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今年,人口可能就负增长了

我们普通人,则更需要认清形势,提前做好准备。因为,生育率的下跌和人口负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一定会传导到社会个人身上。
2022-08-15 16:28 · 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  豆花   
   

我国人口,即将每年减少

中国人口即将迈入负增长阶段。

8月1日,国家卫健委党组在《求是》杂志刊登署名为“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文章中指出: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这是官方口径*次宣布我国总人口将负增长,即每年的死亡人数将大于新增人口数。“十四五”指2021年-2025年,也就是最近两三年的事。

其实关于人口负增长,在十多年前,不同的机构、学者早就预测了这一结果——晚的推算是在2035年,早的为2027,大多预测时段都是在2027-2030年之间。

人口学认为,要达到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保持人口简单再生产,即上下两代人口的基本平稳,总和生育率至少要达到2.1。

而我国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从1990年代开始,我国便进入了低于更替水平的低生育时代。1990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是2.17,1991年降到2.01,此后,我国的生育率就一直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处于低生育水平状态。

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在低生育水平的状态下,持续运行了近30年。人口负增长,不过是长期维持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是完全有迹可循的。

只是,我国的人口负增长,的确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很可能就是今年了。

在4月举办的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就曾表示,“今年可能人口负增长,比联合国此前预测的人口负增长提前了十几年。”

2021年,我国的总人口已经接近零增长,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均创下1949年以来的新低,新出生人口约1062万人,死亡人口约1014万人,二者已经十分接近。

换句话说,在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去年一年的新增人口数只有区区48万,而只要人口的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负增长的历史拐点就会到来。

具体到省级层面,人口负增长的省份数量已经在扩张。

从近段时间全国各省份相继公布的2021年人口数据来看,已经有超一半的省份在负增长,而七普时期,人口负增长的省市自治区仅个位数。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信号是,许多人口大省的出生人口数量都在大幅下降。

2021年,出生人口最多的10个省份是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安徽、广西、江苏、湖南和贵州。其中,仅有广东省的出生人口超过了100万。

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现在出生人口排名前列,其实主要还是受原有人口基数大的因素加持,这些人口大省,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实际上也就是生育人口的输出大省。

生育人口的外流,已经体在出生人口数上——与2017年相比,这些人口大省,如河南、山东、湖南、江西、山东、安徽等,2021年出生人口都下降了40%以上。

降幅最高的山东,更是达到了57%,山东省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02‰,今年大概率会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即将与“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结论相呼应。

可以确定的一个趋势是,未来几年,人口负增长将成为全国性趋势,我国人口正增长的省份将由“片状”变为“点状”。

人口问题为什么重要?

相信很多读者都感受到了,无论是增长还是减少,人口话题总是能引起广泛的讨论。

因为,人口问题从来都不单纯只是人口问题,本质上还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关系的问题。

而人在社会物质活动中,是具有双重属性的,我们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是生产活动的起点,也是消费活动的终点。

所以,人口会同时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

在供给端,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备劳动能力。在字典的解释中,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口直接决定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优势,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数量型“人口红利”。

而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疲弱乏力,经济发展一度呈现出后劲不足之势,其中的根源之一也是由于人口数量红利的快速消失。

同时,国家的创新能力也与人口,尤其是国内年轻人口的比例密切相关,人口的老龄化将严重影响一个国家创新创业的能力。

此外,人口增量也仍然与年轻人口息息相关,受到其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影响。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将再生产概括为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自身的再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须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而生育、抚养下一代是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支付周期也非常漫长。

从怀孕至孩子出生,再到孩子实现经济独立阶段的十几年或二十几年时间里,父母需要支付孩子各项衣食住行、教育支出等费用。

这对家庭来说是成本支出,而对社会经济而言,这就是源源不断的消费需求。

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如果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娃,那谁来买房?谁来装修?谁来拍婚纱照?谁来买几万一对的钻戒?谁来养活那些婚宴酒店?谁来买奶粉尿不湿?谁去给私立学校和培训机构交几万一年的学费……

或者可以说,在社会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的年轻人是生产者,少儿和老年人口则是劳动年龄人口所要供养的消费者。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人口结构,约等于抚养比,已经有大量文献研究发现,抚养比对居民储蓄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般来说,“少子化”会提高教育、医疗支出的储蓄替代效应,带来高储蓄率,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投资。

所以,从长远宏观的视角来看,人口的再生产过于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确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人口问题里的个人

近些年来,伴随持续低迷的生育率,我国逐渐放宽了生育政策,从开放二胎到三胎,再到各地的生育政策调整,以及时不时出现的一些称得上奇葩的专家提高生育率的政策建议,仿佛整个大环境都在“催生”。

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大家都有目共睹,全国人口马上都要每年负增长了。

实际上,尽管人口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它终究需要落脚到社会中每个个体的生育选择。

而生不生孩子,对个体来说,出发点一定不会是首先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

生育问题之所以总是能引起大家的激烈讨论,也是因为生育问题从来都不是个单纯的“生与不生”的简单决定。

围绕生育决定的,是“就业-买房-结婚-生娃-带娃”的连环挑战。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这些环节,每一个都是挑战,没一个是轻松的。是否生育的决定,甚至可以说能直接关乎年轻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和人生走向。

从“就业”这*关开始,就已经难倒很多年轻人了。

今年4、5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8.2%与18.4%,6月已经飙升至19.3%,这意味着每五个青年中就可能有一个是处于失业状态。

现在的就业形式这么严峻,再加上反反复复的疫情,很多人连就业问题都无法解决,更别提攒钱买房了。

前段时间,房企暴雷、楼盘烂尾、老百姓被坑的新闻随处可见,大概率还会劝退部分在犹豫买不买房的年轻人。

跳过买房的环节,接下来就是结婚了。

根据民政部的数据,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后,我国结婚登记数据再次跌破800万对大关。

有媒体梳理历史数据指出,2021年也创下了1986年(民政部网站公布有1986年以来的数据)以来的新低,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

而婚姻现象的背后,还涉及到此前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的传导结果。

比如,“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结婚的主力军25-29岁的人口本身也是在大幅下滑的。

不过,正如任泽平团队在其《中国婚姻报告2021》中总结的那样,现在中国人婚姻现状确实是:“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如果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生娃”环节,接下来,高昂的养娃开支和机会成本,以及“生下来没有人带”的困境又会继续劝退部分经不起折腾的小家庭。

另外,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娃也不是想生就能生出来的。

受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加、晚婚晚育等因素影响,我国的不孕不育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央视去年9月报道,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经攀升至12%~18%。不少家庭虽然急着怀孕,却有心无力,始终怀不上。

而上述这一路列举不完全的挑战下来,相信不少年轻人都会从灵魂深处向自己提出疑问:“我为什么要一定要生娃?”

不可逆转的新转折点

不可否认,人口作为生产要素,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

但同时,发展也是为了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如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那么想持续靠人口红利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自然也是行不通的。

人不是作为“类”存在的,人口问题也并非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来源于一个个具体的、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进行着以生存为核心的各类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

当然,读者朋友们没错,具体到个人,生孩子还是要解决很多困难的。

促进生育的政策一定需要从社会中人的具体需求与困境出发,在于与之配套的一揽子生育支持举措的设计及有效落地,而不只局限于开放自由生育的表面政策。

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指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生育率下降是大趋势,全球都是如此,即使回升,也很难逆转到以前的水平。

而且人口问题是长周期的,人口现象演变为人口问题具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一旦人口问题显现,往往已经错过解决问题的*时机。

同时,“少子化”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老龄化”的压力同样迫在眉睫。

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来看,无论未来生育率怎样变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都将逐渐加重。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我国每4个人里面,就会有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从而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

而在一个少子化叠加老龄化的社会,养老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这从近几年我国基本养老金的缺口就能窥见一二了。

因此现阶段,不仅需要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也更需要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警,做好应对人口转折点或将带来新的冲击。

当然,这些都是国家政策层面需要并正在考虑的问题。

而我们普通人,则更需要认清形势,提前做好准备。因为,生育率的下跌和人口负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一定会传导到社会个人身上。

所以,目前,咱们至少可以先在职业方向和养老储备上,有针对性的为自己应对风险留下足够的提前量。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资料:

刘媛,熊柴.全球人口变局、影响及中国应对[J].经济学家,2022,(01):26-35.

原新.我国人口增长的最新趋势与应对方向[J].人民论坛,2022,(Z1):68-70.

王金营,李庄园,王冬梅.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目标研究——基于增强经济实力的认识[J].人口研究,2022,46(04):40-54.

刘永凌.马克思人的再生产理论对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20,(09):133-140.

弓丽娜,夏庆宇.论发掘内部经济动力、充分利用人口优势对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性[J].河南农业,2021,(03):51-53.

李明明,张杏.2021年地方出生人口盘点:河南、山东不足80万 多地促生育政策落地[N].21世纪经济报道,2022-08-01(005)

澎湃新闻:《人口志|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及对策》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45194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中国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财政政策将会更重要 - 21经济网 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20731/herald/6d13d249c4eda0388065b2392cdf1fd7.html

15省人口负增长,哪些省份依然“能生”|广东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2-08-08/doc-imizmscv5336494.shtml

中国网:《人口出生率创43年新低 2020年我国生育率跌破1%》http://henan.china.com.cn/m/2021-12/31/content_41841909.html

2021年结婚登记创36年新低,广东河南结婚人数最多 https://www.yicai.com/news/101354157.html

中国新闻网:《浙江等地推进辅助生殖入医保,我国育龄夫妇不孕不育率超一成》https://www.chinanews.com.cn/life/2022/08-03/9818937.shtml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非凡油条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