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浙江,任何风吹草动,总能吸引目光。
最近一纸公文,全国网友炸开了锅。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浙江方案》)明确提出:
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落实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落户及配偶等直系亲属随迁政策。
杭州市区进一步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连续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逐步取消年度落户名额限制。推行全省范围内社保缴纳、居住时间等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逐步拓展到长三角区域内累计互认。
大力推行电子居住证,全面施行电子居住证网上申领、核发、签注、使用,努力实现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不管你来自哪里、什么学历、多少收入,只要你在浙江找到了正经工作,就可以快速拿到浙江城镇户口,享受浙江,包括但不限于“万亿GDP”宁波、“东方犹太之城”温州、“全球小商品发源地”义乌、“上海后花园”嘉兴、“长三角绿心”湖州、“鲁迅故里”绍兴等的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公共资源。
虽然之前江西、湖北(除武汉外)、黑龙江等省份也全面放开落户条件,但它们都是中西部省份,人才吸引力有限,对全国影响不大。
浙江就不同了,这可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每八个人就有一个老板、人均住户存款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民富*省”。
富裕的浙江,向来是各省民众向往的“人间天堂”。去年,在全国人口规模负增长的背景下,浙江的常住人口却同比增长了37万,人口吸引力位居全国首位。
如今,浙江一口气取消了10个地市的入户限制,这架势是要吸光全国人才吗?
01
《浙江方案》一出,300多万安徽“打工人”乐坏了。南京哭晕在厕所,从此以后怕是“徽京”易主。
300多万的说法是怎么来的?2020年,浙江省外流入人口中,来源地为安徽省的为313.9万人,占全部省外流入人口的19.4%。也就是说,每五个外省人中,就有一个是安徽人。
有趣的是,在浙江闯荡的安徽人,居然比在江苏的还多六万。
图源:浙江统计局
(图源:国民经略)
这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
要知道,江苏和安徽历史上(明朝和清初)本来是一家人,后被康熙皇帝将南直隶硬拆成了两个省。其实两省都属于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交通异常便利,沟通密切,来往频繁,文化相近,血脉相通。
历代安徽人都喜欢往东跑,尤其是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
敢拼敢闯、长袖善舞的安徽人,在江苏打响了“徽商”的旗号。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以徽商为主体的两淮盐商,对于乾嘉时期清学全盛的贡献,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欧洲文艺复兴,可以相提并论。”
安徽天长人张近东,在南京创办了苏宁电器,一度登顶江苏首富;
安徽金寨人董经贵在无锡创办的雅迪控股,如今已经是“中国电单车*”;
安徽桐城人祝义财在南京创办的雨润集团,曾是中国*的肉制品生产商;
安徽和县人江宝全在南京创办的金箔集团,是世界五大真金箔生产中心之一……
网上有人调侃,南京虽然做不了“散装江苏”的老大哥,却是安徽人的“精神耶路撒冷”。
万万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浙咬金”。
改革开放以后,勇猛*的浙江人克服了“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限制,硬生生把浙江改造了“民营经济大本营”和“创业创富的乐地”。
虽然浙江人均GDP 暂时比不上江苏,但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江苏高得多。
江苏大公司大多是外企或国企,这些企业赚了钱之后,大头是外国老板或政府。浙江大公司基本上都是民企,其经营利润除了老板的,就是员工的。
近年来的经济形势,也是更有利于浙江的。
随着中国美国贸易战、俄乌冲突、新冠疫情等黑天鹅的频繁出现,高度依赖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江苏经济遭受了重创,而以“内循环”为主的浙江经济相对更稳健。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对“背井离乡”的安徽人来说,浙江逐渐比江苏更有吸引力,打工可以获得更高工资,创业也更容易成功。
对于同样“背井离乡”的河南人来说,浙江早已成为了他们的新家。与南京的“徽京”对应,杭州也有“豫杭”的美誉。
不止安徽人、河南人。以后只怕湖南人、江西人、四川人、贵州人也会这样想了。
另外,浙江政府层面也积极加强与安徽省的沟通合作。2018年,杭州都市圈首次扩容,迎来衢州、黄山两市加入,“杭嘉湖绍”变成了“杭嘉湖绍衢黄”。
回过头来说《浙江方案》,其中就含有给安徽人的“定向福利”。
比如说“推行全省范围内社保缴纳、居住时间等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逐步拓展到长三角区域内累计互认”, 就是给安徽人入户浙江大开方便之门。很多人都忘了,安徽省也是长三角地区的一部分。
02
不只要虹吸外省人,《浙江方案》还有更重要的目标——让浙江农民进城、提升城镇化率。
2022年,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4%。单看这个数据没毛病,但是横向比较就会发现问题,浙江居排在第六。
但浙江的经济实力常年稳居第四,且经济质量更胜第三的山东。
(图源:城市进化论)
于是浙江提出了新目标,要在五年内,把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到76%以上。至少要挺进全国前四,才能带动浙江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这就带出了三个问题:
为什么浙江的城镇化率跟经济地位不匹配?
浙江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关口加快城镇化率?
浙江接下来将用哪些新手段来提升城镇化率?
先来讲讲浙江城镇化率偏低的原因。
其实,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有很强的乡土意识,脑子里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的观念。很多浙江人在城市发家致富后,必定回村里修建别墅豪宅。
在浙江乡村,随处可见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干净整洁的街道,一个村落全部都是别墅洋楼已经比比皆是。
随便放几张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浙江乡奢”。
温州某民居
丽水市青田县东岸村某民居
不只有豪宅,浙江农村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也是一绝,如免费公交车、散发香气的公厕、平直的柏油路、现代化的社区医院。
如果比高楼大厦,浙江可能不如北上广。但比农村的面貌,浙江人就有话语权了。2022年,嘉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46276元,居然超越了北京、上海和广州。
浙江农村实在太富太漂亮了,导致很多浙江人不愿意把户口迁到城市。
这背后也有浙江各级政府的助力,浙江向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省。
但是过于分散的农村住宅,较低的人口居住密度,对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麻烦。
除了杭州,浙江其他地市的市区人口数量不够多,导致浙江的现代服务业很难做起来。与大湾区、成都、重庆、武汉、成都等地相比,浙江的夜经济就很拉胯(参见智谷趋势文章)。
现在经济环境变了,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都很难拉动,最有潜力的就是消费。所以浙江要加快让农村居民进城,才能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高质量发展。
另外,从“三农”角度看,浙江的农业用地非常稀缺,如果大家还窝在农村,就很难盘活农村资源,也不利于搞现代农业。毕竟比起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才是最讲究规模效应的。
所以,此时出台《浙江方案》是符合大方向、大趋势、大潮流的。
不过新的问题来了,要在五年内把约两百万农民迁到城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大工程,浙江到底能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
当然可以。首先浙江老百姓和浙江政府都很有钱,能够承担得一切开销。今年1-5月,浙江财政收入为4666.5亿,增长13.9%,增速居于全国前列。
在《浙江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激励政策,建立奖补资金稳定增长 机制”。这就是浙江的底气和自信。
其次,浙江政府的敬业精神和办事效率是信得过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浙江官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办公方法论。而且,浙江还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厂的大本营,拥有非常强大的数字化系统,可以让浙江农民“只跑一次就搞定所有事情”。
还是那句话,你永远可以相信浙江。
参考资料:
1、《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 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2023—2027 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浙江省外流入人口居全国第二,超过一半来自这3个省》,浙江统计
3、《浙江“抢人”,谁来“买单”?》,城市进化论,吴林静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