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今年最大天使轮诞生:银河通用融资7亿

毋庸置疑,任何一项跨时代技术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无数的争议与挑战。
2024-06-24 15:43 · 投资界  杨文静 刘博   
   

融资凶猛——

投资界获悉,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GalaxyBot,下称“银河通用”)最新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共计7亿元人民币——包括美团战投、北汽产投、商汤国香基金、讯飞基金等战略及产业投资方;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IDG资本等头部财务机构,光源资本也参与了早期投资。

名不见经传的银河通用有何来头?成立于2023年5月,身后掌舵者是一位学术大牛——王鹤,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还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现担任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随着银河通用研发的第一代产品盖博特(Galbot)亮相,具身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似乎不远了。

放眼望去,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逐际动力……今年一笔笔具身智能融资正在涌现,这俨然是当下最激动人心的赛道之一。但争议也随之而来:这究竟是改变未来的伟大创新,还是又一场估值泡沫?有人向左,有人往右。

北大教授融资7亿

缔造今年最大一笔天使轮

不久前的论坛上,一款机器人出圈了。

它可以正常“弯腰”,提起倒地的水桶;也可以识别抓取矿泉水、雨伞、耳机、香烟、护照等一系列物体;在现场测试中,机器人还能够凭声音指令拿取物品,并进一步掌握了类似开柜子、开抽屉、挂衣服等操作技能。

机器人名叫盖博特(Galbot),正是来自于银河通用——一支脱胎于北大的研发团队,成立仅一年,背后有着一位关键人物:王鹤博士。

2014年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21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三院院士 Leonidas. J Guibas 教授,王鹤的科研之旅一路高光。此后,王鹤赴北京大学任教,担任学校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期间,创立并领导了北京大学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EPIC Lab);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的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近40篇优秀论文;多次获得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自动化领域best paper、outstanding paper等国际奖项……

2023年5月,王鹤与曾经就职于ABB集团的姚腾洲联手,银河通用正式成立,专注于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王鹤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出:“具身机器人‘小脑’交互控制、灵巧操作等技能学习能力,与‘大脑’的认知、理解、规划等能力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未来通用机器人的蓝图。”银河通用也将这一理念沿用于具身机器人的研发之中。

为了应对海量的训练数据,王鹤团队另辟蹊径,采用合成仿真数据来驱动具身智能,每个物体合成200条视频,再从一个物体到一类物体,通过成规模注入数据来训练机器人的抓取能力。

满身光环的创始团队很快吸引了一众投资人。成立一个月,银河通用就拿下一笔融资,蓝驰创投和经纬创投出手。接下来的一年里,企融资步伐从未停歇,不断有头部机构进入。

直到6月21日,高达7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最终官宣。细数投资方,不仅有着美团战投、北汽产投、商汤国香基金、讯飞基金等产业投资方;还聚集了启明创投、蓝驰创投、经纬创投、源码资本、IDG资本等头部机构,阵容豪华。

同时,银河通用研发的第一代产品——盖博特(Galbot)问世。这是一款轮式双臂通用具身机器人,诞生之初就引发一众围观。

银河通用介绍,盖博特已经实现抓取随机放置的透明、高光等物体,甚至已进一步掌握类似开柜子、开抽屉、晾衣服等灵巧手泛化操作技能,预计今年内就能看到其自研的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逐步进入真实商业场景。

王鹤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除了服务千行百业外,我们的最终愿景是将人形机器人应用于家庭环境中,服务千家万户,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康养服务、解放人们的家务劳动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天不会太远。”

一条科幻赛道

具身智能融资大爆发

至此,我们看到了具身智能的火爆一幕。

这里不得不提90后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的智元机器人。2023年2月,稚晖君搭档上海交大教授闫维新,智元机器人正式在上海成立。这是一家AI+机器人为主的企业,至今已推出第一代机器人智元远征A1。

期间,智元机器人马不停蹄拿下数轮融资,不仅集齐了高瓴、经纬、鼎晖、高榕、蓝驰、红杉中国等一众头部机构,还有比亚迪、上汽创投、百度风投等产业资本,堪称VC圈最火爆项目之一。其中,最后一轮融资就发生在今年3月份。

另一位90后的融资事件同样轰动。今年2月,宇树科技宣布完成B2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资本,老股东深创投、中网投、容亿、敦鸿和米达钧石跟投,融资近10亿元人民币。

宇树科技的成立时间要早得多——2016年,90后王兴兴离开刚入职不久的大疆,创办宇树科技,几年时间里,宇树科技从3人小团队一路发展,接连拿下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德迅投资、顺为资本等一众投资方的资金,逐渐被人熟知。

就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具身智能融资事件不断涌现。

一支由港中大(深圳)教授带领的队伍——跨维智能完成由联想创投领投的战略轮融资。成立于2021年6月,跨维智能是一家以Sim2Real为核心,研发高通用性具身智能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无独有偶,通用足式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也宣布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杭州灏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参与本轮投资,后者正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投资平台。在此之前,逐际动力已经拿下绿洲资本、联想创投、峰瑞资本、智数资本、明势资本和昆仲资本的两轮融资,总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

转眼,AI柔性打磨机器人公司斯帝尔宣布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由浙商创投和航天科工共同投资。

更早之前,帕西尼感知科技、星动纪元、达闼机器人、傅利叶智能、乐森机器人等,纷纷宣布了融资。这条赛道挤满了一群VC/PE,越来越多企业正在打破大额融资记录。

印象深刻的是,具身智能还跑出一个超级IPO。2023年12月,优必选正式登陆港股,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作为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人形机器人火爆,如今优必选市值已660亿港元,较IPO当日市值翻番。

得益于近两年来AI的爆发,原本不温不火的机器人有了“大脑”,具身智能市场充满着想象空间。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2023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138亿美元。

黄仁勋豪赌

李开复:一家也不投

冷静下来,我们先搞懂一个概念:什么是具身智能?

顾名思义,具身智能是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通常具备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被视为AI的终极形态。

毫无疑问,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相比于传统的机械臂与机器狗,人形机器人不仅可移动,而且具有类人的体态,能做出更贴近人类的交互,因此具备更好的通用性。

为何具身智能会突然爆火?这一切都离不开AI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具体而言,传统机器人在执行指令时,必须要由人类工程师分解成一连串的简短程式化程序,针对一个特定的场景,将一个完整任务进行一步步拆解。

而搭配了AI大模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则犹如拥有了一个超强“大脑”,在理解力、连续决策力、人机交互能力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即能够理解外界的声音、视频、文本等多模态信息,进一步分析任务、进行决策、分解步骤执行,从而与人类及现实环境形成高效、自然的互动。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的高昂成本也开始下探。今年1月,高盛的一份报告指出,一台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从去年的约5万美元到25万美元,降至3万美元到15万美元,降幅达40%。

随着近年来国内供应商涌现,更拉低了供应链价格,让中国成为人形机器人崛起的沃土。例如宇树科技便在今年5月打响“价格战”,把新款人形机器人G1基础版的售价砍到9.9万元。据《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公众号的价格拆解,G1硬件成本批量化生产不超过8万元,即便算上研发、营销和管理等费用,G1的定价仍有合理的利润空间。

作为一个现象级的风口,具身智能更是赢得一众大佬摇旗呐喊。

此前,英伟达黄仁勋在演讲中预测:“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是具身智能。”在今年3月的GTC大会上,他更是一口气展示了9款人形机器人,表示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取得重大进展,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像汽车般普及。

比黄仁勋更激进的是马斯克,他声称人形机器人普及程度将是汽车的10倍。在6月的特斯拉年度股东大会上,马斯克承诺特斯拉将于2025年限量生产旗下人形机器人“擎天柱”,预计生产超过1000台或数千台。他放话,“擎天柱”有朝一日会助推特斯拉市值抬升至25万亿美元。

赛道越是火热,就越要冷静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具身智能系统能够理解和互动于物理世界,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资源支持,因此如何获取高质量且足够便宜的训练数据,仍是制约当下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瓶颈。此外诸如商业化前景、安全与伦理挑战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李开复最近为具身智能浇了一盆冷水。在他看来,具身智能是物理世界跟AI的结合,一旦大模型接入物理世界,就需要面临包括安全问题、机器问题、机械问题、故障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难度会大很多倍。

同时,他也质疑机器人做成“人形”的必要性。“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应该长得像锅,吸尘器也长得并不像人。像是波士顿动力那种很酷的、跳来跳去的机器人,真的会有很多应用场景吗?”

末了,李开复直言不讳地表示,很多科学家和创业者都是从小热爱科技,希望能复制一个人,这无可厚非。但如果问VC的想法,他表示创新工场投资了6家无人驾驶公司,而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公司都是0家,“我相信机器人,只是对于具身智能,我们做投资的肯定不能现在去投资一个10年以后才能够发生的事。”

毋庸置疑,任何一项跨时代技术的诞生,都会伴随着无数的争议与挑战。具身智能或许正是如此,即使不知多久才能看到彼岸,但也要有人照常拉起船帆,这便是科技的魅力。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文静 刘博,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6/535875.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