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核酸赛道又备受瞩目。
7月24日,Alnylam宣布与罗氏达成战略合作,开发和商业化Alnylam用于治疗高血压的RNAi治疗药物zilebesiran,首付款为3.1亿美元。
由于RNAi疗法独特的机制,这款药物在高血压能够做到“一针管半年”,切入慢性病赛道,无疑让小核酸药物成为新风口。
中国小核酸赛道初创公司已有27家,无论是成立时间或是融资,都出现了"断层“的情况。
01 长三角是重点
据智药局统计,中国小核酸药物初创公司为27家,分布极为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北京、青岛、成都等地也有分布。
主要原因是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达,对于前沿生物技术的扶持力度较大,且相关产业聚集效应明显。
其中上海最为突出,吸引10家企业落地,其产业链布局也较为完善。
2022年7月,上海核酸产业园开工建立,*入驻企业为兆维生物。兆维生物是全球*的寡核苷酸和基因单体生产企业,公司计划投25亿元建设小核酸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布局下游。
除此之外,斯微生物、君实生物也都建立了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
上海的创新环境和人才对企业有很大优势,两家成立于美国的小核酸研发公司回国均选择了上海落户。
核酸产业另一个高地为苏州,已经超过6家小核酸公司入驻。苏州在生物医药的投入巨大,也颇具前瞻性的将行业头部圣诺医药、上游服务公司吉玛基因收入囊中。
苏州昆山也早就喊出了“做核酸,到昆山”的口号。2007年,昆山政府引进了北京大学梁子才教授创办的瑞博生物,成为小核酸及生物产业园的火种。
如今,昆山小核酸产业园已成为亚洲*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基地,汇聚了全国80%的小核酸服务及科研试剂供应和90%的小核酸原料和药物。
小核酸领域在全球都处于非常前沿领域,全球*RNAi疗法于2018年上市,ASO药物已有9款获批上市。
在创业人才背景方面,中国小核酸创新药企需要建设药物研发平台以及底层递送技术,因此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大。
目前绝大多数公司源自高校成果转化or海外归国科学家创办,例如从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Alnylam、安进、吉利德等明星企业。
相较于ASO(反义寡核苷酸),RNA干扰(RNAi)的技术路线显然更加受到市场青睐,绝大多数公司选择布局该技术。RNAi的作用时间更持久,安全性也更高。
02 具体布局
从成立时间上看,我国小核酸药企的成立时间跨度较大,最早一批公司可以追溯到2007年,例如圣诺医药和瑞博生物。
从2017年开始,陆续有新一批小核酸初创企业成立,并在2021年达到*。
原因是2004年*RNAi药物Bevasiranib进入临床,大药企和风投机构开始涌向该领域,但由于免疫原性和递送系统,小核酸领域开始进入低潮期。
直至LNP、GalNac递送系统和化学修饰等技术出现,小核酸药物领域于2016年后再次迎来蓬勃发展,行业进入收获期。
2021,年小核酸药物全球市场规模达到32.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7.9%。也让众多创业者和投资人看到了该领域的巨大潜力,创业热潮达到了顶峰。
图:中金公司
和成立时间相似,中国小核酸初创企业的融资进程也出现“断层”现象,即较早成立的一批企业已经融到了D轮甚至E轮,例如圣诺医药已经上市。
但另一边,自2017—2022年一批的创新企业中,绝大多数最新融资还集中在天使轮和Pre-A轮,暂时没有中期融资的公司(B轮及C轮),与企业成立时间分布相符合。
行业处于发展早期,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平台搭建及验证、早期药物研发阶段,部分公司已经有药物申报进入临床。
03 展望未来
由于能够靶向小分子和抗体难以作用的靶点,核酸药物被给予厚望,成为成为除抗体和小分子之外的第三大类型药物。
小核酸药物具有研发周期短、效果持久、研发成功率高、不易产生耐药性和治疗领域广等优点。
目前,全球共有14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早期3款药物已退市),包括9款ASO药物、4款siRNA药物和1款核酸适配体。
更重要的是,与以往以罕见病为主不同,进入慢性病领域的小核酸药物未来将拥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帮助提高慢性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弥补当下重磅药物不足的问题。
尽管面临递送等各种问题,但其未来的巨大想象力,值得市场的青睐。
参考链接:
看昆山小核酸撬动大产业,如何变成亚洲*研究基地
中金:核酸药物,时代已至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药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