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源协和董事长龚虹嘉谈生命医学创投:“愿意花钱鼓励突破认知边界的创新”

2023-07-28 13:25 · 互联网     

近几年,龚虹嘉公开露面的时候不多。但最近几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的颁奖典礼,他年年到。

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源协和)董事长,是龚虹嘉凭借投资海康威视创下约3万倍回报“创投神话”之后、鲜为人知的“新”身份——其实这个身份也已不新了,今年已是他转身投资生命科技、跻身中源协和的第5个年头。

22年前,龚虹嘉以出资245万元、占股49%的方式投资海康威视,获得了数百亿回报,一战成名,创造了中国创投史上一个奇迹。而今他将投资重心转向了生命科技、大健康领域。能否再次创造奇迹?《中国科学报》与他聊了聊。

中源协和细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虹嘉

对投注干细胞的情感“有些复杂”

不久前,龚虹嘉安排人对他们的投资活动做了一次回顾。这次投资回顾显示,他们最近在脑科学、脑机接口、生物合成、精准医疗等方向上下了不少注。

比如他所投资的一个项目是这样的:通过大数据和大模型,去探究病人眼球运动的规律,然后根据“眼动轨迹”来评价或量化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认知能力。

他也很看好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疾病患者或肢体残障患者康复中的前景。在他看来,借助脑机接口技术的“主动式康复”比传统的康复训练效果强好多倍。

但是,坐拥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的中源协和,其最显眼的标签是干细胞。作为掌舵人,龚虹嘉对投注干细胞的情感“有些复杂”。

龚虹嘉还记得,在他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前国家药审中心首席科学家何如意(现任荣昌生物首席医学官)跟他半开玩笑地说:“龚先生,我知道你在好多个行业都创造过奇迹,但是你到了干细胞这个行业,大概创造不了(奇迹)了。”

“为什么?”龚虹嘉不服气。

“因为干细胞(产业)是一个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一步不漏的,强监管的行业。”何如意说。

自2015年起,我国细胞监管经历了从按照医疗技术监管向按照药品监管的历史转身。特别是2017年12月颁布的《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相关问题解读,第 一次明确了细胞制品可按药品申报。自此,细胞治疗开始了卫健委主导监管的“技术”以及药监局主导监管的“药品”两条腿走路的监管模式。

作为“技术”,干细胞疗法仅能在三甲医院用作临床上的“探索性治疗”,很难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而作为“药品”,要将有活性的干细胞按照传统药物的成药性标准来规范,挑战同样巨大——且不说其标准制定等系列问题,单就干细胞的保存、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都与传统药物迥异。例如,干细胞产品作为“药品”,并不存在“药房抓药”一说,直到干细胞被注射于患者体内的前一秒,它都处于“交付”环节。

回想起何如意当初跟他说的那句玩笑话,龚虹嘉笑说:“这五年下来,我发现他说的大部分是对的。”

“坚持五到十年很正常”

干细胞技术产业化面临着的现实挑战并没有吓退龚虹嘉,他有自己的判断:“现在民间对干细胞技术的热情依然很高,但是国家本着从对人民生命健康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理解现在在合规管理上的严格要求。”他说,这也意味着投资干细胞产业的回报周期会很长,“至少要五到十年,十年都是很正常的”。

龚虹嘉的第 一身份是天使投资人,或许对他而言,有耐心、坚持长期主义是一种基本素养;但从行业投资角度,他必须保持清醒,要让坚持有意义。

“有一些事情必须要有足够的‘压强’,投资也讲压强。比如雷军做小米手机,他当初跟我说‘必须融到5亿美元我才干’。我说‘为什么要5亿美元才行,5千万、5亿元人民币不行吗?融资的事以后慢慢来嘛’,就是‘不行’。这就是有些行业必须要强调投资压强。”

“干细胞产业符合这个逻辑吗?”记者问。

“我觉得不符合。”龚虹嘉说:“干细胞产品必须做成药物,这种药物只能在医院用,医院场景很复杂,所以干细胞没法靠提高投资压强来解决问题。”

不仅如此,还有个问题是龚虹嘉要面对的:在中国医药市场环境下,国外那种“高投入、高保险、高药价”的生态在国内并不适用,这也意味着,投资干细胞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对此他选择用更多的维度来看待他投身的干细胞领域:“我现在把干细胞理解成一种给人类抗衰和再生带来福祉、用于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事情。”

龚虹嘉成为中源协和实控人之后,重新组建了以首席科学家张宇为首的干细胞科研团队,加大了中源协和在干细胞新药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目前,中源协和已经获得了四个干细胞新药临床的IND,跻身于获得干细胞新药临床IND数量最 多的前五家公司。

“愿意花钱鼓励突破认知边界的创新”

不过,从干细胞技术应用看向生命科学、看向大健康产业,龚虹嘉认为投资机会和潜在标的还是很多的,有更多机会看到生命医学领域的创新涌现,这也是他希望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能够持续办下去的一个动因。

“这个奖项虽然奖金不太高、范围也显得有些窄,但还是在生命医学领域形成了它的口碑和影响力。”龚虹嘉说,中国现在正在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中源协和希望用这个奖项告诉生命医学领域的年轻人,全社会都在鼓励创新,“愿意花钱鼓励突破认知边界的创新”。

第六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现场照片

在这次颁奖典礼之后,龚虹嘉安排人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展望生命医学的下一个五年”的主题沙龙。在沙龙上,明显能感受到他对于生命医学中的种种“不寻常”的兴趣。

“我非常欣赏年轻科学家能够有勇气在人类认知边界之外取得一些创新,这种创新突破最 好是非共识性的、颠覆认知的。”龚虹嘉说,年轻人做一些非共识性研究往往很难得到项目支持或资助,他希望他们不必受制于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支持和鼓励颠覆性、非共识性研究,这对社会、对年轻人、对创新意识觉醒都有推动作用。”

龚虹嘉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考虑在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之下,通过专门的基金等方式对生命医学领域的创新研究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我们希望在青年科学家有不容易得到支持的想法和课题时,能想到来我们这里试试运气,那就说明我们没白干。”龚虹嘉说,后续支持的事情,他希望找到一些和他有同样想法的投资人或企业家,“一起做好这件事”。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