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即时零售风口下,新型便利店悄然落地

在即时零售战场,售卖需求性较高的快销品的便利店,正成为零售从业者的创业新尝试。
2022-09-23 07:56 · 微信公众号:字母榜  谭宵寒 李欢   
   

从事线下商业多年的王勤,最近开了一家新型便利店。这家名为“亿到家”的小店虽然不临街,但并不为客流量发愁,因为它的主要服务于外卖客户。

进入店内, 六七个员工来回穿梭,不断摆放、分拣商品。这家占地200多平的便利店,容纳了5000余SKU,比起过去售卖鲜食、酒水饮料为主的街边便利店,服务用户的能力更强。

王勤告诉字母榜,只要能辐射到一定范围的商圈、居民楼、医院,即便便利店设在不起眼的街角,也不会影响生意。

和王勤一样吃新型便利店这只螃蟹的王东,则把自己的店开在了五道口一家商业楼的二楼。

目前仍在北京亚运村经营社区便利店的王东,2017年开始尝试外卖业务,起初每天线上订单仅有几单,但在摸到门道后,2019年他的小店就做到了线上月销破万单。

尝到甜头的王东冒出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开一家主做外卖的便利店?”他找到美团,但后者觉得,可能还需要再看看用户的需求。

然而仅仅一年后,王东的想法就变成了现实。美团业务人员告诉王东,从订单等数据看,用户需求很强烈。2020年9月,王东的*家新型便利店——佳美乐购上线。

像王东和王勤这样发现新商机的实体零售从业者,目前已经为数不少。字母榜浏览发现,在外卖APP上,还有熊本、海豚购等新型便利店,主打最快30分钟送达、24小时营业。

与大型连锁商超、便利店不同,它们以售卖日百商品为主,包括许多以往只能在电商平台买到的小众、长尾商品;与开在社区里的散店不同,它们主要服务于年轻人,为这些晚下班的群体提供24小时的服务。

新型便利店兴起的背后,是即时零售的发展。零售平台切入即时配送,不断扩大即时零售配送的品类与范围,也为新型便利店提供了配送、运营数据和策略等支持。

房租向来是零售业态的开支大头,商超、便利店在选址时更需考虑周边人流量,但主要服务外卖用户的“亿到家”,这部分成本相对更低。

王东也向字母榜介绍,佳美乐购每家店初期的货品、房租等投入,需要近100万元;建一个店的成本,大概是其他临街便利店的60%。

前期装修、租金投入更低只是新型便利店的优势之一,“它们的租金只是线下门店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但容纳能力却可以达到三倍”,深圳宝鼎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向字母榜表示。

字母榜在外卖APP上浏览发现,711、罗森等便利店在外卖平台上的商品数量大多在1000-2000件左右;而只做线上生意的新型便利店商品数量则普遍在4000-5000件左右。

新型便利店SKU数量的庞大,一方面是因供应了以往只能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的网红商品,比如网红零食、网红雪糕;另一方面是因拓宽了商品品类,例如龟粮、拐杖、泳衣等生活用品。

疫情期间,王东看到抖音上不少在家烘焙的视频很火,尝试上架了黄油、淡奶油等烘焙原料,“发现都卖得不错。”甚至有些他们认为很难卖出的货品——拐杖,也很快就卖掉了。

已在深圳、惠州、长沙等城市开出20余家门店的哆鲸选,上架的商品至今已经经历了四次迭代,创始人邓擎宇发现,用户在外卖平台上的需求不仅是酒水、饮料、快销品,“他们对耐用品的需求也不少。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很多即时消费场景已经出现。”

SKU更为丰富的新型便利店一方面是满足了用户紧急需求,比如驱蚊产品、一次性用品,另一方面是解决了大量处于模糊地带的需求,在外卖平台尚未提供实物商品的即时配送服务前,如拐杖、打包箱这类用户购买频次较低的商品,大多是由电商平台提供的,但消费者往往要付出更长的等待时间。

新型便利店补上了这块市场空白:它比社区便利店供应更丰富、比电商平台配送时间更短。以熊本便利店为例,其商品品类除了常规的早餐面包、茶水饮料、方便速食外,还包括出差旅行、搬家必备等长尾商品。

不少新型便利店月订单量得以破万的另一原因是,它们大多数是24小时营业。

邓擎宇表示,传统线下店很难24小时营业,“这和如今年轻人熬夜、宅的消费趋势背道而驰。”佳美乐购用户数据显示,其用户年龄群体主要在18-40岁年龄段,九点以后订单量占25—30%。

一年前,美团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曾预测,未来五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

目前,各家主力部队进攻即时零售的方向大同小异,一路是自营,使用大润发、盒马配送体系的淘鲜达、饿了么全能超市当属此类;一路是与本地大型商超、专营店等实体门店合作,比如与永辉合作的京东一小时购,物美入驻了美团外卖、饿了么,京东、美团均与Apple授权专营店合作。

事实上,即时零售另有一个供给方——开在社区里的连锁便利店,和以夫妻老婆店为代表的散店。美团闪购曾在去年9月公布,平台已有超过50万家散店。

但问题是,这些店铺往往要兼顾线下生意,在商品供给、门店陈列以及运营上,主要服务于线下消费人群。

海豚购创始人程成在2019年发现,市场上即时零售的线上供给与用户需求并不匹配,“不少商家直接将线下店搬到了线上,但即时零售的需求和线下店面对的核心人群和场景完全不同。”

即时零售的基本盘是年轻用户,核心场景是晚8点到凌晨2点产生的即时配送需求;线上用户需求更广,需要更多商品覆盖,很多传统八点就关门的便利店,往往很难满足需求。

“有些便利店做即时零售的包袱就比较重”,程成解释,线上业务覆盖的人群会扩展到周边2-3km甚至更远的范围,对商品种类要求更高,但街边便利店的房屋面积有限、换店租金又高,很难进行商品品类、数量的大规模扩张。当然,主做线下的便利店也有自己的优势品类和主要覆盖人群,无论是专做线下还是线上,都需有核心竞争力。

因此,在KA商超、专营店、连锁便利店之外,若能寻找到一种能满足用户即时零售需求的新业态,则能有效增加供给,在即时零中走出一条差异化路线。

市场也需要更多商超、便利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截止2021年底,全国统计在册的连锁便利店,有19.3万家,整个行业目前正以8%的速度增长,且每年还以近2万家的速度增加;但另一面是,我国便利店饱和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对比来看,美国拥有15万家便利店,平均2100多人拥有一家便利店,日本平均每2400多人有一家便利店。

新型便利店,正与这些市场变化与需求适配。

总结来看,坪效高、周转快、按需选品、营业时间长是新型便利店的几大特点。相比传统便利店,它们有更多的SKU,商品层次更为丰富,可以满足消费者日常需求,满足了部分长尾商品的需求;下单客户有连带效应,客单价通常更高;更密集的商品陈列以及分拣效率,更低的房租、人工成本使得店铺坪效更高。

拥有敏锐嗅觉的商超老板率先尝试这一业态,比如海豚购成立于2019年10月成立。2020年9月,哆鲸选在深圳开了*家线上便利店,一个月后,成为商圈头部门店,两个月,门店实现盈利。

据界面新闻报道,扣除配送成本,足够多的订单量使得海豚购、佳美乐购等商家能够拿到较低的采购价,加之所省去的房租水电成本,整体利润率依然可观。海豚购相关负责人曾透露,海豚购的坪效为普通便利店的6至10倍,“按同等营业额的商超对比来看,我们的整体利润率并不低。”

依托于平台的数字化经营系统,门店可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并针对不同区域的店面,实行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平台会给出一些商品推荐及品类建议,”王东说,一些商品例如纸箱子,一年四季都卖得很好,“每个月会至少卖几百个。”

显然,在即时零售战场,售卖需求性较高的快销品的便利店,正成为零售从业者的创业新尝试。对于这些从业者来说,随着即时零售不断发展,供给端会逐渐丰富,商家的较量也将转向时效、商品种类、精细化运营等全面的比拼,谁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快、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实现更高的效率,谁就更有可能跑得更快。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字母榜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