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刘三姐和她的城

随着黄婉秋的离去,被初代“网红”捧红的桂林进入后刘三姐时代,如何继续传扬刘三姐文化,或是桂林接下来将要思考的。
2023-03-07 10:08 · 时代周报  撰文|曾思怡 编辑|黎广   
   

2023年3月4日凌晨3时16分,电影《刘三姐》中主角的扮演者黄婉秋女士去世,享年80岁。在生前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中,她说:永别了,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

上世纪60年代,作为*部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后,迅速走红国内外,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的影片。

在影片里,以山歌为武器反抗财主的黄婉秋,也成为那个年代女性形象的代表之一——对抗强权,倡导爱情自由。

△ 电影《刘三姐》剧照 (影视截图)

这部电影不但捧红了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也让桂林在那个时代迅速出圈,甚至比肩北京、上海、广州,成为*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

于是“刘三姐”成了桂林的代言人,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代言人。

如今“刘三姐”虽已远去,但在桂林阳朔,当年对歌的大榕树下,驻足观赏回忆的游客仍旧络绎不绝,仿佛山歌依旧。

01 一个时代的电影传奇

作为壮族最知名的民间故事,刘三姐的故事*那个时代的特色,传说她当时与阿牛哥情投意合,但平日里剥削老百姓的财主莫老爷,试图强行与刘三姐成婚。

然而刘三姐通过作词巧妙的山歌反击莫老爷及其手下的一众文人。

这个简单的故事梗概里,囊括了那个时代人们最为关心的几大问题:阶级斗争、恋爱自由、反抗强权,人民当家作主等等,尤其在风景秀美的故事发生地,桂林山水更是成为对山歌的天然舞台。

于是刘三姐以一个少数民族的典型,被树立了起来,并且在全国甚至全球广泛传播。

实际上,刘三姐的传说始于初唐时期,根据清代《肇庆府志》记载:刘三妹其实是广东新兴人,生于唐中宗时,到12岁时,展现出极高的唱歌天赋,因此往来广东和广西的山水间,学习了各种方言,尔后登山而歌,唱了七天七夜,歌声不绝,最终刘三姐化为岩石。

这个故事在1936年,被创作成小剧目在当时的抗日救国文工团演出,到1958年,广西的文学艺术家包玉堂将其改编成如今广为人知的版本,这个版本成了1961年版电影《刘三姐》的原型。

实际上,就在包玉堂改编刘三姐剧本的前两年,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就提出了“为了保证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于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了那段时期繁荣科学和文化艺术工作的指导方针。加上1961年,周恩来总理倡导要“造成一种民主风气”。

这种定调极大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江姐》、《红岩》等反映革命历史、现实生活、时代和人民精神风貌的精品电影、舞台剧、音乐、小说等纷纷涌现。

黄婉秋版的《刘三姐》电影也在那一年面世。

有趣的是,这部以山水为底色的爱情片的公映后,迅速火遍全国,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的影片,不仅风靡国内,还在香港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观看潮,在新加坡创造了连续上映120天的放映纪录,在美国上映时票房纪录也打败了由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飘》。

02 多舛人生

在影片大火后,刘三姐扮演黄婉秋可谓首屈一指的国民级偶像。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生动演绎刘三姐的黄婉秋,时年不过17岁,这也是她的*个电影角色。

只是黄婉秋的人生轨迹,和这个世纪年少走红的流量明星大多前途光明不一样,她的人生充满波折。

她的祖上曾在广东的梅县,经营药铺生意,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前往广西桂林,黄婉秋出生在1943年,在兄妹六人中排行第四,这样的生育规模,正是战争前后时期尤为常见。

但这给了在那个时代成为母亲的人极大压力,她们不得不舍弃掉自己的社会工作,抚养孩子成长,因此在百货公司上班的父亲,成了全家*的经济来源。

自由生长的黄婉秋在年少时显示出*的表演天赋,唱歌跳舞也都拿得出手,她姑姑为此特意找来桂剧前辈前来指点,这才有了她在13岁的时候,进入桂剧团。

不过这个身份给她带来了*次伤害,她父母认为演员就是卖艺的“戏子”,因此极端排斥她成为剧团一员。

可反抗又是那个时代,甚至是“刘三姐”这个角色的印记,尽管黄婉秋无法预料到自己最终和刘三姐产生关联,但在思想层面上,她们二者已经开始有了交集。

在剧团的最初几年,她从一个零基础的学生,开始逐渐成为桂剧团的台柱,但也仅限于台柱,桂剧的台柱。

直到1959年,电影《刘三姐》开始在当地选角,几经周折,当《刘三姐》的导演看到黄婉秋的时候,认为她就是刘三姐,而原本的主角傅锦华,在这部电影中以配唱的角色出现。

后来关于《刘三姐》成为爆款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

但在进入六十年代之后,黄婉秋一夜之间,从“顶流”落下,开始被批判,并被冠以“大毒草”、“黑苗子”的称呼。

这与其父母的早年反对形成了一种对应。在那段漫长岁月,黄婉秋出现严重抑郁,直到一位比她小六岁(也有人指出是八岁)的何有才出现,并最终成为她丈夫,才让黄婉秋在1972年开启了“先婚后爱”的生活。

待到时光流向80年代,《刘三姐》重新上映,黄婉秋被平反,也担任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虽然那段岁月里黄婉秋也参演了几部电影作品,但都未有较大反响。

就像是命运的编剧早已写好剧本,她注定与《刘三姐》相依为命。

如果说刘三姐成就了黄婉秋,那黄婉秋多少也成就了桂林。

03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不仅是影片中刘三姐生活、对歌的地方,也是现实中黄婉秋出生和长大的土地。

银幕里,无数青山平地而起、千姿百态,一条绿绸带似的江水从山间蜿蜒流过,刘三姐泛舟江上,亦或在古榕树下、村口埠头,通过山歌反抗强权、追求爱情,成为无数观影者的时代记忆。

而作为取景地的桂林山水,不仅由此成为影迷们心驰神往的地方,也成为了外国人对中国秀美山河的初印象。

△ 影视中的桂林山水 (视频截图)

正如实景剧场《印象刘三姐》所述,“片中那个唱山歌的女子成为许多人心目当中倾慕的对象,而生她养她的那片山水,成为人们常梦里游历的地方。”

其实在《刘三姐》影片开拍以前,导演苏里就决定要选择一处最能代表广西风光的地方作为取景地,其后又和编剧乔羽等人到广西的村村寨寨生活、采风,几番前往桂林游历山水,最后决定将山川秀美的阳朔县定为拍摄地。

而在千百年前,桂林山水之秀丽便屡见于文人墨客笔下,“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即使在旅游尚未兴盛的上世纪50~70 年代,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是使桂林成为了广西的窗口、旅游的名片,多国元首就是在这个时期游览桂林的。

1973年,国务院批准桂林市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国对外开放较早的城市之一,共同入列的还有北京、西安、上海、广州。

如果说北京作为首都和六朝古都,上海在当时就是金融中心、时尚之都,广州素有千年商都的称号,西安被誉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桂林的名片则是最能代表广西乃至中国的自然风光。

甚至有观点认为,桂林山水定义了中国审美。虽然没有云南雪山的辽阔、安徽黄山的险峻,但桂林山水平地而起、连绵不断,形状各异的峰林和江水相得益彰,和中国传统水墨画如出一辙。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人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内旅游潮兴起,桂林旅游从政治接待为主转向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并在80年代迎来了旅游的爆发式增长,甚至成为国内*的目的地之一。

20元人民币、小学课本甚至每个孩子的童年旅游照上,都有桂林山水,旅游从业者也随着成为当地就业队伍的主体,甚至有“入行就能挣钱”的说法。

不过进入21世纪,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国内大理、丽江、三亚、杭州、成都等旅游目的地名声鹊起,桂林旅游业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在行业竞争火热的当下,如何吸引、留住游客成为当地旅游业最重要的议题。

传扬刘三姐文化便是其中一环。

黄婉秋则是最热心的传承者,《刘三姐》影片之外,黄婉秋也将其后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继续投入于传扬刘三姐文化和桂林山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婉秋率团队前往10余个国家、地区及国内近30个省份进行演出,受到外国观众甚至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并陆续在南宁、桂林等地担任民族文化传播岗位。

△ 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 (资料图片)

而在黄婉秋之后,她的女儿、孙女拿起广西文化传扬的接力棒,成为“刘三姐二代”“刘三姐三代”。

关于刘三姐的各种企业、项目、产品也在当地接连推出。

2004年,由张艺谋作为总导演的*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桂林阳朔正式对外展出。截至目前,《印象刘三姐》国内外观影人次已经近2000万人次。

桂林阳朔,影片《刘三姐》的取景地漓江阳朔段、遇龙桥、大榕树等地早已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标识。

随着黄婉秋的离去,被初代“网红”捧红的桂林进入后刘三姐时代,如何继续传扬刘三姐文化,或是桂林接下来将要思考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