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一个人口百万的县城,凭什么跑出4家医疗IPO?

如今,江阴形成了以现代中药为龙头,覆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营收更是突破200亿元,增长势头正猛。
2024-06-01 13:32 · 动脉网  胡煊   
   

一个人口百万的县城,正在成为中国医疗创新的明星之地。这个地方,叫江阴。

根据官方今年公布的数据,江阴已经集聚了生物医药企业超430家,这在中国的县域里面处在最前列。其中,4家医疗企业已IPO,包括力通生物、四环生物、采纳股份和华兰股份;另外,风和医疗也已递交招股书。

一级市场方面,江阴的医疗创新企业也频获融资。例如佰澳达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普莱医药完成E轮融资、贝塔医药融到D轮、泽成生物融到B+轮、贝瑞森融到A轮……

要知道,十年之前,江阴生物医药产业近乎空白。而如今,江阴形成了以现代中药为龙头,覆盖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营收更是突破200亿元,增长势头正猛。

短短数年间,江阴究竟是如何讲述医疗创新产业发展新故事的?取得硕果背后,其究竟做对了什么?

百万人口县城,开启医疗创新征程

在我国的县域版图里,江阴在经济上一直处于*位置。

以GDP为例。2023年,江阴地区的人口虽为178万,但生产总值高达4960.51亿元。这一数字不仅位居全国县域第二,甚至超过了国内中西部多数省会城市,成为瞩目的存在。

不过,别看江阴如今风头正劲,其也曾面临着传统产业单一和经济结构优化的挑战。

作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迎着改革开放春风迅速崛起的县域,江阴形成了以纺织、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路径,并拥有了“中国工业*县”的美誉。但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随着全国产业大变革,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占主导的模式开始乏力,发展风险也越来越大。

面对现状,江阴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积极撕去过往留下的“传统产业强县”标签——其不仅在钢铁冶金、纺织服装、车船装备、化纤、机械等六大支柱产业上持续转变发展方式,也开始涉足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能。

从时间节点看,有两个关键期。

一是2013年,江阴成立江阴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制订、出台了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从此开启医疗创新征程;二是2021年,江阴发布的《“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到,(江阴)将打造长三角特色生物产业高地,这为当地医疗创新行业的发展再“烧”了一把火。

(江阴发布的《“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图片来源:政府官网)

围绕此,江阴建立了高新区生物医药创新港、霞客湾生命大健康产业谷、临港生物制药产业园、综合保税生物医药产业特区、121未来产业园等一系列载体平台。

其中,江阴高新区是整个江阴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从2011年开始就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并在近年频频出台支持政策。例如在2020年,江阴高新区出台了生命健康产业专项扶持政策,首笔兑现奖补资金达到了1600万元,并在随后几年对政策作了持续优化调整,不断扩大覆盖面。

除政策外,在载体的增加与完善上,江阴高新区也持续发力。比如今年1月,江阴121未来产业园正式开园,首批入驻24个项目,囊括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技术服务等领域,其中有3个是基金、平台项目。

不仅如此,江阴高新区还利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的科创飞地,大力招引科创项目参赛园区创新创业大赛,其中近半数为生物医药领域项目。

从产业的发展看,项目与人才往往相辅相成。于是在引人方面,江阴高新区不遗余力,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引进生命健康领域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25名,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60名;引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5名,省“双创”人才及团队30名,无锡太湖人才及团队30名;建立院士工作站9家,成立诺贝尔奖研究院6家。

整体的落地效果是明显的。根据《新华日报》披露的数据,江阴高新区已集聚生命健康企业17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5家,形成了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创新药、CXO、生物制品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这当中,囊括了以天江药业、普莱医药、风和医疗、力博医药、贝瑞森、佰翱得、佰澳达等为代表生物医药企业。

除此之外,江阴计划将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创新生态链,使创新链路打通,从而在医疗创新领域实现更多突破。

不难发现,江阴已经踏上医疗创新征途,并取得不小成绩。

资本纷纷押注,江阴医疗创新天团浮出水面

得益于在医疗创新领域持续积淀,江阴近年开始涌现一批医疗创新创业天团,并吸引到资本前来考察,且纷纷出手。

动脉橙数据库显示,仅2023年以来,真金白银出手的就有松禾资本、招银国际资本、华金资本、人保资本、英飞尼迪资本、广发信德、弘章资本等一众投资机构。资本的押注,让江阴当地的医疗创新企业受到行业更多的关注。

以近期完成数亿元新一轮融资的佰澳达为例,其主要专注于微生物益生菌全产业链研发、生产和销售,掌握专利菌株、核心生产设备及商业化量产能力,拥有专利近百项。

具体来说,佰澳达的产品包括益生菌菌粉、ODM益生菌产品、乳制品复配、牧业发酵剂等。这些产品主要覆盖大健康、医药、乳制品、食品 以及现代农业行业,并出口美洲、欧洲及澳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

(佰澳达益生菌原料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又比如已经获得多轮融资的普莱医药,发展15年来一直聚焦多肽类药物、化学药物的研究、开发。在研发上,普莱医药建立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米歇尔博士和加拿大*科学院院士霍金斯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下设米歇尔生物医药(江阴)研究院、罗伯特(江阴)外籍院士工作站。

普莱医药董事长陈育新曾告诉动脉网,该公司掌握了有效的抗菌肽设计方法,其抗菌肽药物均是应用多肽从头设计技术,得到的全新抗菌肽分子,通过改造抗菌肽的疏水性、两亲性及螺旋性,降低了对人体的毒性。

在产品管线上,普莱医药针对不同的适应症,目前推出了包含抗菌肽与抗肿瘤拟肽品种及多肽喷雾剂、栓剂、吸入剂、注射剂等不同形式的多肽制剂,以及涉及抗感染和抗肿瘤领域的多肽药物品种的研发。

(普莱医药在研管线 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冲刺IPO的风和医疗则专注于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及耗材领域。招股书显示,风和医疗构建起全面的产品矩阵,包括腔镜吻合器(电动腔镜吻合器和手动腔镜吻合器等)、开放吻合器和其他微创外科手术器械(如穿刺器、结扎夹及施夹钳等)。

(风和医疗的部分产品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分析,以销售额计,2022年,在中国电动腔镜吻合器市场中,风和医疗位列前三位;在国产电动腔镜吻合器出口市场中,该公司位列*位;在中国手动腔镜吻合器市场中,该公司位列第八位、国产品牌第六位。

当然,除了外部资本外,江阴当地也在构建更大的医疗创投生态。2023年8月,江阴高新区获批设立30亿元新兴产业投资母基金,欲通过打造一母多子、市区联动的产业立体基金矩阵,为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另外,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当下我国医疗创新产业的必经之路。在这一块上,目前国内各地政府也在给予重视。比如江阴商务部门去年就制作了《2023对外投资政策汇编》,*时间下发各板块及相关企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对外投资企业,参加境外投资安全培训会、对外投资应对策略专题研讨会、跨境贸易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政策,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策支持下,江阴越来越多的医疗创新企业选择出海。还是以风和医疗为例,该公司在德国汉堡州投资设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将其作为企业的海外营销中心及技术交流平台。同时,风和医疗招股书提到,旗下产品已成功进入欧洲、拉美、中东、亚洲等多个境外市场,销往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巴西、墨西哥、沙特、厄瓜多尔、秘鲁、土耳其等超过90个境外国家与地区。

从资本纷纷前来调研和真金白银投资,到当地产业立体基金矩阵的构建,以及政府对企业国际化的支持,江阴的医疗创新生态愈加丰富。

而这,也正成为江阴医疗创业创新天团们成长的肥沃土壤。

冷思考:医疗创新生态的构建是持久战

医疗创新产业的超大市场潜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积极布局,无论是政策强度,还是投入力度,以及落地速度都是之前鲜有。

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疗创新产业蕴含的巨大机会能为地方政府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并促进本地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另一方面,医疗创新产业,特别是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不仅关系国计民生,也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以,在当下大力发展医疗创新产业既有必要性,也有迫切性。

不过,在实际的产业发展中,如何构建适宜的医疗创新产业生态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和必答题。

毕竟,医疗创新产业收益高的背后风险也很大,需要长期孵化、积累和陪伴。以全球县域级产业集群的重镇——图特林根为例,该地虽仅有3.5万人,却孕育了400多家医疗技术企业,享有“欧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世界医疗技术中心”“全球手术器械之都”等称号。

图特林根的医疗产业肇始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彼时,Gottfried Jetter将巴黎先进的医疗器械制造技术带回图特林根,并建立了一个小作坊,即后来知名的Aesculap(蛇牌)。Aesculap模式的成功,让图特林根看到了产业机会,于是大力推动当地医疗器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不过,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直到近百年后(1955年),图特林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突破149家,才终于实现当地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扩张,成为欧洲医疗技术创新的中心之一。经过后面半个多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图特林根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趋于成熟,逐步形成了由Aesculap和KLS Martin两大全球巨头共同领衔的集团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自此奠定了其在医疗创新领域的江湖地位。

图特林根的创新生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核心是吸纳多元参与方,并为集群化发展提供科研、人才、资金、监管等全方面的服务。以技术研发为例,图特林根就做了三大动作:*,积极与弗赖堡大学、图宾根大学、乌尔姆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医疗技术培训机构,为产业技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创新企业研发提供支持;第三,提升监管力度,医疗器械局会定期对企业进行走访,并要求产品每3年更新一次。

可以看到,生态的构建非一日之功,无论地方政府,还是入局企业,都急不得。因此,耐心培育、尊重市场规律、保持足够的市场开放性极其重要。比如政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前期很重要,但创新企业一旦成长起来,就要交给市场检验,而不能给予过多的保护。

毫无疑问,在医疗创新的漫漫征途中,整个产业还有许多难题待解,也还需以江阴为代表的生态各方的联动与努力,从而更好地为一系列世界医学难题给出中国解决方案。

但要相信,只要已经走在路上,创新的彼岸终将抵达。

* 参考资料:

《江阴高新区加速崛起向“朝阳”》——新华日报

http://www.js.xinhuanet.com/20231028/9da7c31cc83f4caca287de588a1516be/c.html

《江阴企业“走出去”发展步伐更实更稳》——江阴政府官网

https://www.jiangyin.gov.cn/doc/2023/08/02/1170848.shtml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