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对于苹果 AR,罗老师这波点评会不会「草率」了

苹果不一定能成下一个时代的霸主,但最有可能是 AR 革命的发起者。
2022-07-14 12:37 · 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郑玥   
   

刚回科技圈,罗老师又忍不住「嘴痒」了,这次「中招」的友商是苹果。

7 月 10 日,罗永浩在直播时聊到下一个创业方向 AR,顺便点评了一下这个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苹果公司。他认为 AR 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称将带领自己的新公司直接参与平台级革命,同时不看好这个革命者会是苹果,「因为平台革命的时候,新世界的霸主永远不是之前旧世界的霸主」。

有意思的是,就在第二天,「苹果专属爆料师」郭明錤给出了关于苹果 AR/MR 头显的最新预测,称苹果预计 2025 或者 2026 年将发售第二代头显,届时出货量将达到 1000 万台。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个预测不冲突。罗永浩和库克都认为 AR 替代的是智能手机,那么 1000 万台只是渗透了智能手机不到 1% 的市场(注:根据 IDC,2021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 13.8 亿部),就算苹果 3 年后真的做到,也不意味着罗老师「惨遭」打脸。

更何况,苹果 AR/MR 头显难产是行业公认的事实。推出时间从最早预测的 2019 年一拖再拖,今年就连此前一点消息没有的谷歌,都展示了一个 AR 眼镜的概念机视频,苹果却再次跳票。而多次准确预测苹果产品的郭明錤,也在头显上屡遭打脸。

AR 能否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还是未知数,而如果这场革命真的在未来几年发生,鹿死谁手不好说,但最有可能的革命发起者,今天来看依然是苹果。

01

3 年预计卖 1000 万台,

苹果掀起 AR 热?

时至今日,苹果官方从未透露任何关于 AR/MR 头显生产研发的进展,分析师(以天风国际郭明錤为代表)和外媒爆料是主要的信息来源。

其中拥有多个苹果产业链信源的郭明錤,预测可信度相对较高,比如今年多家外媒猜测苹果可能会在 WWDC 上公布 AR 眼镜时,他就曾预测苹果大概率不会在今年的 WWDC 上公布(事实也是如此)。

而在过去一个月里,郭明錤连续发文,做出多条对于苹果 AR 眼镜的最新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第 1 代苹果头显将于 2023 年 1 月发布,并于 2023 年第三季度开售。

• 第 2 代苹果头显预计 2025 年上半年上市,可能按售价高低分为两个机型,供应商会在 2024 年下半年开始出货。

• 受益于第 2 代高低两款的定价策略,苹果AR头显出货量可能在 2025 年或 2026 年达到 1000 万台。

郭明錤预测|图片来源:推特截图

基于可见的成本,大多数预测都认为苹果头显的价格不会便宜。有报道称,苹果*代头显的价格可能在 1000 到 3000 美元之间。市面上,Quest 起售价为 399 美元,HTC 的 Vive 起售价为 799 美元,微软的 HoloLens 2 起售价高达 3500 美元,横向对比来看,苹果的这个价格区间不低。

上述预测中,「2025 年达到 1000 万台出货量」是最值得关注的指标。对于消费级硬件来说,1000 万是一个重要的门槛。VR 行业正是在 Meta 推动下,将硬件出货量做到了千万量级(注:根据 IDC,2021 年全球 VR 头显出货量 1120 万,Meta 约占 80%),才带来了去年至今元宇宙的热潮。

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苹果 AR 头显能在 2023 年顺利上市。事实上苹果此前已经多次跳票,甚至有悲观的从业者认为:2025 年别说 1000 万台,能见到 1 台都算不错。

02

苹果 AR 眼镜为什么难产?

库克*次谈及 AR 是在 2017 年的一次财报电话会上。但苹果启动相关项目远在此之前,根据彭博社,苹果 AR/MR 头显早在 2015 年就正式立项,代号为 T288,包括两款产品:

一是代号为 N301 的 VR 头显,外形类似 Oculus Quest,兼具部分 AR 功能,为随后发布的 N421 做铺垫,预估售价在 300-900 美金;二是代号为 N421 的 AR 眼镜,外形酷似墨镜,技术难度更高,功能更强大,坊间称其为「Apple Glasses」(苹果眼镜)。

N301 的操作系统代号为「rOS」的「realityOS」,同时将搭载苹果*进的芯片技术,芯片整体性能或将超过 Mac M1 芯片,并自带应应用商店。

2006 年

苹果开始申请相关专利,一个插手机的头戴式显示器。

2013 年

苹果收购以色列3D体感技术公司PrimeSense,为AR/VR应用提供三维传感、动作捕捉以及高精度测量技术。

2015 年

苹果宣布收购AR公司Metaio与Faceshift,进一步提升AR景象创建能力与面部表情捕捉技术。

2015 年

苹果AR/AR头显设备正式立项,代号为T288的AR/VR项目,包含两VR头显和AR眼镜。

2016 年

收购了面部表情分析工具开发公司Emotient,可优化人脸识别系统,分析用户表情及反应,还可为用户创建虚拟化身。

2016 年

苹果再次收购了一家AR公司Flyby Media,增强3D空间感知能力。

2017 年

苹果发布移动端 AR 开发工具集合 ARkit,后每年更新。

2017 年

苹果收购了

SensoMotoric Instruments,该公司正在开发智能眼镜的眼动追踪技术。

2018 年

苹果完成了对美国全息系统和材料初创公司Akonia Holographics的收购,为AR头显提供超高清全彩色显示以及轻量化显示屏设计。

2018 年底

彭博社报道,跨多个部门从事AR项目的苹果员工人数估计约为1200人。

2019 年

苹果AR/VR头显项目被传中止。

2020 年

苹果在AR/VR内容领域收购了VR体育内容公司NextVR与VR动画公司Space。

2021 年 2 月

有开发人员在苹果App Store的上传日志和开源代码中找到了对“realityOS”的引用。2021年12月8日,苹果为AR设备申请了“realityOS”商标。

2022 年 6 月

WWDC22,既没有 MR 头显也没有 XR 操作系统 RealiyOS。

从项目启动到今天已经过去整整 7 年,这两款产品始终没有走出苹果的实验室。从 2019 年开始,每年都有传言苹果的头显或者眼镜即将面世,但从 1 月的春季发布会,等到 6 月的 WWDC,再到 9 月的秋季发布会,每一次外界对苹果 MR/AR 现身的预测都会落空。

今年 WWDC 开始前,苹果头显操作系统「Reality OS」申请商标信息被曝光,燃起了大家在大会上看到头显的希望。但大会当天既没有头显,也没有 RealiyOS,希望再次落空。

ARKit 6 |图片来源:苹果官网

苹果AR眼镜为什么如此「难产」,部分人难以理解。六年前微软就做出了一体式的 AR 头显 HoloLens,创业公司 Magic Leap 也在 2019 年发售了小型化的 AR 眼镜,还有国内外的一些创业团队,也曾在过去几年陆续拿出 AR 眼镜。拥有十倍甚至百倍产业链资源的苹果,似乎没有理由至今做不出来。

从公开信息来看,直接的原因是技术和供应链问题。正如郭明錤分析所说,苹果 AR 的下一个目标发布日期,可能反映了业内所有玩家都在寻求克服的技术障碍。

郭明錤称,苹果 AR 设备中的许多软件功能(例如高级人体检测)现已面世,但计算量非常大,要求的移动处理能力和电池容量超出了眼镜产品的当前能力。

使这些 AR 设备更轻巧,以便可以长时间佩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早年报道中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已经探索将轻质的航空航天或复合材料用于 AR 设备,但这些材料的批量生产成本仍然很高。

苹果 AR/MR 头显中将使用到的关键零部件 Pancake 透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与上一代 MR 头显(Quest、Vive 等)中使用的菲涅尔方案相比,Pancake 方案成像质量更好,也更加轻薄,但此前工艺并不成熟,无法大规模运用。

过去几年随着技术发展,Pancake 方案商用化成为可能,但目前的成本依然不低,根据郭明錤 7 月最新的爆料,明年发布的苹果 1 代头显将配备 2 个 3P(3P 指的是有 3 个镜片)Pancake 模组,总成本达到 30-40 美元(约 201-268 元人民币)。相比之下,Quest 2、Pico Neo 3 等 VR 一体机使用的菲涅尔透镜,成本约为每片 15-20 元(一个头显需要 2 片),前者成本是后者的 6-7 倍。

但是更好的技术不成熟,苹果大可以退而求其次,拿出一个和 Meta、Magic Leap 或者 HoloLens 类似甚至稍好的产品并不困难。

但苹果没有选择走捷径,这个赛道的所有玩家都在说 AR 是下一代智能硬件平台,但可能只有苹果是真的在全力践行这一点,这也是行业对苹果*代 AR 产品始终抱以极高期待的原因。

03

对于 AR,

苹果意味着什么?

当下这轮 AR 产业热不超过 10 年,但 AR 技术其实已经有超过 70 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末,AR 设备就已经被大量运用于军事等领域。

这轮 AR 热的本质,是由于产业侧计算能力、光学显示等技术的提升,让 AR 设备得以小型化、一体化,有成为消费级产品的潜力。甚至从长远看,有望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代通用移动计算平台。

但把计算机从智能手机移到眼镜上的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当年把 PC 的计算能力装到巴掌大的手机里。一方面,要把小型化已经做到*的手机(目前手机重量为 150-200 克),压缩到更小的眼镜上(能长时间佩戴的眼镜重量一般在 50 克以内);另一方面,设备的显示从几十平方厘米的二维屏幕扩大到视野能及的现实空间,所有显示技术要推倒重来,对芯片计算能力的要求也会大幅提升。

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但想要变革发生,产品体验首先需要跨过消费者能接受的*门槛,从这一点上,过去的 AR 硬件开发商没有一个真正做到,其中*的难题就卡在如何让 AR 设备小型化。

微软 HoloLens 前后研发近十年,还专门定制了 HPU 处理器,成功实现设备的一体化(把芯片、电池等模组都装进头盔里),但体积和重量(2 代约 500g)决定这款产品只能在有限的 ToB 场景使用,上市六年只卖出 20-25 万台。

HoloLens|图片来源:Microsoft HoloLens 官网

另一个 AR 行业的代表 Magic Leap,倒是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小型化(280 多克),但却是设计上取了巧,把计算单元(处理器)和显示单元(眼镜)分体。戴智能眼镜还要随时连着充电宝大小的处理器,不仅普通消费者无人问津,就连 B 端也不太买账。最终产品上市半年只卖出去几千套,这个融了几十亿美金的独角兽也近乎崩盘。

Magic Leap|图片来源:Magic Leap 官网

这些问题苹果也不一定能解决,不然也不至于一直跳票。但在路线基本清晰的情况下,大家比拼的不是创意,而是供应链和技术的整合能力。换言之,如果资源最充足的苹果也跨不过消费级 AR 的*门槛,那恐怕谁也做不到。

此外,苹果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上其实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品牌和渠道能力。2021 年,苹果可穿戴设备(包含 Apple Watch、Airpods 系列耳机在内)出货量超过 1 亿,其中智能手表出货量 3825 万,可以占到这个市场 36% 的份额,是第二名三星将近 4 倍。

从智能手表到 TWS 耳机,苹果都在很短时间内将一个新品类推向千万级的出货量,并引来众多竞争对手争相模仿,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树立起新品类的产品标准。包括郭明錤在内,不少分析师和从业者相信苹果能在 AR 领域复制这种成功模式。

当然,不论 AirPods 还是 Apple Watch,虽然有自己的计算芯片,但并不能算是独立的计算平台,其成功一定程度上还是依托 iPhone 生态。苹果 AR 眼镜据传搭载了性能比苹果 M1 更强的芯片,显然其定位是一个新的计算平台,而不是依托 iPhone 的一个可穿戴产品。

卖「配件」成功,不意味着苹果也能革 iPhone 的命成功。苹果也并非不能把 AR 眼镜做成像 Apple Watch 一样的配件,至少把一部分计算交给 iPhone。但这样做的话,苹果倒真的有可能会像罗老师所说,成不了新平台的霸主。

在头显这个赛道,依托原有的成熟硬件生态,把头显当成配件的做法,今天来看全是失败的。索尼的 VR 设备基于索尼 PS 主机,最初几年卖出一两百万台,是 Meta 的好几倍,而今天出货量只有 Meta 的十分之一不到。还有三星 GearVR,靠着赠品策略 2017 年就已经出货 500 万台,却始终没建立起自己的内容生态,今天已经无人问津。

但不论如何,苹果的入场,是最有可能将 AR 硬件从今天全球十万级出货量推高一到两个数量级,并教育消费者、吸引开发者,建立硬件和内容标准。对于 AR 行业而言,这意味着关键零部件和建立内容生态的成本将大为降低,行业的风口即将到来。

苹果不一定能成为最后的霸主,但如果 AR 变革真的到来,最初的发起者,除了苹果,恐怕也没有谁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