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郑大一附院挖人始末:特殊环境下,「巨无霸」如何成为避难所

在此次事件中,行政命令限制了这些医生的选择。但为了求发展,郑大一附院下一步是否仍旧会选择更多优秀医生加入?
2022-05-24 11:46 · 微信公众号:深蓝观  谭卓曌   
   

几十名专家集体跳槽到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的事件,如今已告一段落。不过,许多问题仍等待解答。

《健康时报》报道指出,5月17日,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阜外华中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的近40名专家,集体跳槽到郑州大学*附属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表示,该院心外科一个病区曾因此几乎瘫痪。

大规模集体跳槽迅速引发了舆论发酵。随后,河南省卫健委发函叫停。

人才流动是各行各业再普通不过的现象。挖人,也绝非只发生在郑大一附院一家医院。

但郑大一附院的情况又极为特殊。它把握住了历史机遇,攀上了“亚洲*医院”的*。一艘巨无霸的出现给当地的医疗生态带来了次生灾害,每一年,基层患者、医保基金、优秀医生源源不断地被虹吸。

疫情和水灾加剧了其他医院的这一份脆弱。去年“7·20特大暴雨”袭击郑州,多家医院受灾严重。在和传染率更高的奥密克戎作战中,公立医院持续处于紧绷之下,门诊量、业务量有所下降。这让本来就受“医保控费”这一紧箍咒限制的公立医院,不得不因为医院营收、医护薪资等问题头疼。

而郑大一附院这一艘巨无霸,成为了一个避难所。

这次专家集体跳槽事件之后,许多问题仍等待解答:

这家“巨无霸”医院大规模挖人、多名专家集体跳槽,为何发生在此时?

从心血管外科开始,除了该院这一科室相对薄弱之外,还出于什么考虑?

在疫情、洪水多方面冲击之下,郑州的公立医院面临着怎样的困局?

这一次,行政命令限制了这些专家集体跳槽,但是,还会有下一次吗?

01、并不是这些医院*次人才流失

据知情人透露,此次有三个团队跳槽,包括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三病区(心脏移植中心)团队和心血管外科八病区,以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大血管团队。

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同声音:一些评论认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医生想去更好更大的平台,是好事;也有一些评论认为,这种团队出走、直接甩手的离职方式,有点欠妥。

这并不是这些医院*次人才流失。据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医生透露,2017年,心血管外科的一个团队已经去了郑大一附院。他同时强调,“我们医院总体实力强,以外科为例,成人心外五个科室,走一个科室没什么太大影响。”

不过,对于市级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而言,这样为他人做嫁衣的人才流失无异于釜底抽薪。这家位于郑州市城区边缘经开区的医院,虽然承担了该市东南区域部分医疗职能,但就体量和实力而言,根本无法与郑大一附院相抗衡。

2019年12月27日,因为河南省卫健委一纸调令,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袁义强空降河南省胸科医院任院长。一位河南省医疗行业人士提及,袁义强的离开,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影响不小。“他是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病人都是冲着他的名气来的。”

袁义强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工作了22年,在他掌舵之下,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从一家籍籍无名的市级医院一跃成为三甲心血管专科医院。而在袁义强担任院长之后,河南省胸科医院也迅速创了三甲。

就心血管外科这一个学科来说,郑州市几家医院一直是神仙打架。

但郑大一附院的竞争力并不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排*,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紧随其后,郑大一附院只排在了第四。

2021年12月21日,郑大一附院迎来新的掌门人——王成增。在任职现场上,这位新院长表示,“一定要把医院带进全国前十”。一位知情人透露,“新领导要把各个专业都做到最强,实现的捷径就是通过挖人。”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一位副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新院长上任后谋划了几个月,为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

DRG研究专家诸任之在其公号撰文指出,郑大一附院之所以会从心血管外科入手的原因,除了这一科室相对薄弱之外,还在于河南省三级公立医院等级评审里面,有一个重要指标——疾病CMI值。

CMI值与医院接诊人数无关,与疾病复杂程度有关。一般,CMI值越高,意味着科室收治病人的含金量较高,复杂病种越多。今年3月,河南省卫健委公布了《2021年度河南省三级医院基于DRG绩效分析报告》,郑大一附院虽然位列*,但其CMI指数却在前十之外。

外科是最能提高CMI的科室。

02、多方面影响下,小医院日子极为难过

2021年7月,郑州市遭遇了“7·20”特大暴雨。

损失最严重的当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新建医院。2017年底正式开诊,一期已经投资34亿元。据测算,水灾直接导致损失共计14.56亿元,医疗设备损失3.3亿元。副院长高传玉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医院受损情况,一度哽咽。

郑州市的其他医院也都受到重创。叠加疫情影响,当地几乎所有医院都遇到患者锐减。

郑州市医疗系统人士提及,“很多医院楼盖好了,没有患者,天天做活动。”“各地疫情防控非常严格,外地病人很难来郑州,从郑州离开去外地的人还要隔离14天。所以,不是当地处理不了的病人都不会过来。”

郑州大学附属的一家医院医生坦言,“医院好几个科室都没有患者。一些外地患者想来做一个取卵手术,或者做一个移植手术,可能途经某地后健康码成为了黄码、红码,医院就不愿意做。”

个别医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会直接让病人走急诊通道。几乎所有医院都有绿色通道,但医院执行力度不一样。“不是医院怕事,是因为现在问责太重。”一位医疗系统的人唏嘘。

患者减少之后,医生待遇跟不上。甚至连郑大一附院的主任医师都感慨,“奖金低了,也不能出去‘飞刀’。”

除了医院营收这一块的锐减,医保盘子也进一步收缩。国家医保局在2022年4月称,截至当时,我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新冠病毒疫苗,疫苗费用1200多亿元,这笔费用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分担。医保局将动用医保基金滚动结余来支付。

这给医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医保收入锐减。“好比医保盘子本来有一个亿,疫苗检测可能就花掉了2000万,剩下的8000万就是各个医院分。”广西某三甲医院医保处直言,医院医保收入少了10%~15%。

而公立医院的抗疫成本在增加。“除了口罩帽子消毒液等日常消耗之外,还需要额外增加大量人员,无偿外派出大量的医务人员到外地支援。医院还煮了大量中药,光就这一笔费用近1000万,都是医院垫付。”上述人士透露。

郑大一附院同样受到影响,但只是按下了暂停键。它从来都不缺病人,郑州某三甲医院心血管科医生坦言,河南人大多数很认郑大一附院,他们奔着这块牌子来,不用关心哪个专家*。郑大一附院的医生可以坐等患者来,但其他医院不行,必须是自己主动吸引到患者,患者奔着某个专家来了后,才知道,原来这家医院也不错。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郑大一附院能顶得住,小医院日子就极为难过。”在郑大二附的一位医生看来,郑大一附院此次的挖人之举,是来抄底。

03、虹吸,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难题

2009年,国家启动新一轮医改,明确推动分级诊疗改革方向。郑大一附院以市场导向思维打开局面、抓住历史扩张机遇,走出了一条与分级诊疗的政策导向背道而驰的道路,成为了一家拥有一万张床位的超级医院。

在攀上了“亚洲*医院”的*之后,郑大一附院不再强调“做大”,转而讨论“做强”。但这一艘巨无霸仍旧以不可遏制之势,以每年营收增长10亿元的速度上涨。

当时的院长阚全程充分展现了管理者的才能,像管理企业一样地管理医院。他破除公立医院人浮于事、官本位等弊端,改革人才上升渠道,在激励医生、抢占病人上下足了功夫,将市场化的管理风格发挥到了*。

“在奖金激励上,市级医院每个月奖金上万的不多,干多干少一个样。但郑大一附院每个月的奖金是三万起步。”郑州市某三甲医院的一位急诊科主任说。

错失良机的其他医院只能在其后的日子望而兴叹。一家没有竞争对手的巨无霸出现之后,像是一台抽水机,源源不断地将整个地区甚至是整个省份的病人、优秀的医生、医保资金“虹吸”入自己囊中。而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乃至一级二级医院,在病人流失、医生短缺中日渐萎缩。

焦作市某三级医院院长一直面临着招人困境。这位院长表示,郑大一附院是河南省优秀医学毕业生的*,他们这种地市级医院想招一个博士很难,但郑大一附院不费吹灰之力,一招就是一批人。他还表示,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医生,在六七年之后就会跳槽。“郑大一附院的导师一说缺人,这些医生马上就跳槽过去了。”

这些医院的命运,仿佛无根的大树,走过的人一波又一波,却永远没法枝繁叶茂。

在医保资金释放百姓就医需求时候,郑大一附院抓住了市场窗口期,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扩张规模,治疗基础疾病。当老百姓的就医需求释放之后,单一的诊疗模式,就容易虹吸到乡镇卫生院的普通病人。

近几年,郑大一附院试图转型摆脱“乡镇卫生院”这一负面形象,选择差异化发展。但对于公立医院而言,跑马圈地从没有停歇过。当公立医院成为庞然大物之际,组织内部就有内生的膨胀需求,而长期的虹吸效应更刺激了这一欲望。如今,公立医院收入发展受限、业务激励机制不足等,内卷化焦虑之下,扩张冲动暗潮汹涌。

后疫情时代加上“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公立医院的再一次扩张也有了名目。

2021年9月,郑大一附院全面接管河南省省立医院,一院四区的格局正式形成,包括了河医院区、郑东院区、惠济院区、航空港院区。这一次集体跳槽的对象就是郑大一附院郑东院区。单就郑大一附院的金字招牌,就吸引了更多“尚未出头”的中青年骨干,踊跃到新平台上一展抱负。

这也给郑大一附院的差异化发展带来契机。建立学科、强大队伍,离不开医生队伍。此前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科室容不下多虎,但分院的建立却*地解决掉这一麻烦。

在疫情、水灾的影响之下,经不起风波的小医院脆弱性显现,这是郑大一附院“虹吸”专业化医生的*机会。

但这必然加剧当地医疗发展的不平衡。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个主任医师也承认郑大一附院这十年发展不错,从粗放到精细,先走量后控质,“已经蜕变,也成功了”。但围绕而来的再次扩张——再次虹吸,是一个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难题。

在医保控费、DRG改革下,郑大一附院会不会永远是超级霸主?这不得而知,“因为DRG改革,郑大一附院医生发钱也已经少了。”一位知情人说。

在此次事件中,行政命令限制了这些医生的选择。但为了求发展,郑大一附院下一步是否仍旧会选择更多优秀医生加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深蓝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