纷宣布与中国移动合作,并通过SP业务获得可观的营收。
很难说,如果没有短信,*批中国互联网公司,是否能在美股泡沫破裂后幸存下来,是否还能在十年后推出微信、微博,是否还能干掉曾经救过他们的短信。
不过,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中国移动并非慈善家。06年,中国移动自行外包开发的飞信测试版上线,并在当年年底宣布,移动QQ将与飞信在6个月内“合并”,其业务将逐步过渡到飞信平台。 此后,短信+飞信的生态,很快在大学生中普及。
2011年之前的中国大学里,能用电脑免费发短信的飞信,扮演了如今微信的角色,拉班级群,群发消息,以及随时随地推送。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微信可能会在出生前就被扼杀掉。
可惜,飞信并不是一款优秀的软件,它界面算不上友好,发送短信有时会丢失,
另外在最开始的5年,它只面向中国移动用户开放注册,联通电信用户无法使用。
从2007到2010,飞信有充裕的时间来修正问题,但却从未做出重大更新。 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移动内部担心飞信真的发展起来,会威胁到营收数百亿的短信业务。
这一说法真假难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移动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有互联网基因,也缺少对互联网产品的敏感度。或许从一开始,飞信就不可能成为一款国民级应用。
10年10月,国外一款叫做kik的即时通信软件发布。有两个中国人看到了它,小米雷军和腾讯张小龙。 小米在10年12月发布了米聊,11年1月,微信发布。
与过去塞班上的手机QQ不同,它们诞生于3G和智能手机时代,再加上WiFi在中国正迅速普及,这种专门为智能手机打造的移动端App,让用户真正实现了随时在线,随时可以联系到。 而以前,这是只有短信和电话才能做到的事。
微信与米聊的大战,堪称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一段传奇,我们以后有机会聊。而对中国移动来说,神仙打架,短信遭不住了。
2011年,中国移动短信业务收入464.62亿人民币,与上一年相比下跌12%。 此后营收数字不断走低,短信仿佛撞上了冰山的泰坦尼克号,移动知道这艘巨轮即将沉没,但却什么也做不了。
当然中国移动还是做了些工作的,他们提出,运营商应对微信收费。2013年4月有媒体报道,在中国移动的积极要求下,工信部正在协调三大运营商就微信收费与腾讯谈判。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不知是民愤太大,还是可实施性不高,“微信收费”最终不了了之。
转过年来的2014年,中国移动短信收入创下23%的*跌幅。 看上去,短信的彻底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然而宿命论的奇妙在于,命运时常会开玩笑。短信救了互联网公司一命,移动互联网敲响短信的丧钟,而到最后,移动互联网又拉了短信一把。
2016年,网信办要求,移动互联网App需要对注册用户就移动电话号码进行实名认证,说直白点,注册账号需要拿手机收验证码了。 而同样是从2016年开始,移动支付以燎原之势在全国得到普及,银行和电子支付公司都选择用短信来发送交易提醒信息。
从2021年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交易提醒和验证码,是目前用到短信最多的两个场景。
反映在中国移动的财报上, 从2018年开始,短信业务收入终于止住跌势,甚至连续三年实现小幅增长,2021年继续呈增长态势,上半年实现了164.81亿的收入。至此,短信成了中国移动一门稳定的to B业务。而与普通人的社交生活,却再难有太多瓜葛。
短信的故事还会有下一个章节吗?前两年,运营商曾经大力宣传过5G短信概念,号称将挑战微信在即时通信的统治地位,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未看到5G短信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我想,属于短信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我并不怀念它。
我怀念的,是20年前朝气蓬勃的中国互联网。年轻的互联网公司,绞尽脑汁寻找活下去的路径,在即时通信、微博等等战场上纵横捭阖,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的传奇。
甚至,我会怀念10年前彻底撕破脸的3Q大战,因为那个年代并不存在所谓“巨头”,所有公司身上都还留着一股草莽气,以至于能去挑战并取代中国移动的摇钱树。
可惜,当年轻的创业者们,逐渐成为行业内说一不二的巨头,那些故事,或许永远属于曾经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