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工复产一周,没有想象中的报复性加班、报复性消费,所有的波折都正被时间熨平。
“解封了,总算不再折腾了。”2022年6月1日零时刚过,一位资深的医疗投资人在朋友圈中如此感叹。话里有疲惫,但更多的或许是期盼。而等了两个多月的这个上海之夜,大概会被人们记住很久。
整个城市都在庆祝:深夜的延安路高架被来往的车辆堵成一片,汽车马达声轰鸣。
有人感叹,封控期间,无聊了会在阳台上数远处高速上的车,有时候半天没有一辆驶过,如今道路上车流不息,恍如隔世;有人玩笑道,隔离数十天后出门兜风,竟感觉有点晕车;还有人在镇子里点燃了烟花;大家的心情堪比过节。
过去这些日子像一场战斗。“加油吧,追回失去的近80天,一切都是*的安排。”
实际上,疫情中的医疗行业不可能完全停摆。
从封控期间的情况来看,医疗圈人哪怕在逼仄的物理空间中,始终设法维持运转:有的人在工厂打地铺,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同理发,把产品如期交付到客户手中;有的人把工作从线下搬到线上,用高强度的圆桌直播来保持自己的工作状态,也消解大家停工的焦虑。重启后,他们被改变了的工作模式,无疑又面临新的调整。
次日一大早,很多人便奔赴岗位。“时隔75天重返战位,心情大好。”一位张江药企的创始人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有投资人调侃他太努力了,“刚解封就去公司。”他说,必须的,现在感觉能出来上班就是一种幸福,忙碌的体验感总归比未知中的等待好太多。
或许比兴奋更重要的,是在封控归来,适应某些变化,以及获得新知。
也是在这个清晨,李萍来了位于某园区的公司办公室。角落里成堆的白蚁让她想起了几天前的新闻,全城管控之下,白蚁泛滥的季节没有专业人员如期执行消杀,这意味着许多人复工的*步,便是消灭肆意的白蚁。
一切都需要重新调整节奏。这个城市毕竟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和事,也注定被改变。而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创业者们来说,更是如此。
“疫情让我明白,保证现金流稳定是我现在还能跟你侃侃而谈的底气。”优复医疗创始人孙晓怡
“兴奋,欢呼的兴奋。我和我们所有员工从来没有如此盼望工作过。”
在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将有序恢复住宅小区出入、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的通知”后,优复医疗创始人孙晓怡激动地告诉动脉网。
作为一家骨科康复与运动医学连锁品牌,优复医疗的业务主要在线下。自上海实行封控以来,优复医疗与所有线下品牌店一样,业务被暂停。在此情况下,员工的生活保障、客户的康复治疗、企业的运营都面临着不小挑战。
“人才一直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如何保证员工的稳定性和信心十分重要。”孙晓怡坦言,裁员尽管能够快速降低成本,但损失却是未来花好几个月培训新员工也换不回来的。另外,对于3月或4月刚刚做完手术急需康复治疗的客户们来说,他们也在为错过康复的黄金100天而无比焦虑。
为此,优复医疗决定转战线上做直播。“我们前期做试点的时候,直播的场次不多,大家一天大概播一到两场。到了第二个礼拜,整个管理层果断地决定全员直播。这是因为,一是看到患者们需要专业的康复指导,二是企业在这个时候需要给员工们创造工作机会,提振大家的信心,三是企业也要创造更多价值。”
据孙晓怡粗略统计,在近2个月的封控期里,优复医疗共做了近千场直播。
而对于公司的日常运营来说,*的挑战则是每个礼拜要调整财务预算。“作为一家连锁机构,我们所有的运营工作都是要从财务模型上去推的,所以每周要调整数据,毕竟谁都不知道下个礼拜会发生什么。比如原本今年计划是较去年实现100%的营收增长,现在整个的增长计划则要重新拟定。”
对于封控期间*的感悟,孙晓怡认为是企业此前一直有利润,也融了资。“现金流稳定是我现在还能跟你侃侃而谈的底气。”孙晓怡坦言,“如果没有现金流,我有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像现在这样豁然。”
随着上海复工复产,优复医疗也已恢复线下运营。在计划上,如果下半年一切顺利,预计可以把上半年的亏损全部赚回来。另外,在人员的招募上,优复医疗也将持续推进。
不仅如此,孙晓怡透露优复医疗接下来会考虑异地收并购,比如深圳和广州等华南地区。这是因为此次疫情华南地区没有受很大的影响,所以多地运营能分散风险。“我们认为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所以我们有可能会多去看一些其他的地区。”
在管理的认知积累上,此次封控期间孙晓怡也总结了“四断”经验。
一是判断,即对疫情的判断。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企业创始人以及管理人员都必须要对疫情有正确且不能太过于乐观的判断,以此做好应急措施。另外,也要对公司的现金流有一个判断,确认收入是多少,现金流是多少,未来如果疫情持续现金流足够支撑多少人或多少时间,这些要有清晰的认识。
二是果断,创始人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么,如何做,以及不做什么。孙晓怡表示优复医疗选择线上直播时就明确不做促销,从而不影响客户对品牌形象的认知。“我们会果断地砍掉一些试探性的项目。所以做事一定要非常果断,不能拖泥带水,这个也想试试,那个也想试试。”
三是决断,即带着团队去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此次封控期间能进行上千次的直播,起初我自己心里面也拿不准,因为一旦做了这个决定,其他人的配合度,以及能不能达到目标都是存疑的。最后我们咬着牙硬着头皮还是做下来了。”
四是要坚持不断地去做,譬如不断和员工沟通,保证员工在遇到任何事情时不躺平,也要不断和患者沟通,去缓解患者的焦虑,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
“我更加相信基层员工的创造力。”恺佧生物创始人王刚
解封前一天,恺佧生物创始人王刚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照片,是一直留守浦江和临港封闭生产的同事们的合影。照片上,这些最长在闭环里生活了70多天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灰头土脸。
恺佧生物作为mRNA疫苗原料的供应商,疫情期间,生产从未中断。据王刚介绍,最早一批约50名员工从3月中旬开始住公司,保障基本的产品交付节奏。到5月底正式复工,恺佧生物全部200多名员工中,有近一半已经提前返岗。这段公司和员工的双向奔赴,让王刚十分难忘。
作为创业者,封控没有让王刚的生活慢下来。“疫情的影响不小,新的订单少了许多、维持闭环员工日常生活的额外开支却增加不少,但我们没有选择直接压缩人工成本。”员工的使命感与企业的责任感是相互的,在困难期间尤其如此。从一开始,王刚的想法就是尽可能保障员工封控期间的生活品质,“公司未来总增长,会回归正常,如果强行降低人工成本,其实非常打击员工士气,不如与员工一起度过难关,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但当时毕竟有太多的未知,王刚也很焦虑。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时间线,如果上海的封控管理持续到6月底,恺佧生物继续维持常速运转,但如果再到更以后,他将决定削减开支,“其实我觉得每个创始人都会很焦虑。”王刚没有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员工,他只负责做决定,其他的交给大家。“现场是什么情况,只有留守的人知道。需要做什么,他们来选择,我支持就好了。“王刚表示。
闭环里的恺佧生物团队实现了良性自治。封控的70多天里,最多的时候超过100人吃住在一起,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日常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留在现场的大多是普通员工,在需要集体决策的许多关口,他们都十分主动,员工中还自发涌现出了团长,负责物资的需求采集、团购、消杀和分配,还有人变身理发师、厨师。
有意思的是,原本用来充实员工业余生活的健身房起了大作用。灵活协调之下,健身房里的沐浴间24小时运转,让员工们的留守生活少了许多狼狈。最热的那几天,园区里其他企业的留守员工也过来排队洗澡。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管理者选择站在背后,充分放权。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协调方式,让留守者们的闭环生活甚至有些多姿多彩,有每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元素,也有偶尔的娱乐活动。
对于创业者在团队中的角色,王刚一直有自己的思考。创业几年来,他始终相信基层员工的集体智慧,往往能够成就一些意外之喜。在恺佧生物,许多后来被证明正确且关键的新点子,并不是管理层直接推动,而是在员工的建议和尝试中落地,“基层员工的创造力对于公司保持活力十分重要。”
面对复工复产,节奏没有被彻底打乱的团队,让王刚多了些从容。他说,公司挺住了,也没有耽误客户的交付,“实际上,我们从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停工,只是接下来,生产的节奏需要加快了。”
“疫情让我对同事们有了同理心”某肿瘤早筛企业高管李萍
过去2个多月里,在线办公是大多数人仅剩的参与工作的方式。密集、深度体验科技办公后,线下办公独有的魅力,也便开始显现。于是人们调侃,有的人已经开始报复性出差。
李萍在一家肿瘤早筛企业做高管。上海封控期间,她所在企业的早筛民生民生项目和临床研究并没有停下来,但封控带来的人员流动受阻,让她不得不亲力亲为许多事。“从来没有哪一天打过200多个电话,只是为了处理很小的事情。”居家办公的李萍更忙了,并且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参与公司管理所用的方法论。
“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把很多的工作流程搬到了线上。”李萍告诉动脉网,从分公司员工入职沟通、工作梳理到业务流程分解、目标管理等,多个环节都采用了网络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李萍发现许多员工对公司业务和产品理解不够深、不够快,她一度怀疑是对方的能力有所欠缺。
直到居家办公期间,自己不得不线上接入工作流程,她才也感到了力不从心。封控前,身在上海总部的她,日常工作的绝大部分通过面对面会议高效解决。“我们的工作涉及技术、产品、工艺、医学、市场等多个方面,远远不是画个流程图就能解决的,面对面的沟通,相当于把业务和产品相关的所有东西全部摊开,如果内容有交叉,立刻就可以实时交叉,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李萍解释说,“转到线上过后,同一件事情的多个方面可能会被割裂,确实不利于正确理解。”
泰格捷通总经理彭沂非先生也向动脉网反馈了类似的观点。泰格捷通是国内头部的创新医疗器械CRO公司,日常的业务流程中,除了必要的现场工作外,数字化已经可以帮助他们高效、标准化地处理许多内外部流程。“但面对面头脑风暴的潜在创造力,是无可替代的。” 彭沂非先生表示,因为泰格捷通主要服务于医疗器械创新,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流程创新探索,是专业知识、经验和灵感相碰撞的产物,而面对面会议才有的全神贯注,催化了这个过程。
复工复产后,重新理解创业
自6月1日以来,上海的复工复产开始加速。
动脉网获悉,复星医药、上海医药总部、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GE医疗、皓元医药等医药产业链相关公司陆续全面复工复产。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十分完备,生物医药产品种类也十分丰富,其一举一动,往往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一位行业投资人表示,此次复工复产对全国甚至全球医药产业有序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
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相关企业布局情况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但复工复产也需要充足的准备,即对于企业来说,既要保生产与供应,也要遵循实时的抗疫政策。也就是说,随着返岗的员工人数不断增加,医健企业们还要落实好员工食宿、消杀防疫、物资运输等后勤保障。
以GE医疗为例,其复工人员在进厂前需满足自主隔离48小时并进行抗原检测和两次核酸检测,员工满足阴性后方进入厂区工作,并实行驻厂闭环管理和加大日常消杀力度,定期对复工人员进行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
“我们也要做好预警预案,以防止因疫情反复而随时出现的严峻局面。”一家医健企业的市场负责人表示,提前做好风险管控已成为公司内部近期讨论的重要事项。“由于封控期间停工,我们和不少企业的产品交付周期延长,接下来或将面临合同违约的风险。这提醒我们在后续的合作中,要尽量去避开这些问题。”
物流的通畅与否也成为了医健企业们在此次封控期感受颇深的难题,也成为了复工复产后行业关注的话题。针对此,在近期举办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沙龙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经济运行处副处长辛磊夫表示,接下来要加快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互认的通行证,提升跨省运输中转运行的效率,推广无接触的物流方式,提高货运通行的效率。
除此之外,多家企业皆表示对创业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例如比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持续提升企业自身价值。
在优复医疗创始人孙晓怡看来,要*化企业的价值,就要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计算投入跟产出比,从而找到业务的平衡点,以使企业拥有更健康的生命力。
镁信健康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大C端平台是我们今年的一个业务重点,但我们不会走烧钱获客的传统互联网平台模式,而是更关注与各个渠道的合作,关注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借助我们在行业中的资源,通过稀缺且优质的服务将用户吸引并留存在我们的平台。”
当然,从封控逐渐切换到全面复苏,医健企业们仍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中间也还会有一些挑战。但正如任正非在华为的一次内部讲话中所提到的:“经历挫折是对我们(企业)*的锤炼。”
所以,于每一个医健企业而言,每一次遭遇的困难并不是无用的,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经验、认知、勇气,也必将成为它们不断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养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萍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