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的入局者越来越多,行业也更加繁荣与热闹。抖音上,吐槽某大厂人形机器人走路蹒跚不稳、拍摄某公司四足机器狗翻倒如智障的视频也颇为火热。
其实,某大厂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具备初步的“智商”,具有人工智能驱动的“语义识别引擎”和“声音情感识别引擎”,据称可以识别 85 种环境声音和 45 种人类情感分类。但仅仅是走路不够稳,就被人嘲笑是“绊倒体”、“得脑梗”,导致其智商也跟着受到怀疑。
而问题也随着而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水平,究竟如何衡量?看语音语义的识别,还是走路的姿态?近日,据文汇报报道,由国内外行业组织专家共同研制、八家行业组织共同发布的机器人智能等级标准对外发布,并宣称是“我国*机器人智能标准”。
该机器人智能等级标准基于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四大智能要素进行划分,包含机器人综合智能等级、机器人要素智能等级,将机器人智能程度从低到高按照L1(基础型)、L2(半交互型)、L3(交互型)、L4(自主型)、L5(自适应型)分为5级。
这与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关于自动驾驶领域的“L0(无自动化)-L5(完全自动化)”的等级划分方法恰好不谋而合。这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吗?机器人智力测试标准,重要在哪里?机器人智商水平测试标准,又如何引领产业发展?
给机器人“测智商”,很重要
机器有智能吗?机器会理解吗?机器能思考吗?从十七世纪至今,每一次机器功能的重大突破,这问题都被翻出来问一遍,只是否定它变得愈来愈困难了。
1950年,图灵发表了一篇影响时代的论文《机器能思考吗?》,预言人类有可能在2000年左右创造出具有类似人类智慧的机器,他也由此开始思考怎样按照人类的标准测试机器人智商的课题。
图灵认为:假如通过电传终端与另一边进行对话,人们无法区分那边是机器还是人类?那么就该承认这个机器是智能的。这个测试称为“图灵测试”(Turning Test),图灵的主张在认知科学上称为功能主义。
但是,美国伯克利大学教授约翰·塞尔(John Searle)在1980发表的一篇探讨心智哲学的论文,却提出了“中文屋(Chinese room)”思想实验。塞尔构造的“中文屋”,模仿图灵测试,但继承了莱布尼茨的思辨,考察形成这种智能的每一个构件,在这里除了*具有理解力的本人外,其他一切都是没有生命的工具和机械性的操作,却能表现出理解中文的行为,而他其实不懂得中文。所以说这行为只是一种扮演。
图灵认为只要宏观功能与人类的智力行为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智能这个词来描述这个功能。如在围棋赛中,谈的是博弈技艺高低的宏观测试,说机器具有智能并无不可,语言对话也是如此。塞尔则强调它们内在的机制不同和有否表达真正的意向,说这中文屋仅仅是对话功能的模拟,并不具备理解这活动的能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塞尔将人工智能分为两类: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并在模仿人类行为时具有类似心理活动的机器,被称为“强人工智能(Strong AI)”;那种只有模仿功能却没有思想的机器智能,被称为“弱人工智能(Weak AI)”。他认为,“研究大脑”与“研究心智”无关,图灵测试不足以确立心理状态;没有理解力或者意向性(intentionality),就不能说机器会思考,因此也就没有通常意义下的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对于如何评测机器人是否拥有智慧、如何评测机器人的智力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依旧充满争论,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这也说明机器人智力的重要性。在未来时代,机器人不能只是做成缺乏实用价值的玩具,而要切实取代人的工作,这就意味着,具有“高智商”的机器人在各个行业都将承担更重的责任。
也只有掌握给机器人“测智商”的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提高,从而赋能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机器人智商水平测试标准,如何引领产业发展
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也有着不同的对口标准化组织,比如特种机器人对口的标准化组织是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设备用机器人分技术委员会(SAC/ TC 591/SC 1)。但目前相关标准对机器人产业该组织成立于2021年,相对于特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仍然略显不够。
国家层面关于机器人的标准,涉及多个层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在机器人相关技术上,比如《GB/T 38559-2020 工业机器人力控制技术规范》对于动态力控制技术、恒力控制技术、零力控制技术、碰撞保护技术 4 种力控制应用技术及其应用条件进行了详细规范;《GB/T 38560-2020 工业机器人的通用驱动模块接口》则对工业机器人、驱动模块、通信总线等术语定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还详细规范了通用驱动模块的结构,如机械接口、电气接口、通信协议接口等。
标准首先就要适应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特殊性。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2021年发布的 ISO 8373: 2021 号标准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三个大类。而我国在1997年、2013年和2020年(GB/T39405-2020)也制定过三版机器人分类标准,2020年新标准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机器人五个大类。
亿欧智库《2021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就指出,新版中国机器人分类标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根据使用者的类别,将其分为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与国际标准不同。
亿欧智库认为,新国标能够良好地反映服务机器人在国内的发展与商业化落地情况。当前国内服务机器人产品大都集成了多个功能模块,能够在部署场景下完成多种不同的工作,当前分类标准可以有效覆盖我国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这样的分类与我国机器人企业的现有产品的研发和落地情况较为符合,有助于对产业更精准地划分。
此外,标准既要适应国情,也要对机器人下一步发展方向有所引导,在适应的基础上能站位更高提供指引。
比如新国标只涉及机器人类别的划分,而在机器人智力水平上,此前标准涉及不多。但2022年9月正式发布的新版中国机器人认证(CR)升级版在安全和电磁兼容性质量基础上,构建技术发展型指标等级,建立涵盖可靠性、信息安全、功能安全和智能水平四大专业技术方向的等级认证。
此次八家行业组织共同发布的机器人智能等级标准,已被纳入中国机器人认证(CR)升级版,是智能水平这一专业技术方向的细化。
据了解,机器人智能等级还基于感知、认知、决策、执行四大智能要素实现的基础上进行划分,包含机器人综合智能等级、机器人要素智能等级。并在标准之外,推进检测装备建设。
为机器人确立各场景下的高阶质量要求,提升应用效果,提供信任依据,拉动产业梯次升级,助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标准与质量之间是有着相互促进关系的。标准是质量的技术基础,有了高标准,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器人智能等级标准,也从智力水平上确立了多种场景下的机器人高阶质量要求,引导机器人从当前L2、L3为主的智力水平向更高阶迈进。
在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更多新型智能机器人备受家庭和工业场景青睐。一直以来,行业也缺乏相关智力水平测试标准供用户参考。此前机器人有关安全、电气性能的标准体系,也不同于智能水平。
因为机器人智能水平,是一个更加多维度的概念,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此次机器人智能水平标准的发布与细化,在为标准填补空白的同时,也为行业购买者与生产方提供了更直观的参考,让不同需求方,能够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评价体系中找准生产与消费的定位。
也许,目前八家行业组织共同发布的机器人智能等级标准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容,吸纳更多行业组织、研究智库与机器人企业的参与,为促进机器人行业发展共同贡献智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