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共同举办的“后疫情时代的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暨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论坛”在北京线上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的二百三十多位教授、专家学者、研究员、青年学者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了会议,并且进行了四十多次精彩的主旨发言、专题报告以及专题发言,为我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的研究献计献策。
6月5日上午9点会议开幕式、主旨发言及专题报告由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主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何鸣鸿研究员首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在生态环境领域,中国在过去五十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何鸣鸿研究员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李闽榕教授提出:我们要倡议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世界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就共建人类美好地球家园,提供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李闽榕教授
随后,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通进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曹孟勤教授分别致辞。主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卢风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等先后做了专题报告。众学者围绕着“环境哲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做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受到了参会学者的热烈反响,学术气氛热烈,好评如潮。
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杨通进教授
下午2点会议继续进行,哈尔滨工业大学迟学芳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教授、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刘志民等共同作了专题报告。众学者围绕着“环境伦理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知行合一”、“绿色理念植入《民法典》”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会议闭幕式,广西大学杨通进教授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一个新的分类尝试》为主题进行了发言总结;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讲述了《环境哲学视域中人类后疫情时代之探析》的专题总结,指出了新冠疫情加剧了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世界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被审视,以实践达成、理论反思与整体联系为切入点,在环境哲学的寻求中发现人与自然界之关系范畴的价值稳定性、观念确定性与理论自洽性,为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提供哲学思辨与精神层面的意识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
最后会议通过了题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问 环境哲学伦理学的中国之路》十点倡议。
加强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观念基础地位。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学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红色主线,加强合作,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研究者应更全面更立体地思考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价值。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研究者应从自然思想、环境理论及生态价值观念上坚持不懈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大家还认为,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环境哲学伦理学应积极构思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为配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哲学伦理学研究应在观念上加强环境统筹治理与生态理论规划的学术致思,从环境治理层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立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应从环境哲学伦理学层面挖掘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哲学基础。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在创新中促动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哲学伦理学的关联,把握哲学伦理学之于环境绿化、美化和优化的影响及效应。(北京林业大学 周冬盈 樊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