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VC去成都投什么

我们有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和资本市场,在一级市场,好的项目很快就有人投资,投资后可以登陆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形成了良性循环。
2023-02-27 10:39 · 投资界     
   

基金入蓉,筑梦未来。2023年2月16日,由成都高新策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支持,清科创业协办的“2023中国(成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在成都举办。

本场《产业基金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端对话的对话嘉宾为:

安 垣 中金资本,管理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

刘 波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米 磊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王 霖 鼎晖投资,创始合伙人

严 力 钟鼎资本,创始合伙人、 CEO

VC去成都投什么

以下为对话实录,经投资界(ID:pedaily2012)编辑:

主持人:首先,非常感谢各位今天参加这次大会,非常感谢台上的几位嘉宾参加今天的访谈。各位嘉宾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和所在的机构。

安垣:我是来自于中金资本的安垣。中金资本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面的私募管理平台,我们现在管理规模将近4700亿,预计2023年要超过5000亿。在证券公司下的私募股权管理平台里,我们的规模是最大的,去年和前年行业70%的新增募资规模是中金资本贡献的。我们投了市场上330支优秀的VC/PE基金,这330支基金穿透投了4600多个项目,这4600多个项目是非常好的后续项目来源。同时,我们自己直投部分投了1300多个项目,累计有3000多亿元,所以中金资本现在手上已经有将近小6000个项目。我们的投资布局基本都分布在战略新兴产业,投出了将近200个上市公司。

中金资本依托中金公司,有一个比较好的优势:中金公司主业是投行业务,所以我们也是市场上唯一的投行、投资和研究都是站在市场前列、比较有特点的投资机构。同时,我们是市场最大的母基金的平台之一,所以我们也特别愿意跟很多优秀的GP进行合作。

刘波:我是来自深圳创新投集团的副总刘波。我本人是分管了创新投的西南片区,同时还分管了集团风控、财务、法务,投后管理,S基金等等。

深创投是一个国有相对控股的创投机构,我本人还是组织管理的干部。我们深创投管了4000多亿的基金,子基金也有接近200支,有170多支,也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深创投199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24年,累计投资了1500个项目,现在在国内IPO上市有240多家,去年国内上了有34家,过会的有27、28家,在会里还有接近50家。

我们投资的行业也是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增加了消费,因为消费不在战略新兴产业里面,包括互联网,应该说以战略新兴产业为主体,布局比较广,都有涉猎。我们早就在成都有团队,这次我们集团的战新一号也申请了策源资本,动员深创投的力量来服务好成都高新区,做好成都高新区的投资,做好招商引资的工作,全力以赴得支持高新区的发展。

米磊:大家好,我是中科创星的米磊。中科创星是一家源于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投资机构。我们的特点是“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目前为止已经投资了超过400家硬科技企业。其中,来自于中科院的项目就有100多家,还有不少来自于其他高校。我们专注于投资硬科技,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要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尤其是光电芯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的底层技术,也包括最近大家都在聊的ChatGPT这种人工智能底层的“大模型”。但是ChatGPT为什么不是先在中国出现,我认为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卡在了GPU上,也就是算力上。究其本质是卡在了半导体工业基础上,比如光刻机。也就是说,很多产业无法突破,推导回去还是在于最底层的核心技术没有被攻克。第二点是,早些年资金对硬科技的支持不够,导致一些前沿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发展的战略机遇。好在近些年态势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硬科技投资的回报在快速上升,尤其是2019年科创板推出之后,回报率越来越高。站在当今的时间点来看,投资硬科技既能够帮助国家解决问题,又能够创造非常好的长期的回报,这对硬科技从业者而言是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我们也期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长期资本去支持硬科技。

今天来到成都,我看到成都在打造基金生态,有效地提供金融活水,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我相信,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未来成都的发展一定能越来越好。

王霖:大家好,我是鼎晖投资的王霖。鼎晖成立于2002年,我们20年前从中金平台出来,深度参与了过去20年中国商业发展的历程,成为了一家管理资产规模近1700亿的综合资产管理平台。我们投资了近400家行业龙头企业,其中超过100余家企业已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硬科技、大消费等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从早期投资双汇等消费品,逐渐转向科技投资,例如投资商汤科技等,我们持续布局了多家有核心技术壁垒,又有广阔市场空间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今天来到成都我非常高兴,因为成都是鼎晖的福地,也是我的福地。2011年我投资了康弘药业,它是我国生物创新药起步阶段的头部企业,旗下的创新药打破了高价进口药物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创造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为投资人带来了好的回报。后来投资了先导药物,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库,是四川省第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公司。前段时间总理到四川考察时会见了3位企业家,其中2个是我们投资的,先导药物和齐碳科技。齐碳是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并进入商业应用的领先企业。我们又来成都了,我们将和高新区一同积极打造新的产业投资,把好的资源引过来共同发展,谢谢大家。

严力:大家好,我是钟鼎资本的严力。钟鼎资本是我和我团队一起创立的公司。2010年草根创业,经历了全民PE之后的经济滑坡、互联网大潮的这几波经济周期,活了下来。我们现在大概有300亿的管理规模,投了250多家企业,我们的标签就是“供应链”。你可以理解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这是我们独特的一直坚持的视角,以科技为抓手,通过供应链的投资提升产业效率,坚持“供应链效率、供应链安全以及中国优势供应链”的三大投资主题,很高兴同大家交流。

主持人:请各位分享一下新一年的投资关键词,谈谈对创投行业整体发展趋势的展望。

严力:原来我们在供应链效率上投得比较多,但是今年的供应链安全和中国的优势供应链比重会加大。我们有几个关键词:首先,基础彻底,把我们的基本功做得扎实。第二,顺应变化。变化的环境,用非延续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第三,带头突破,关键的战役你要打赢。这几个是在变化的环境下我们采取的策略和选择。

王霖:我觉得今年的关键词是聚焦于科技投资,因为这个时代到来了。我们回忆一下中国股权投资这20年来的发展历程,第一个十年基本上是对消费品现代物流供应链的投资,包括超市和百货。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到2020年,基本上是“互联网+”带来的平台经济,投这些资产获得巨大的成功,美团、京东这些公司,都是在这10年产生的。这两个10年很有特点,第一个十年投品牌和百货渠道,第二个十年投平台经济,投平台经济要求资金实力要强、执行力要强。现在到了第三个阶段,科技突破的阶段,以点突破带来巨大的技术进步。例如宁德时代充电速度的提升,原来的300公里提升到了500、600公里,充电的瓶颈打开了,发展特别快,成就了宁德时代的万亿市值。到了这个时代,一些科学家创新技术点的突破带来巨大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和美国相比有六个优势,第一是人才优势,我们每年毕业约1000万本科生,70万硕士,7万博士,这是基础人才。同时,改革开放时我们送出去了大概510万人,回来了460万人,这里有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顶级的工程师,人才技术非常雄厚。

我们有活跃的风险投资市场和资本市场,在一级市场,好的项目很快就有人投资,投资后可以登陆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形成了良性循环。

中国有巨大的商业市场,中产阶级数量巨大,这是在全世界独有的。

中国有后发优势。美国具备成功的科研成果,他的成果就像一个灯塔告诉你怎么研发,往哪个方向研发,使你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美国研发一个新药可能要10亿美金,在中国可能10亿人民币就可以了。在过去5-10年的时间,中国在有些新药研发领域已经赶上美国。

中国政府、中国基金的强大支持。属于全世界范围内支持力度最大的。

中国企业家的奋斗精神也是全世界最强的。我觉得现在是我们投资科技突破的最好时点。

米磊:我觉得今年的关键词有三个:第一个依然是硬科技。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会持续受到市场的青睐与关注,将继续领跑高成长性赛道。第二个关键词是科学家。科学家代表了科技创新的源头、知识的源头。真正的硬科技头部企业往往需要有大量的人才供给、科技供给、创新供给,而这些要素的源泉是来自于科研院以及海内外顶尖高校的科学家们。第三个关键词是早期投资。早期的回报会更高,后期回报则更稳。随着注册制的开放,早期项目的关注度会进一步加强,这也会是今年投资的热点。

刘波:我认为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吧,或者在困难中寻求突破,怎么样实现我们这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走到这个时点越来越难,虽然说每天也非常忙,却越来越不知道方向在哪,或者到这个时点该投什么。深创投前两年以芯片为代表,包括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投得比较多,也投得比较猛。芯片每年要投三四十亿,投几十个项目,从设计到设备到耗材到器件等等,出手较多。到这个时点,社会发展共知还是很难。创投行业大佬云集,头部一半以上的机构都来到了成都,主要的募资还是取决于政府的平台,募资越来越难,高新区有钱,谁有钱我们跟谁走,来了这么多机构,都在这里落地,实际上也是很内卷。至少成都本地项目的投资和争抢我预计应该是白热化,这是有利有弊的事情,我们在一片高呼中还要看到未来的竞争。

第二个,我感觉前两年投资芯片、新材料、新能源还投得比较好,见效还快,但是到了这个时点到底投什么我们也在思考。我们现在要把国家的技术限制清单项目再梳理一遍,进一步梳理技术限制在哪,科技的自立自强。从成都这个点上看,在国家战略中去思考,为成都服务,为中国经济服务,还是要服务于中国的自立自强,要把中国所谓的短板梳理出来。

刚才我看到了凌空的超高音速,我们也投了两个项目,投了两个之后也不知道第三个、第四个在哪儿。我们也在航天类似领域,在科技的自立自强方面做一些梳理,进一步提升创投的质量,服务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至于退出方面,未来上市可能难度不大,深创投一年30多家上市,总量在提升,上市也越来越容易,一二级市场差价会越来越小,有些上市甚至还会亏本,或者有破发的情况,企业的成长还真的是得比眼光、比能力、比专业、比敬业。靠关系、靠差价去赚钱,这个时代可能是一去不复返。

总的来讲,我个人感觉越来越难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突破、寻找确定,谢谢。

安垣:2023年我们看到非常好的方面,疫情告一段落,消费强势复苏,从美股港股传来好的消息,A股有反弹,整体传递了非常积极的信号,我们也期待一些政策上的利好信息。

刚才我们听到成都高新区经济增长非常快,这几年“成都高新”是新出现的一个热词。从资金资本的布局来看,今年的关键词之一,就是成都高新。

从投资上来说,虽然有一些好的方向,但整体国际局势紧张,美国去库存压力依然存在,也会有加息的压力。国内虽然消费数据反弹,但后续是不是能够强势反弹,要看政策和整体企业信心的恢复。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会不会有较多好的企业、好的项目涌现,今年还是在观望中。

对于中金资本来说,我们在投资方面确实也有几个关键词,主要的三个关键词是:前沿、绿色、数字。

所谓的前沿,我们过去投了300多位院士、科技专家,包括院校体系的早期基金和科学家,我们都进行了重点布局,这是前沿。强链、补链关键的技术环节我们要少走弯路、往前走,这是我们今年投资特别重要的特点。

绿色其实就是新能源、新材料,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已经在国际上很多细分行业占据了领先优势,所以绿色是中金长期坚持的,不是今年一年,可能是5年、10年。

数字包括这段时间大家讨论很多的ChatGPT等等,数字不光是在投资的角度,还有管理的角度,中金也实现了全面的数据化,中金资本从2017年开始做穿透的数据化。刚刚我报的数字4700亿,4600多个项目等等,这是我们数据化非常清晰穿透管理的呈现,所以一方面是在投资,一方面是在自我管理。

另外,还有两个词非常关键。

一是赋能。国际国内形势紧张,我们的企业怎么能做好,中金认为要赋能。中金是一个金融集团,我们在金融方面会有全方位的赋能,包括后续的上市、退出,中金在广泛跟地方政府合作,地方政府的赋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得地方政府全方位的赋能,考验当地的营商环境。产业链上下游的赋能跟政府息息相关,我觉得金融体系和政府能够把产业链上下游穿起来,这样对很多企业真正后续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我们看很多地方招商引资其实不仅仅是因为有钱、有政策,更多的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产业集群。为什么大家现在很喜欢成都,也是因为这几个产业集群我们已经建立得比较成熟,所以这是非常好的。

二是开放。去年大家去新加坡去得比较多,今年开年有两个地方是可以关注的,一个是成都,另外一个是香港。在这个过程中,从开放的角度去看,到底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什么,资金在哪儿,这也是中金后面作为在国内最早走向国际化的投行和投资结合的金融集团,我们今年想重点发力的地方。我们也希望能把海外比较好的企业引到国内来,引到成都高新区来,谢谢。

主持人:请各位谈谈关于投资成都、投资高新,对于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有什么建议或者想法。

米磊:我和成都还是挺有渊源的,我的本科实习就是在成都的一家科研院所。成立中科创星后,我也多次到成都来看项目,也投了一些当地的项目。近几年,我认为成都在科技创新和对未来产业的布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成都高新区对科技创新和科创基金的扶持力度,让我们信心倍增。整体来看,成都不管是从政策环境和自身的基础,还是高校部署、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方面面都有一定优势。我们非常看好成都未来的发展,我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优质项目集聚到成都来,中科创星也将不断加大与成都的合作力度和深度。

王霖:过去几十年地产是财政的基础,政府如何摆脱财政对地产的依赖?科技创新是唯一长期可持续的好方法。苏州建的产业园在医疗领域做了很多产业的投资和布局,现在上市公司已经进入了前五,所以他们的财政收入形成了持续良性的发展。成都的大环境不多说了:宜居、非常有活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大力引进了头部的基金。大家为什么愿意来?宏观环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市场化、专业化的机制。我们和策源合作的过程中,小波的团队很专业,我们不怕谈,不怕条件和要求高,我们怕不谈、怕的是不确定性。所以在过程中我们希望市场化、专业化,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引进是头部效应,一个是头部基金的聚焦,他掌握了很多的资源,因为在座的大基金都投了几十家、几百家企业,这些资源分为各个层面。所以通过这个渠道能够把好的头部企业引进来。同时,头部企业可能也有很多的要求,很多的条件,但是他们进来以后就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上下左右能带来群聚效应。我们现在有好的条件引进了头部的基金和企业,未来做到中国先进的开发区。我们的财政依托科技创新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会为整个城市带来长期发展的活力,谢谢。

刘波:第一,细化产业。深创投早期也在做一些探索,现在市委市政府主要还是要细化产业,以前也是这种方式。深圳现在搞了“20+8”产业,小波总提的细化产业也是28个细化产业,深圳现在要求针对深圳的核心产业,或者未来的产业“20+8”,前面是20个要重点关注的产业,8是未来的产业,未来的产业有区块链、量子计算、航天航空、生物、基因治疗等,基本上也是一个产业一个基金。我们第一个基金是工业软件的基金,就是一产业一基金,在做所谓的2.0模式,更加细化,更加聚焦,这是第一个点。

第二个点,科技成果落地。确实产业基金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还是很快的,创投机构除了资金以外,还带动了项目、技术、人才落地。我总在想深圳对比成都,深圳也在做招商引资,全国也去深圳招商引资,量子计算也主要是中科大为代表的,包括区块链投的主要还在杭州和上海,航天航空一个在成都一个在长春,包括深海的东西,包括基因生物的,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海外回来的,很多在大学院校。我刚才讲还是要有配套,各项资源在科研院所、大学,我们国家提倡科技成果转化。

我上次来的时候去了银河596,总院是在绵阳,是正部级的院所,里面也有很多创新成果,但去参观了以后我才发现很多成果都被外地转化了,也没在成都转化,包括电子科技大学的很多成果也是在外地转化。成都产业见效的方式是很快的,但是成都本地很多资源还需得到有效的利用,成都的军工科研院所、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大学的项目都到安徽落地了,我都奇怪,所以不能舍近求远,先把土地上的资源充分的利用好。这是我的看法,也是我当时看到项目在外地落地,成都到处去招商,怎么成都本土的企业没有在成都本地落地,我感到非常奇怪,或者是痛心的。这是第二点,本地落地。

第三个,配套。一个项目落地需要办公用房,需要市场和各方面的支持,需要最贴心的“五星级”“保姆式”“店小二”的服务,这超越了产业基金所掌控的资源,需要成都高新区各个部委局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来支持企业落地。现在竞争确实是白热化,深圳整天接待政府招商的团队,竞争很激烈,所以要打出成都品牌差异化的竞争,配套的东西不是完全靠拿钱解决问题,确实更多层次的配套。

第四个,天使基金、早期基金的培育。当下招商引资配合确实是可以做,但同时天使基金、早期基金这些新的产业真的要靠成都自己去培育,这可能就比较慢,这要靠你自己一点一点,三年五年一代接着一代干,有一个接力赛,在成都这个地方来开花结果,还真不能靠引进,确实要有一种长久的战略的考虑来支持这些最早期项目的投资。

我就讲这么几点看法。

严力:我们团队跟成都接触以来,我感觉状态特别好,把我们的项目归类梳理,和我们团队交流、拜访,把我们的策略和地方产业方向形成有效的连接,我感觉策略是很清晰的。另一方面,我们在疫情期间结识,成都让我感受到的这种市场开放的精神,在今天的环境下非常难得。第三,一说到成都来我是最爱来的,我感觉到人文环境、科技环境。我原来说钟鼎是投资界的杭州,我现在想做投资界的成都,有良好的营商环境、科技环境,还有科技技术,这是我喜欢的地方。

我讲个故事吧,我们怎么来的。2015年的货车帮我就来看了,看了就不想走,我们就喜欢一见钟情的那种,看中了就不愿意走。货车帮是类似于滴滴的模式,是车货匹配平台,钟鼎后来作为领投方投资了货车帮的A轮。

后来,我们又见了一家公司,它是解决中国的建设短期蓝领用工问题,极大的提升了匹配效率,我们也很快一见钟情。

我相信这些榜样的力量,创新的机制会生生不息的出现,特别是雄厚的人文基础、教育环境、人才和政府亲民的体系,还有产业的基础,军工、大学,包括企业家精神会生生不息的发展。我今天跟杨总从上海过来,我们把长三角联到成都,我认为各城市之间相互互补的联通精神,开放合作的态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相信苏州、上海都有很多经验,交互思想,懂得相互开放合作的精神,这点是必要的。我们愿意跟成都高新区一起讨论他的战略,我的战略,增加相互的理解,共同面向未来的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谢谢。

安垣:刚才几位老总也讲到跟成都的渊源。我觉得成都确实就是来了以后就不想走的地方,人文吸引力特别特别强。另外,刚才提到产业的资源优势,制造、军工、医药、医疗服务都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问的问题是有什么样的建议,中金资本跟地方政府合作特别多,我们在长三角和海西各都有千亿级的聚集群,在北京、河南等城市也都是有几百亿的资金落地。我们这么多年跟政府合作也有几个感悟,包括刚才王霖总提到了财政收入,这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我觉得疫情恢复之后,除了消费复苏以外,各地的招商都极其火热,很多地方政府都是书记、市长牵头出来招商。

成都怎么去发挥优势,刚才我提到两点:第一,产业优势。第二,人文环境优势。第三,策源带来的优势,下定决心要做千亿母基金的体系。因为中金之前做母基金,母基金有多行业优势,通过母基金可以撬动很多优质的GP用市场化的方式为你服务。但是真正落地还是有几个很关键的点:第一,今天看到有很多非常好的政策出来,但是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政策的长期性和延续性。我们也注意到有些地方政策,刚开始推出来轰轰烈烈,但真正到返还的时候很困难。

我和刘波总有很多合作,李总、王总、严总都是我们投的基金,很多基金都过来问我们,每个地方都找我们,我们应该怎么选,包括我们也给大家推荐很多地方,我觉得政策的延续性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坚定的。我们经常会发现上一任领导都已经定的事,新的领导又不认,让大家下定决心能够长期去落地,政策一定要有非常长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而且在政策兑现的时候要比较踏实。刚才刘总也讲到之前也有一些投的项目原来在成都,后来去其他地方,也是跟政策的扶持有关系。

我觉得市场化非常重要,前几年有很多地方的母基金体系做得非常好,包括深圳等一直被大家学习,厦门、青岛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地方。成都从去年开始布局要做千亿级的产业基金,你怎么能够在其他地方已经有先发性优势的时候,我们能举起一面旗子让大家都过来。现在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环境,从去年到今年我从GP口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安总我又去成都了,最近去成都了,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成都高新区。这些GP满怀热诚的过来,其实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化的态度把他们留下,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留下来之后,投资这个事像结婚一样,包括募投管退等一系列环节,今天签约当然很重要,但后面还是有一个持续的发展。中金资本讲投后赋能,对于政府来讲就是把基金引过来以后你怎么样对他做投后赋能,这种赋能过后他才能把企业带过来,做好投后赋能。政策的延续性和开放性是目前高新区在这个环节发展上要坚持的态度。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觉得也有几个关键词。

第一,育好苗。我们有非常好的科研环境,早期企业要去培育。现在一二级的价差非常少了,大家都要往前走。国产替代和强链补链现在是特别好的时间点,我们一定要依据成都这么好的产学研环境、科研院所环境,对他们进行扶持培养。刚刚特别欣喜看到我们有人才基金,前一段时间天使基金又宣布基金都拿到钱,育好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

第二,搬大树。上市公司有定增,我们可以通过在这个过程中招引,小波总的思路也很清晰,有一些一级半的方向也是可以布局的。

第三,我们要广布局。我觉得现在成都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策源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大家都在讲成都高新区,之前我们投了180支早期基金,330支全生态的基金里面,我一看都是业绩非常好的。我觉得广布局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要多交朋友,要跟大家交朋友。我觉得有些地方政府卡得特别狠,比如说落地等等,但是不是能在这上面稍微灵活一点,这样能交更多的朋友,才能把你的布局做得更广。有些机构很喜欢这里,但是因为一些条条框框限制他过来,所以我觉得布局思路要调整。

第四,优化生态。政策的持续性、延续性、稳定性和市场化的开放性,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谢谢安总,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各位前辈的分享也是让人意犹未尽,我相信今天的这次对话是一次开始,未来也期盼能有更多的机会能跟各位投资界的前辈和大佬交流,同时也热烈欢迎台下的新来朋友们常来成都高新区坐坐。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302/50896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