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郭广昌的野望:8000亿的复星帝国

“在水流湍急的航道中,争渡者有浮有沉。只有扎根大地、坚定不移的礁石,才能长久地在潮流中立于浪尖,成为中流砥柱。”
2022-06-28 17:47 · 微信公众号:邱处机  邱处机1993   
   

1987年的一个夏日傍晚,完成从上海骑行北京壮举的复旦大二学子郭广昌,返程途经青岛。

此时的他正面临一个两难选择:“用口袋仅剩不多的盘缠买晚饭,还是青岛啤酒?”

最终,郭广昌抵制不住中国名牌的诱惑,还是选择了买酒。

随着金黄色的泡沫在肚里流淌,坐在青岛码头的郭广昌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心生感慨:

“多好喝的啤酒啊,要是每天都能来上几瓶,那该多好!”

郭广昌没想到,自己这个朴素的心愿不但很快得以实现,30年后,他旗下的复星集团还成为了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

当然,除了青岛啤酒,复星集团如今围绕“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个业务板块,还控股和参股了100多家上市公司。

据复星集团的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年末,复星集团总资产为8064亿元,年营收达1612亿元,年净利润为100.9亿元,俨然成为了一家横跨珠宝时尚、餐饮、食品、酒业、医疗健康、房地产、文旅、金融、钢铁等领域的多元化产业集团。

以3.8万元起家的郭广昌,更是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的巴菲特”。

而他自己,则更喜欢自诩为一名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企业家。

初心

放弃清华,为解放思想读哲学

1967年2月,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横店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石匠,母亲是菜农,家里还有两个姐姐,郭广昌是同辈*的男丁。

小时候,郭广昌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贫。特别是他14岁那年,郭父在采石场发生意外,右手被炸成残疾,最后只能当门卫谋生,郭家的生活自此更加艰难。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郭广昌初中毕业时,父母希望他能报考中专师范。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不仅免学费,还有补贴,而且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吃“皇粮”的公办老师。

起初,郭广昌体恤父母的不易答应了这个要求,但后来他还是犹豫了。

一方面,从小到大,父母都告诉郭广昌,男人可以不干家务,但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

另一方面,郭广昌读过不少名人传记,他不想一辈子当一名小镇教师,这样的未来不足以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于是同刘强东、李斌当年一样,郭广昌做出了人生中*个自主的重要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

当然,郭广昌理想的实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在他那个有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代价就是郭广昌的两个姐姐。

为了支持弟弟上学,两个姐姐选择了辍学赚钱。在央视《遇见大咖》节目中,郭广昌大姐回忆道:

“那时我跟妹妹5天编50双草鞋,然后用这钱买两斤猪肉炒梅干菜,做一罐梅干菜炒肉,再买六斤米,给我广昌送去,这就是他一个月的伙食。”

这种姐姐为弟弟牺牲的桥段在过去的中国农村家庭十分常见,甚至到今天也依然存在。最近爆火的90后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也曾提到,当年姐姐就是为了他上学而主动辍学。

为了不辜负家里的牺牲和期待,这些农村子弟只能舍命狂奔,追逐日月。

郭广昌也是如此。在三年不懈的努力下,他从东阳中学考到了复旦大学,成为东阳横店*个考入名校的骄子。

不过在选择具体专业时,郭广昌的决定让家人和老师无法理解。

按照郭广昌当时的高考分数,他完全可以去清华读个工科或理科专业,可是他最后却选择了复旦大学的哲学系

后来接受《正和岛》采访时,郭广昌提到:

“当年在考大学时,我觉得国家要有更加伟大的未来,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而改革开放,首先是要解放思想。

如果未来我能为解放思想做出贡献,那我就会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非常认真地将复旦哲学系作为了大学专业的*选择。”

显然,那时的郭广昌颇具文人风骨,心中还有一个哲学家的梦想。

他在央视《遇见大咖》中也提到,那时各种意识形态冲突,他的价值观还停留在“士农工商”的旧观念层面,看不起商业,一心想要当个国家管理者。

现在看来,作为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少年,郭广昌当时有这种理想主义也无可厚非。

修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学习哲学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广泛阅读、多方涉猎。

因此在复旦的那几年,郭广昌只要有时间,便一头扎入书籍的海洋,贪婪地汲取前人的智慧。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断思索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未来。

据郭广昌回忆,当时读到的《礼记•大学》对他影响深远,书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哲学思想,后来也成为了郭广昌的立业之本。

不过要想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光靠读万卷书还不够,必须得再去行万里路。

1987年的暑假,刚读完大二的郭广昌决定骑车到北京看看。这个想法在他心里酝酿已久,他想亲身感受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

其实郭广昌一开始并没有路费,他平时在学校做的小生意只能勉强养活自己,最后还是同学的厂长母亲知晓他的计划后,支持了200元。

就这样,郭广昌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一册中国地图,一个人踏上了北京之旅。

不知道中途换了多少次车胎和脚蹬,也不知道被警察拦下多少次,凭着一股好奇和毅力,郭广昌骑了10多天,终于来到了北京天安门。

在北京一番游览后,郭广昌满心欢喜,但准备返程时,他发现自己实在骑不动了。为了安全起见,郭广昌把自行车卖掉,重新规划了*成本的返回路线。

最后他决定先做火车到青岛,再从青岛搭船回到上海十六铺。

后来郭广昌回忆,当时青岛很多景点都没吸引到他,反而是青岛啤酒勾起了他肚子里的蛔虫。

“在复旦时,一瓶光明牌啤酒还得和几个同学分着喝,何况是碰到了中国名牌青岛啤酒?这回怎么都得奢侈一把!”

对青岛啤酒慕名已久的郭广昌,最终用口袋里仅有的一顿晚饭钱买了啤酒。

那晚,在青岛码头,郭广昌一边仰望星空,一边对酒当歌,怎一个快活了得?

随着金黄色的泡沫在肚里流淌,他心想:“青岛啤酒这么好喝,以后要是天天都能喝上,那该多美啊!”

郭广昌没想到的是,这个朴素的心愿不但很快得以实现,若干年后,自己的公司还成为了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当然,此是后话。

北京之行让郭广昌成为了复旦的一名“公众人物”,不少同学对他的事迹表示钦佩。

所以在1988年海南建省的那个暑假,许多复旦学子希望郭广昌能带队骑车,去考察那片刚刚开发的热土。

郭广昌也很感兴趣,便欣然答应。

最后在学校的支持下,郭广昌带领12名同学,拿着*自行车赞助的3000块钱和复旦团委的介绍信,再次踏上了旅程。

沿着东南五个经济特区,13名穷学生一路风餐露宿,历经3000多公里的骑行后,终于到达了海口。

“那时整个海口市只有一个红绿灯,却吸引了无数国人争相涌来。”郭广昌在央视《遇见大咖》中感慨万分。

在海口的一个礼拜,他真切感受到了新闻中“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即使有人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也会在街上卖混沌、摆地摊为生,不愿轻易离去。

郭广昌*次感觉到了商业对社会变革的作用。哪怕海口基础设施再差,但大家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机遇,都愿意为自己的美好生活努力拼搏。

在等待跨海轮渡返程时,郭广昌回头凝视海南许久,默默许下一个愿望:“总有一天,我会再来寻找一片属于我的土地!”

30年后,这个心愿变成了现实。

郭广昌投资百亿打造的三亚亚特兰蒂斯超豪华酒店,在海南拔地而起。51岁的郭广昌在开业典礼时回忆起当年经历,不免感慨万分,甚至数度哽咽。

齐家

靠市场调研,赚到*个100

1989年,由于出众的管理和组织能力,22岁的郭广昌在大学毕业后,被留在复旦团委做了老师。

从一个农村娃变成大都市的高校老师,郭广昌已经是世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他一开始也格外珍惜这份工作,工资虽然不高,但胜在清闲。在本职工作之外,郭广昌还有很多时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不过时间久了,看着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依然身处学校象牙塔的郭广昌,内心也不时涌现一股下海创业的冲动。

和他有同样境遇和感受的,还有团委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梁信军。

梁信军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遗传工程系,后来也来到了复旦团委工作。在和郭广昌一起带学生去浙江某企业实践考察时,两人被社会上的创业氛围深深触动,便开始商量“下海”的事宜。

但在那个时间点,国内对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质疑正暗潮涌动,郭广昌一时还是无法下定决心。

后来看到身边不少人出国留学,郭广昌也曾一度动心。他不仅考过出国必需的科目,还从亲友那里凑到了数万元的出国费用。

只是随之而来的一场巨变,还是让郭广昌走上了创业之路。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大力肯定市场经济后,以陈东升为代表的“九二派”掀起了知识分子“下海”创业的热潮。

早有创业意图的郭广昌也不甘落后。他立马拉上梁信军一起从复旦团委辞职,然后用凑到的3.8万元,开了一家以两人名字命名的“广信科技”市场调查公司。

后来据梁信军透露,两人当时创业是先斩后奏,一开始并有告诉父母,大有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势。

广信科技虽然挂着“科技”二字,但其实就是个三无企业:一无人才、二无市场、三无资金。

为了找到项目,郭广昌两人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几十公里。由于缺乏名气和实力,广信科技起初并没有接到什么大单。

恰好那时台湾元祖食品入驻上海,想找一个本地公司做市场调研。为了抓住这次机会,郭广昌两人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

他们发现其他竞标公司没有提交经营者自身的经验证明,便把自己学校和学习的经验整理出来。

他们考虑到台湾人竖排、繁体字、从右往左的阅读习惯,便连夜把证明资料翻译成繁体字,并重新排版。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广信的精心设计最终通过了元祖食品的资质审查。随后,相比于其他对手的夸夸其谈,广信又凭借详细的市场调研策略和方法拿下了招标。

为了做好这份报告,郭广昌和梁信军白天在上海街头到处散发调查问卷,晚上则回去加班做分析报表。

期间,他们还经常因为酷似发小广告的“无业游民”,被街道治安巡逻扣下问话。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调查上万个样本后,广信做出的市场调研报告得到元祖食品的高度认可。他们没想到广信的调研已经上升到“价值程度的对比”:

“月饼的食用价值正逐渐被送礼价值取代,可以将月饼的包装设计得更华丽,让送礼更体面。”

这给了元祖很大的惊喜。所以最后交付时,在28万元的合同款基础上,他们又豪爽地增加加了2万元的酬金。

凭着这个案子的口碑,广信又陆续签下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公司的调研合同。

创业仅10个月,郭广昌和梁信军便赚到了人生*个100万。

“机遇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你能够果断地做出决定。”梁信军后来谈及*次创业经历时说到。

而郭广昌则把*个100万,描述为“完全靠知识赚来的*桶金”。

立业

31岁,收获*家上市公司

乱花渐欲迷人眼。看着自己为之策划的公司一个个赚了大钱,一直充当副驾驶的郭广昌心有不甘,他也想体验一下自己开车的感觉。

于是他不顾梁信军的反对,也做了一款叫“咕咚糖”的保健食品。

不过做咨询和做实业是两码事,没“咕咚”几下,郭广昌就把做咨询赚的钱赔了一大半。

眼看梁信军就要和郭广昌急眼,不料后者又找到一个项目安抚对方:“放心,赔掉的钱很快就能赚回来。”

郭广昌说的项目其实就是卖房子,卖的还是上海郊区一处专为“留学家庭”设计的滞销楼盘。

这个小区虽然建设不错,但交通不便,加上宣布不力,卖了几年都没卖出去几套。

不过这可难不倒精明的郭广昌。

为了实现精准营销,他找到上海外事局的同学,悄悄复制了一份沪上留学人员的家庭信息,然后将楼盘信息精准投送到各家的信箱。

很快,拿着楼盘广告的客户纷至沓来。看着他们考察后满意地签下合同,郭广昌和梁信军笑得合不拢嘴。

凭借这招“空手套白狼”,不久两人又赚到了人生的*个1000万。

其实走到这一步,那时的郭广昌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但他真正的立业根基还是来源于一次饭局。

1993年年底,在梁信军组织的一次饭局上,几位学术大咖就生物制药工程的话题高谈阔论,一旁陪坐的郭广昌虽然不甚理解,但他感觉这是个巨大的商机。

次年,在梁信军的牵线下,郭广昌拉来复旦遗传工程系的汪群斌范伟,再加上计算机科学系的谈剑,准备在生物医药方向上大干一番。

为此,他们还把公司的名字由“广信”改为“复星”,有复旦明日之星的寓意,后来大家还把这五人比作“复星五剑客”。

在复星五剑客中,谈剑是*一位女士。她出生科研世家,爷爷谈家桢是复旦大学副校长,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

在1989年考入复旦计算机系后,谈剑在思想品德课上遇到风趣幽默的团委老师郭广昌,对他心生好感,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为了男女朋友。

不过他们的爱情并不被谈剑的家人看好,最后还是谈剑毕业后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才嫁给了郭广昌。

可惜的是,后来谈剑因为工作过于劳累,严重透支身体,导致无法生育。作为家中*男丁的郭广昌备受家族压力,最后两人还是选择了和平离婚,当然此是后话。

团队组建完毕,郭广昌则开始考虑*个产品的方向。

经过市场调研和反复论证,复星把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的研制作为自己的*个生物医学项目。在郭广昌看来,无论临床还是研究,这都是必需品。

背靠复旦生命科学院的支持,复星开始投资兴建生产基地。一年后,这款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便横空出世,并顺利通过有关部门的检测。

据郭广昌回忆,当时他和汪群斌为了打开产品销路,通宵坐着绿皮火车的硬座,满中国去做推销。最后,复星凭借这款诊断试剂足足赚了一个多亿。

期间,“复星实业”还更名为“复星医药”,摇身一变,成为了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家民营高科技公司。

到了1998年,凭着复旦大学的团队背景,复星更进了一步。

作为上海市大学生高科技创业的典范,复星拿到了那年民营企业*的IPO资格,最后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并募集到3.5亿元的资金。

31岁的郭广昌,收获了人生中*家上市公司。

而他未来的好兄弟马云,此时还在北京外经贸部,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摇旗呐喊、奔走相告,次年才成立了阿里巴巴。

助天下

产业投资大跃进,上海首富养成记

《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郭广昌影响深远,不过后来他把这句话改成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

复星医药的上市对郭广昌来说,应该算是完成了立业。那么接下来他的征程,就瞄准了“助天下”。

而助天下的方式,郭广昌则选择了一条较为快捷的道路——产业投资与并购

对于郭广昌的野心,梁信军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评价道:

“广昌是个很有魄力的*,他善思辨,新奇的想法从来不断。到了一定高度,他一定又会提出下一个更高的目标。”

所以在复星医药上市后,郭广昌不仅单独成立复地集团,进军房地产开发业务。还抓住时代红利,参与了大批国企的混合制改革:

2001-2002年,复星累计投资3.5亿收购“老八股”豫园商城20.1%的股权,后者是一家涉足黄金珠宝、餐饮、工艺品、百货、食品、旅游等产业为一身的综合商业实体;

2002-2003年,复星累计投资宁波建龙钢铁达12亿元;

2002年,复星联合豫园商城成立了德邦证券,投资达5亿元;

2003年,复星联合中国医药集团成立国药控股医药流通公司,投资达5亿元;

2004年,复星联合豫园股份共同出资4亿元,与山东招金集团合作,创建了招金矿业;

.............................

到了2004年,复星集团已经控股四家上市公司,并间接参股多家公司,总资产达331亿,一个以房地产、医药、钢铁、零售为核心的投资控股集团初具雏形。

在那几年,飞速扩张的民营集团其实不止复星一家。

凭借并购、上市融资、发债、股权质押等资本运作方式,国内还涌现出德隆系、科龙系、托普系、斯威特系、鸿仪系、朝华系等一代枭雄,有的甚至比复星声势更旺。

不过资本市场风云际会,变幻莫测。2004年,出于压制过去几年投资热潮的考虑,国家忽然收紧宏观调控,德隆系因资金链断裂而轰然倒塌。

一时间,众多资本大佬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作为比肩德隆的复星,更是被大家质疑为“德隆第二”。

但相比德隆,虽然复星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但它对于投资风险的控制,也是相当谨慎。

那时在复星董事会有一个七人决策组,每人都有一票否决权。他们做项目投资决策一般从四个角度出发:

*、这个项目有没有发展前景,有没有竞争力;

第二、财务角度是否比较好,有效益;

第三、从法律角度来看,有没有法律和政策风险;

第四、从团队角度来看,做这个项目的团队是不是有竞争力。

据复星联合创始人汪群斌透露,上述四个条件只要有一个达不到,他们就不投;董事会内部有任何一个人不同意,他们就不做。

有媒体还曾如此描述复星投资决策的形成:在项目投资前,他们甚至会为此到证监会、发改委去问一遍:“有这么一个东西,假设要上市,能不能获批,有什么障碍?”

在确定投资之后,复星还会对纳入版图的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赋能,从而使他们的经营效益得到可观的改善。比如:

2003年,复星参与国药集团子公司的混改后,为其引入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和激励机制,并在2009年将其成功送上了港交所,成为自2000年以来全球医药行业*规模的IPO。

2004年,复星收购已经连续亏损8年的海南矿业。在对其进行压缩成本、采购集权、员工安置、地方利益协调等大刀阔斧的改革后,海南矿业当年实现了盈利,此后表现持续良好。

尽管对自己的产业投资和运营信心十足,但为了应对外界和股东的质疑,复星在那时做了三件事:

*、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给复星做了一份竞争力报告;

第二、请国际会计事务所安永做了一份全面系统的审计,公开资金链和资产状况;

第三、把公司情况和银行、政府、社会各界利益相关者做了充分透明的沟通。

安永的审计报告显示,截止2004年6月30日,复星集团总资产达到33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88%,当年现金流虽然紧张,但钢铁、房地产、医药三大主业的盈利增长还是帮助复星度过了难关。

复星的坦诚不但消灭了谣言,还赢得大众的一波好感。

同年,郭广昌还借此机会被评为“2004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与他一同站在颁奖舞台上的,还有好兄弟马云。

鉴于德隆事件的影响,随后几年,复星一边缩紧战线,专注已投项目的产业运营;一边紧锣密鼓寻求整体上市,以解决集团各个板块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2007年7月16日,复星国际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128亿港元,是港交所当年第三大IPO。

在复星持股58%的郭广昌,也以360亿元的身价跃居2007年胡润大陆富豪榜的第10位,成为新的上海首富。

这一年,他刚满40岁。

国际化

整合全球资源,中国的巴菲特

“如果你想在全球发展,一定要了解中国,因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你想在中国发展,一定要了解全球,因为中国此时已非常国际化。

这是我对未来商业的一个最基本看法,而拥有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将是未来我们最强大的竞争力之一。”

后来郭广昌接受《正和岛》采访时说道。

所以自复星国际在港交所上市后,郭广昌便把目光放到了全球。

不过复星的国际化进程一开始并不顺利。一方面,国外企业对中国的投资者还是抱有很大怀疑和成见。另一方面,海外投资风险重重,复星本身也比较谨慎。

因此前两年,复星只是在海外二级市场上,试水一些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中国优秀企业。

转机发生在2010年。

那年,郭广昌经大牌说客博格斯引荐,在美国华盛顿参加一场大佬的宴会。

期间,他认识了当时全球*私募股权基金凯雷资本的创始人达尼埃罗,后来双方合作成立了一支2亿美元的基金。

几乎就在同时,复星又聘请美国前财政部长斯诺担任公司顾问和公关代表。在斯诺的牵线下,郭广昌又结识了美国保险巨头AIG、保德信等公司的CEO。不久,他们之间也陆续成立了5亿美金以上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郭广昌一直以来都在借鉴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念,同时他也在模仿巴菲特“产业+投资+保险”的成功模式。

尤其巴菲特的保险业务让郭广昌艳羡不已,这可是源源不断低成本的现金流啊。

所以除了和国际资本联合成立私募基金以外,自2007年以来,复星在国内也一直在寻求新的资金渠道。

第三方资产管理是郭广昌重点关注的渠道。多年以来,复星旗下已经陆续拥有复星创富、复星锐正、复星恒利等私募基金管理平台。

当然,保险业务也没有落下。截止目前,复星旗下已有复星保德信、鼎睿再保险、复星葡萄牙保险、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等保险公司。

弹药粮草既然已经备齐,复星的利剑就开始直指全球。

法国旅游度假村连锁集团“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是复星*个投资的外国公司。

2010年,复星认购其7.1%的股份。在此之前,地中海俱乐部已经连续亏损了5年。

在复星的帮助下,地中海俱乐部开始入驻中国,同年就在中国黑龙江亚布力开出*家滑雪度假村。此后几年,随着扩张的继续,中国成为了地中海俱乐部在法国以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与此同时,随着对旅游产业的深入理解,复星在2013年向地中海俱乐部提出私有化控股,并在2015年顺利完成。

通过复星的管理输出与资源赋能,地中海俱乐部在私有化后成功扭亏为盈,随后几年的利润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26%。后来,地中海俱乐部更是成为了复星旅游文化集团的核心资产。

对于复星这种投资模式,郭广昌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

“我的投资基本思路是先试探性投资,研究一个产业,学习经验,培养人才,然后加大投入,接着能够深度运营并制定长期战略。在这个成功的基础上,再加大整合,利用复星的资本能力运作整个项目。”

在这种思路下,除了地中海俱乐部,复星在那几年又陆续投资了加拿大太阳马戏团、野奢精品度假酒店Casa Cook、英国旅游集团 Thomas Cook、德国HNA私人银行、新世代潮流度假酒店Cook’s Club、亚特兰蒂斯酒店等36家公司。

截止2015年,复星对外投资额超150亿美元,参股和控股的海外公司市值近8000亿元。

一时之间,郭广昌在资本市场上风头无两,许多海外媒体还把他誉为“中国的巴菲特”

野望

为全球10亿家庭用户服务

作为一家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投资控股集团,复星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别人的质疑和做空,2004年德隆倒塌时的情形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市面上曾经也经常传出郭广昌被带走调查的谣言,而这种谣言在2015年12月10日却成为了事实。

那天,郭广昌在上海机场被司法机关带走协助调查,三天后才重新出现在复星集团的年度工作会议。

有人说他可能涉嫌行贿,也可能涉嫌证券操作违规,还有往海外转移资产的说法,但复星集团官方最终没有给出具体解释。

我们只知道从那以后,郭广昌一改往日高调的“海外投资论”。一面终止了两项海外金融收购计划,一面表示未来两年专注消化已收购的资产。

与此同时,那几年和复星一样高举海外投资大旗的万达,也开始偃旗息鼓,并不断抛售海外资产,将投资重心重新转移到了国内。

在央视《遇见大咖》里,郭广昌提到:“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你是停不下来的,不进则退。

所以经过两年的休整,资本大鳄郭广昌又伸出了他的上帝之手。

2017年12月,复星集团支付66亿港元买下青岛啤酒18%的股份,接盘日本朝日集团成为了青岛啤酒第二大股东。

入股青啤不久,郭广昌就发表了《我和青岛啤酒的故事》,文章深切怀念他当年*次喝上青岛啤酒的故事,内容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不过从现在来看,复星对青岛啤酒的投资应该是一笔财务投资。

自2019年起,复星就陆续减持青岛啤酒的股份,截止目前已全部清仓,累计套现达120亿港元。

但郭广昌不是对酒的投资不感兴趣,而是更加钟情和看好白酒。

早年在海外投资举办庆功宴时,他就经常拉着老外品尝茅台。有人劝他要入乡随俗用红酒,可他就是不听:“我不认为喝酒文化会影响我们的交易,我的地盘我做主!”

所以青岛啤酒套现的钱大多被他用来投资了白酒。

2020年10月9日,复星通过旗下豫园股份耗资25.52亿元,正式成为甘肃白酒品牌“金徽酒”的实控人。没过多久,豫园股份又以45.3亿元的价格,拿下“川酒六朵金花”之一舍得酒业70%的股权。

至此,复星旗下豫园股份对白酒赛道的布局已经浮出水面。

除了酒类,复星这几年还围绕“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业务板块做了不少投资和运营。这源于复星对自身定位的改变:

“由一家投资控股集团,变成一个为全球10亿家庭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家庭消费产业集团。”

截止2021年年末,复星集团总资产为8064亿元,年营收达1612亿元,年净利润为100.9亿元,旗下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多达100多家,俨然成为了一家横跨珠宝时尚、餐饮、食品、酒业、医疗健康、房地产、文旅、金融、钢铁、科技智造等领域的多元化产业集团。

用人之道

能者上,弱者下

作为一个如此复杂的机体,复星的发展离不开各层级人才的强力支撑。

复星有两类资产,一类是有形资产,一类是人,但人是复星最重要的资产”。郭广昌曾在多个场合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对于人才的重视。

早在创业之初,郭广昌就深刻意识到个人英雄主义的局限性与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后来除梁信军以外,又拉来了几个同学和朋友一起创业。

1994年复星转型做医药研发的PCR乙肝诊断试剂,就是在汪群斌的带领下成功研制;而1998年进军房地产开发,也是范伟独挑大梁。

据梁信军透露,在复星五剑客中,郭广昌比较有魄力,善于制定战略;汪群斌、范伟和谈剑则兢兢业业,执行能力强,更适合做产业;而他本人在人脉资源和融资渠道上有较大优势。

正是这样互补的组合,带领复星一路高歌猛进,书写了一段创业佳话。

不过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个曾经被无比看好的组合,最终还是走向了解体。

我们5个人都在高速公路上走,但如果有一个人车子出了毛病,明显慢下来,你总不能始终在快车道上占着。”梁信军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言外之意,在郭广昌狼性的带领下,几个合伙人慢慢适应不了他的节奏,开始陆续“退休”。

2013年5月,44岁的范伟辞任复星国际联席总裁,理由是官方的“考虑到身体健康因素”。

4年后,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也选择辞去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务,退隐到新加坡生活,理由还是官方的“身体原因”。

至于谈剑,早前说过由于和郭广昌离婚,她早已淡出复星的管理层,目前负责集团边缘的软件体育产业。

因此目前复星五剑客里,只剩下汪群斌还坚守在郭广昌身边。

对于创始团队的相继离开,郭广昌也很难过,他也曾反思过自己的不足和苛刻:“是我没考虑到有同伴需要喘口气、需要休息了。”

但商场不相信眼泪,也不会同情弱者。郭广昌一直坚信,如果你觉得可以坐享其成时,可能是你在退步,因为修补房顶*的时候是晴天。

因此为了应对复星发展的需求,2016年,郭广昌在复星推出了“全球合伙人”制度,敞开怀抱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和复星共同成长。

截止目前,复星拥有110多位全球合伙人,其中有15位来自美国、英国与葡萄牙等海外国家。

郭广昌在一次内部会议中表示:“全球合伙人不仅仅是在某个熟悉领域和赛道攻城拔寨的将才,而应该是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和全球领导力的帅才。”

另外,在全球合伙人下面,复星还设有305位各产业板块任命的合伙人、220位职能条线的合伙人,以及在科创、名匠等不同维度的38位创新合伙人。

正是这些合伙人的选拔和加盟,才使得复星这个庞大的产业集团能够行稳致远。

郭广昌酷爱足球,他曾笑称:“我虽然不会踢球,但这不妨碍我做一个好的足球产业运营者,关键是要找到好的球员、好的教练,再配以好的选拔制度。”

那郭广昌是如何管理他的复星团队呢?

首先是设立全员竞合的活力机制。

郭广昌认为,全员竞合是实现组织长期保持活力重要的方式。而复星最早推行这种机制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

那时,复星在全球布局超过50个投资团队,每个团队的赛道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灰度”,郭广昌也鼓励每个投资团队进行“赛马”。

时至今日,复星的投资团队经历多次的优化、合并和重组,涌现出了以复星创富、复星锐正为代表的十余支精品投资团队。

从2019年下半年起,郭广昌开始在复星集团上下设立“271竞合“机制,即通过科学的考评,筛选出20%的绩优员工加大奖励,70%的普通员工加快培养,最后10%的员工加速淘汰。

这套制度的落实由汪群斌亲自推进,他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

“这就像我们投资的狼队,一开始在英冠,但是我们对球员不断竞合排名,鼓励优秀球员,优化能力一般的球员,才让我们打进了英超。”

到了2021年,这套竞合机制也被用到了全球合伙人身上。郭广昌在一次合伙人会议中表示:

“复星的合伙人不是终身制的,也不是论资排辈,我们希望更多年富力强、符合我们标准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我希望每位全球合伙人都能有自己带领队伍发展的方法,用*的机制,让更多的复星同学加入我们合伙人的队伍中,实现大兵团作战。”

其次是遵循价值导向的激励原则。

在复星,激励机制始终遵循一个原则:价值导向。即鼓励员工为复星创造价值,而复星也会为创造价值的员工提供充分的激励。

复星员工薪酬中的固定部分在市场上不是最高的,但若加上完善的价值分享激励以及长期激励,则相当可观。

具体来看,针对短期的销售奖金、战役激励,中期的投资Carry激励、产业运营超额利润分配,长期的孵化企业员工持股、跟投,复星有一整套多元化的价值分享机制。

以内部孵化企业为例。复星鼓励孵化企业的核心管理团队出资持股,提倡以企业家精神与创业者状态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来。同时,复星还通过授予期权的方式,激励为企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员工。

郭广昌在内部讲话中多次表示:“希望复星成为创业者的舞台,所有具有企业家精神并创造价值的复星同学,都能在这里实现人生目标和财务自由。”

写在最后

从3.8万到8000亿,从市场咨询到医药、房产、金融、出海、消费、科创,郭广昌好像每次都能踩中时代的风口,进而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复星帝国。

这和郭广昌的善于学习不无关系。

他向巴菲特学习价值投资理念,向通用电气学习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向李嘉诚学习全球化管理,向凯雷学习资产管理,还向保德信学习企业风险控制。

但郭广昌又不是完全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根据战略需要和企业基因,他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比如,和巴菲特纯财务型投资不同的是,复星主要聚焦以投资和产业运营为主的双轮驱动模式,郭广昌希望以内生式的增长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路走来,复星的成长其实并不容易,但多年的锤炼早已让郭广昌练就一身铜皮铁骨:

做企业能走出来的,没有一个皮是不厚的。皮嫩的,怎么披荆斩棘?做企业就是这么过来的,一路打出来的。”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复星集团的各个业务板块也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不过得益于全球多元化的布局,这个生态系统正以惊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度过难关。

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郭广昌内心依然笃定。这种信心正如他在复星集团2022新年献词中所言:

在水流湍急的航道中,争渡者有浮有沉。只有扎根大地、坚定不移的礁石,才能长久地在潮流中立于浪尖,成为中流砥柱。”


主要参考资料:

1、《郭广昌*亲述:我与复星走到今天的6个“为什么”》,郭广昌,正和岛

2、《昌运复星: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邓鹏,机械工业出版社

3、《道生万物:郭广昌与复星》,郭宏文,中译出版社

4、《上海首富AB面:3.8万起家如今身价617亿》,AI财经社

5、《复星郭广昌:这30年,我们完成了全球布局》,观点网

6、《郭广昌的“带队之道”》,乐天,华商韬略

7、《郭广昌2022致股东信:坚韧致远,厚积薄发》,郭广昌,广昌看世界

8、《遇见大咖之郭广昌》,央视财经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邱处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