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人口首次负增长,专家预测未来2至3年生育率会反弹

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也就是近61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2023-01-18 08:13 · 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  余思毅   
   

1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介绍称,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这是我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也就是近61年来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就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进入负增长区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1月17日上午对时代财经分析,人口总量不会大起大落,人口增长率在零值附近波动,还不能认为“2022年就是人口负增长元年”,或是“人口负增长阶段的开端”。

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9%等数据,原新分析,当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4%,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规律的结果。长寿导致低死亡率,低生育率导致少子,老龄化是低死亡率与低生育率共同作用的结果。”原新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出来构建积极应对人口生育支持的政策体系,未来通过相关鼓励生育政策,提振生育率,有可能缓解人口负增长、老龄化。

01、负增长趋势已形成,不排除会小幅反弹

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死亡人口与出生人口之差。

2022年死亡人口比出生人口多85万,这导致了2022年人口出现负增长。而在2021年,这一数字为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多48万。

“几十万的量级变化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是较为微小的波动。不排除在未来三四年,出生人口再反超死亡人口。”原新分析。

在原新看来,若在未来2~3年之内,若是国家鼓励生育的政策能行之有效,短期生育率会反弹,人口还有可能在零增长附近徘徊。

就人口发展整体走势来看,原新指出,按照人口发展的规律,人口处在零增长阶段,就意味着人口到了峰值。当前人口处在零增长阶段,换句话说,中国人口的*峰值就在14.1~14.2亿,负增长将会成为常态化的现象。 

康义在1月17日新闻发布会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应该是成立的,人口负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结果,很多国家也都在走这个路。”

“负增长是不断加速的,但开始相对缓慢,后面会越来越快。”具体到人口负增长的走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1月17日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指出。经陈卫测算,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2040年代之前,负增长较为缓慢,人口年减少量在350万以下,年增长率大于-0.25%。

原新也指出,在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人口规模依然巨大。遵循人口发展规律,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依然会沿袭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据预测,2035年中国总人口还将超过14亿,2050年则仍在13亿人以上,中国依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以上的人口大国之一。

02、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呈低龄老龄化特征

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人口年龄特点,2022年,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4%,中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不过原新注意到,当前的老龄化具有典型的低龄老龄化特征。“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持续缩减,但劳动力资源总量供给依然丰盈。2020年为8.9亿人,2035年8.2亿人,2050年6.5亿人,尽管占比从63.2%降至50%,但总量比届时的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多。”

这意味着,尽管总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进入下降通道,但人口规模仍然庞大,劳动人口下降速度也会经历缓慢增长的过程。

康义也表示,“当前我国劳动力总体上还是供大于求的,并不是说人口总量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我们的劳动力素质还在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已经接近11年了,和我们整个产业相匹配,这就是一个好的劳动力供给状况。”

“仅靠劳动人口数量支撑的人口机会确实在收缩,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人口红利的形态也在发生改变。”陈卫也表示认同,中国高等教育人口快速增长,在过去20年里增加了4倍,2020年达到2.2亿。

陈卫进一步指出,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8%,未来高等教育人口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通过人口流动等调节机制,高质量的劳动力能更高效地与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03、农村老龄化严峻,性别比失衡要警惕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还提供一组数据,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全国总人口为14.5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0%。按照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21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2》预测,中国城镇化率峰值将出现在75%至80%。

原新指出,这意味着,农村人口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减少,大概要减少1.5亿以上,城市人口会继续增加七八千万。这体现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腾挪优势,人口往经济发展的城镇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南部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移动,是长期现象。

结合当前人口负增长以及老龄化趋势,原新还注意到,大量劳动力离开农村,可能导致农村出现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老化等问题。

原新预见,农村的老龄化过程将要快于城镇,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了23.8%,城镇的老龄化程度为18.82%,两者相差了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农村率先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迎来老龄化的峰值。在原新看来,农村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难点、重点和堵点。

此外,国家统计局还公布了2022年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在原新看来,单一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得出来的性别比数据,参考意义不大。原新指出,更要关注到长达40年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导致适婚年龄段人口性别偏离的现象。

“1980年代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是103~107个男孩对应100个女孩。1982年人口普查时就发现出生性别比高于107,随后一路升高到2004年达121.2,此后逐渐降低,2021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08.3,依然高于正常值。”原新分析,从1980年到2021年出生了7.9亿人,性别比是114.4,这显然是高于了107的上限值。按此计算,多生出来的男性大概是接近3,400万。

原新称,再加上随着社会发展,有一部分男性或者女性选择不婚,那么男性人口的失婚问题和单身问题叠加,会演变成比较凸显的社会问题。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财经APP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