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为何医疗科技巨头纷纷中国建厂?

这些跨国械企巨头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市场的生产能力,更看到了国内市场研发和创新能力。
2023-11-03 08:06 · 动脉网  杨雪   
   

2023年10月,中国宣布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

这一利好政策出台无疑是为了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业主,增强我国在全球高端制造业中的地位。

高端医疗器械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则一度呈现“2个90%”的特征:高端医疗器械90%依靠进口,国产医疗器械中约90%是中低端产品。

在政策利好背景下,在2023年访华的跨国企业高管中,访华频次最高的行业为医疗医药领域。

多家医疗科技MNC(跨国企业)也承诺继续加大在华投资,大手笔投资中国产业链。波士顿科学、直观外科、碧迪医疗、GE Health等多家企业直接宣布扩大研发和生产制造业务布局,增强本土化产能。

其中,波士顿科学是在中国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项目落地上海临港,和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一样属于上海重大外资项目。

当MNC纷纷中国建厂,高端医疗器械国产与进口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也将重塑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全球先进医疗器械制造重心有望转移到中国。

1、为何跨国企业纷纷中国设厂

为什么MNC企业纷纷选择来中国建厂?

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从各大MNC企业财报中找到端倪。在年报中不难发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吸引力的医疗技术市场。

根据罗兰贝格《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中的数据,2022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达9,582亿元人民币,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已跃升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医疗技术市场的增速、规模和创新生态吸引着MNC企业持续布局。

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医疗技术市场,但在MNC财报中,中国市场营收只占全球总营收的10%左右,甚至更低,例如美敦力中国市场营收占总营收的7%左右。

不断增长的医疗技术市场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而本土化是提升中国市场营收的强心剂。

在中国建厂可以直接提升中国市场营收占比。以飞利浦为例,飞利浦从十年前开始执行中国本土化战略。目前,飞利浦精准诊断业务(包括超声、CT等产品)接近100%的产品线都在中国生产,通过深度本土化,中国市场营收在飞利浦营收占到了15%。

MNC企业中国建厂的驱动因素除了有机遇,也有挑战。

挑战的一方面来自支付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中明确常态化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同时深化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不少于70%的统筹地区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医保控费让在中国市场持续高增长更具挑战。

挑战的另一方面来自竞争环境变化,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本土竞争者增多。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参与者越来越多,其实力也日渐壮大。

中国市场利润空间下降、同质化竞争严重等“内卷”特点,对于MNC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市场响应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运营效率,降本增效势在必行。

在劳动力要素上,中国有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中高端人才和产业配套;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供应链也彰显了安全与韧性。MNC企业在中国设厂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更加敏捷应对中国市场变化,也能高效整合全球资源。

2、跨国企业持续加码,利好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供应链

对于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来说,跨国企业在华设厂将如何重塑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

首先将提升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国产率,提升我国先进医疗器械制造能力。

以波士顿科学为例,波士顿科学在全球心血管和微创介入领域处于*地位。在精准PCI市场,波士顿科学拥有IVUS、球囊、支架等多元完整的产品组合,在全球多个细分领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心脏电生理领域,波士顿科学是全球*集齐“冰”、“火”、“电”三大房颤消融解决方案的医疗科技公司。

通过中国本土化战略,2022年,波士顿科学Polaris血管内超声系统正式获颁本土注册证,在实现本土生产的同时也供应全球。血管内超声系统涉及高扭矩传输微导管设计与实现、成像算法和精准控制、微型超声换能器等多种高壁垒技术,这一产品中国产将给国内产业带来丰富的制造经验和技术积累。

本次波士顿科学在上海临港落地生产制造中心,更多的先进医疗器械将同Polaris血管内超声系统一样实现国产,不仅增强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实力,而且有望带动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出海。

从在华为华到中国为全球,随着MNC企业在华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MNC也可以是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出海的桥梁。

第二大溢出效应则是利好上游产业链。MNC在中国设立制造中心有两大发展趋势:整机国产化后再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基础产品国产化再到高端医疗产线国产化。

这一趋势可以从医疗影像领域发展上得到印证。GE和飞利浦率先在中国设厂,目前GE医疗和飞利浦国产影像诊断产品国产化率已经达超过90%。其中,GE北京工厂2000多个元器件是由600多家本土供应商提供的。

可以预见,MNC在中国建厂将为上游产业链带来更多机会,国产上游零部件产业有望进一步壮大。

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完整性、稳定性和竞争力整体不强,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率不高、国内企业创新要素储备有限、从事关键零部件、重要原材料自主研发的企业较少,我国也一直是医疗器械进口大国。

以心血管高值耗材为例,国内心血管产业制造普遍依赖海外供应,例如医用精密导管90%以上来自进口供应商。

波士顿科学这样的心血管介入*企业中国落地制造中心,有望拉动我国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产业链发展。MNC企业在中国落地生产制造中心有望培育本土供应商,同时带领本土零部件供应商走向世界,为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注入更多活力。

3、全新的中国市场战略

落地生产制造中心其实是MNC中国本土化向纵深挺进的战略缩影。

近期,麦肯锡曾发文指出,过去MNC和国内企业在行业高速增长时期只做销售、依靠多层级分销商的模式难以为继。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持续存在,在中国医疗科技市场保持高增长更具挑战,MNC需要重新调整模式应对挑战。

什么样的战略调整能够胜出,麦肯锡认为MNC企业需要重新分配商业资源,相比于只关注中国市场上已有产品的公司,将资源部署放在创新高增长产品类别公司在竞争中表现会更好。

麦肯锡指出,波士顿科学和雅培是这一战略调整的代表,2022年,波士顿科学在中国市场加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包括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瑞梦热蒸汽治疗系统、TheraSphere Y90玻璃微球系统、SpaceOAR一次性使用可吸收隔离水凝胶等。波士顿科学也将更多资源投入支持更多创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波士顿科学曾在2023年投资者会议上特别阐述其中国市场战略。

首先,波士顿科学认为中国凭借其*的增长、规模和创新生态系统,是*吸引力的医疗技术市场之一。

从收入预期上看,到2024年,波士顿科学中国市场收入将超过10亿美元,尽管面临挑战,但仍将预计实现双位数增长。

波科将把握优势,规避弱点,将速度、本土化和规模作为优先项,专注于高度差异化的产品技术,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敏捷、本地化的操作来加速产品上市和产品渗透,以保持竞争力。

波士顿科学中国市场营收展望与构成 图源:波士顿科学 2023 Investor Day

本次在中国建设*工厂,意味着波士顿科学已经实现研发、准入、投资、生产的全链路本土化,建立起多元的本土化生态和闭环。

麦肯锡文中还指出,雅培也重新分配了商业资源,削减了遭遇集采的药物支架销售人员,专注于连续血糖监测产品。

4、跨国企业纷纷本土化,如何影响中国市场格局

当MNC企业纷纷加大本土化投入,打出在中国设立创新中心、与中国创新企业建立合作、投资中国创新企业、在中国建厂这一系列组合拳,进口产品也逐渐国产化。

根据《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规定,进口产品是指:通过中国海关报关验放进入中国境内且产自关境外的产品。MNC企业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同样可以拿到境内医疗器械注册证。

例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和波士顿科学血管内超声都拿到了“国械注准”。

MNC企业产品获得国械注进编号,意味着MNC企业产品在市场准入和招标采购上也属于国产产品,国产与进口的区隔被打破。这一趋势将如何影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格局?

对于MNC企业来说,首先可以更好地巩固已有市场优势。将成熟产品落地中国市场,一方面可以降本增效,更快供应中国市场,扩大已有产品市场份额。尤其是在集采中,MNC企业反应可以更灵活。

另一方面,MNC企业本土化也能更快带动培育新市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多个创新技术和疗法在国内应用较少。MNC企业加大本土化力度,能够更快速地培育带动细分领域增长,在新兴市场建立先发优势。

拥有全球视野的MNC企业能够快速敏锐地感知市场变革。但过去由于产品审批周期、市场教育周期需要耗费数年缓慢培育国内市场。

本土化战略给MNC提供了与创新企业合作、绿色通道加速产品审批、本土研发等多种抓手加速这一过程。

以蓬勃发展的一次性内窥镜领域为例,国内一次性内窥镜领域尚处发展初期,大量应用场景未开发,亟待更多成熟产品市场化落地。

在全球市场波士顿科学是消化道一次性内窥镜龙头,直接引入一次性内窥镜产品价格高、周期长。为了更快开发这一市场,波士顿科学与新光维双方计划就一次性使用电子胆道内窥镜(经皮)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业化推广及市场销售上建立长期合作。通过MNC企业完善的渠道布局和丰富的专业教育项目覆盖更广阔的中国市场。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MNC加码本土化也利好创新生态扩容,国内创新企业可以借助MNC实现更广的市场覆盖。

从最初的在中国市场做市场教育,到加速引进产品进入中国,再到投资中国医疗创新技术,再到落地建厂,MNC在中国扎根越来越深。庞大的医疗需求加上完善的产业配套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着MNC企业坚定在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跨国械企巨头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市场的生产能力,更看到了国内市场研发和创新能力。未来可以期待MNC企业本土化取得更多成果,助力中国成长为全球先进医疗器械制造中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