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春节假期可以印证,线下消费的火焰应当是被彻底点燃了。
这是数据:国内旅游出行人次3.08亿,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近9成;春节档电影票房超67亿元,是影史第二位;被视为线下复苏重要参照物的“堂食”,在假期前6天,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53%(美团数据)。
新阶段的“疫情时代”,会对新事物更友好吗?
此前,小红书、微信等社交平台曾频繁地向我推送广告—— 一处家附近的新商场“DT51”,坐标亚运村,北京华联SKP旗下新的商业地产项目,定位社区型高端商业,引入了200余个奢侈和轻奢品牌,俗称“年轻版SKP”。
我的外地同事*疑惑“DT”为何意,在我解释“是所在位置大屯两字的首字母”后,又都匪夷所思:这么土的地名,建奢侈品商场,有点奇怪?
其实三里屯也是“屯”,土不土,不重要。
北京太大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像四座独立的城,各自有自己的产业带和人文气息。过去十多年间,北部地区,尤以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为代表,造就了不少New Money,他们拉高了房价,但鲜少享有东三环的繁华。
北边商业的匮乏让DT51开业即成明星项目,一方面,DT51本身造了一个新概念——社区高端商业,另一方面,它的母公司SKP常年蝉联国内商场销售额冠军,甚至偶尔还能成为全球“店王”。
当然,DT51背后,其实折射了当前线下购物场所的探索趋势。近两年,北京有西单更新场成功出圈,规划中,上海运营成功的TX淮海·年轻力中心也将复制,于朝外打造THE BOX朝外·年轻力中心。
在消费者日渐对大同小异的购物中心疲乏后,后者在努力寻找出路。
触 角
“过了安慧桥,四环的安慧桥,*个路口往右手拐,对,走到头有两栋楼,门口写着‘欧陆经典’,特别明显。”
亚运村板块的房产中介小王,知识储备扎实,连珠炮似的向我介绍完某户在售房产户型、学区、物业后,突然利落地接上了一大串台词,又赶忙补充,“这是明星小区,以前电影里做过广告的”。
我知道,是冯小刚2000年的电影《一声叹息》。
广告效益不错,欧陆经典一度成为北京那会儿的“网红盘”,开发商回笼资金后,很快建了二期。1999年,开盘价5500元,2023年,二手房均价7万8,在北京,单价不算高,却都是百平米以上的大户型,仍是高门槛。
小区步行到DT51的距离是700米。
DT51项目被探讨最多的一点是附近有多少高端小区。时至今日,因为年代久远,欧陆经典已经不属于其中,而与商场一墙之隔的融华世家,均价超10万元,还是大户型,再远点的远洋万和城更贵些,单套售价多在2000万元往上。
其实没必要盘点楼盘以证明DT51目标区域的富贵,与商场一条马路相隔,分别坐落着和睦家、美中宜和两家高端私立医院,方圆五公里内,有四家高尔夫球场。
DT51不大,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米,地上7层,地下3层,目前满铺开业,入驻了200多个品牌,彩妆区的迪奥(Dior)、香奈儿(CHANEL)等国际大牌几乎全了,其他典型有博柏利(BURBURRY)、MAX MARA、加拿大鹅(CANADA GOOSE)等。此外,还有近1/3的规模是自营的买手店,担得起北部“年轻版SKP”的名号。
官方层面,项目是北京SKP根据市政府提出的“发挥自身优势,下沉赋能社区零售”要求,对该地块闲置用地的试点改造,目标辐射北部126万中高端社区居民,是面向年轻时尚家庭顾客的创新商业零售概念和优质生活消费体验。
北京北部固然需要高端商业来提振,但不如说,北京华联要做新项目,只能如此。
购物中心衰退不是一个新话题。吴晓波2021年《预见》年终演讲中已经提到过,购物中心即将消亡。主要原因是购物中心本身千篇一律,年轻人大多只为吃饭等单一目的,换言之,服务与需求早已出现脱节。
该形势下,购物中心每年仍以高增长率快速落地。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王佳茜曾在公开场合提到,其增长已经超过了中国私人消费和零售的增长速度。
以DT51所在项目位置来看,尽管没有形成相应的商圈氛围,但满足周边居民日常消费所需不成问题。附近的新辰里、新奥、远洋未来、上品+等购物场所密集分布,对于华联集团来说,再造一个常规购物商场意义不大。
疫情期间,线下难熬,只有奢侈品购买力依旧坚挺。北京SKP连续十年都是中国“店王”,2020年,甚至以177亿元的年销售额超越英国老牌百货商场哈罗德,成为全球“店王”。
让奢侈品更近地触达消费者是件讨巧活,到处造SKP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小SKP”可以,它不是独属于亚运村的实验。
据悉,DT51接下来会以“DT52、DT53……”的称谓继续向其他城市复制。目前已知DT52项目位于青岛薛家岛,由烂尾的华联缤纷港改造而成。
不过,DT系列并不由华联集团直接经营,而是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但归根结底,仍是这家大型零售集团探索线下新业态的触角。
意 义
不久前,我实地逛了商场。从大屯路东地铁站出来后,没走几步就能远远望见新楼,主要是在一片灰褐色旧房中,配色鲜艳,格外显眼。
比起为板块带来虚无缥缈的时尚感,中介小王最实在:“这一开业,旁边这小区每套少说涨50万。”
商场整体看下来,一层主营国际大牌彩妆和奢侈品,如杰尼亚(ZEGNA)、BURBURRY、CANADA GOOSE、MAX MARA等,二层为设计师女装品牌,相对有知名度的如宝姿1961(PORTS 1961),三层时尚女装就更大众化了,UGG、SANDRO、MAJE、kate spade等常在购物中心看到。
四层、五层分别有男装、婴童、电子产品等铺面,更亲民一些。而六、七层的餐饮区引入了一坐一忘云南菜、肉问屋等品牌,人均消费大都在200~400元间,在亚运村地区来说,属中高档。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北京华联元素”,即自营品牌的孵化。
地下一层的BHG超市是标配,和SKP SELECT同款的DT SELECT,是买手店,分别在一、二、三层占据了近1/3的空间,另有DT pizza等餐饮配套。
其实我对这座顶着新概念而来的大楼,*印象是迷惑,它太“黑色”了。进入商场一层,大堂呈黑色调,灯光暗淡;入夜,外墙熄屏,便掩入夜色,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吐槽,“晚上去连大门都没找着”。
商场一层,我感觉自己快瞎了
这份黑色延续到地下一层,也就是餐饮区,当我逛完了上面六层累得瘫倒,想去B1小吃区喝杯奶茶,眼前不是红火的美食街,而是又一层黑色视觉冲击。
当然,即便是B1,餐饮也是有格调的,卖老友粉的“漆黑觉”是演员黄觉所开,北京的*家店开在三里屯,即将开业的“桃娘下饭小火锅”也早已是餐饮界的明星,背后站着巴奴毛肚火锅。
另一个感触是,能感受到DT51努力在“卖货”与“好逛”间做了平衡。
因为面积不大,店铺间相对紧凑,这也是百货业态的特点,只不过,在线下消费场所愈发重视体验感的当下,商场不会因循守旧。
最出圈的就是袋鼠和兔子两处互动艺术装置,很容易联想到SKP-S的沉浸式火星体验里未来农场等设计。这之外,还有书店旁边的小型艺术空间,不定期举办展览。
从不少媒体探店的反馈来看,DT51是相对成功的,不过,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普通消费者的反馈看,它又真的不尽如人意。
倘若冲着SKP的名号欣欣然来逛,必然会收获失望——它不是可以一次逛爽的奢侈品商场。比起拥有一千多家品牌的SKP,这里满铺开业不过200家,而据不少消费者反馈,不少品牌的货品型号不全,让人失望。
矛盾是,它本身就在高端奢侈和年轻潮流间做加减法。
DT51对自己的定义是:不仅仅是一座购物商场,更是大家的生活方式目的地,一个可以愉快的探索生活之美、可以畅快自由表达、可以感受人间烟火的美好生活之地。
熟悉的“生活方式”又出来了——新消费浪潮中,网红品牌早已烂熟于心的字眼。
一个显著趋势是,奢侈品消费群体愈发年轻。相关报告指出,近些年,90后客群的奢侈品消费增长率普遍高于90前客群,而各大奢侈品牌越来越看重年轻化营销,也印证了这一点。
小红书奢侈品相关行业报告中也提到,用户关注奢侈品的时间越来越早,62.3%的用户甚至在22岁及以前就开始关注奢侈品。但相对应的,精准人群调查问卷中,仅两成用户经常购买奢侈品。
DT51中拥有相当比例的时尚品牌(集中于中档),如国产女装品牌“播”(broadcast)、内衣品牌爱慕(AIMER)等,相对于奢侈品,它们极大降低了年轻用户的购入门槛,成为触达奢侈品的垫脚石。
这是“年轻版SKP”的权衡。
如果把顶着新概念出圈的DT51拆解,会发现它的本质,还是围绕“买手店、高端化、年轻化”三个词组做文章,几乎是一个“流行拼盘”。
主要服务小众品味消费者的买手店,在线下愈发被重视,典型如老牌步行街王府井,拥有23年历史的东安市场闭店一年升级改造后,被打造成拥有600余国际一线奢侈品的买手制百货市场。无论SKP SELECT还是DT SELECT,都蕴含企业本身的创新意味。
高端化与年轻化是已经被重提很多次的概念,商业地产的风向标三里屯,近两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也是以这二者为方向。
不过,对于现下专门的高端商业来说,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奢侈品也在“开枝散叶”,进入常规的百货或购物中心。毕竟,有头有脸的购物中心,谁还没个奢侈品牌子在一楼镇场子呢。
最后,对新事物的出现保持期待吧。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新零售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