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激光雷达「杀手」,刚刚融了1.8个亿

目前4D毫米波雷达赛道还是胜负未分、深挖洞广积粮的状态,各家都有入局押注。
2024-06-24 17:46 · 微信公众号:智能车参考     
   

2024,自动驾驶还有啥新的黑科技、投资风口?

4D毫米波雷达,可能是最热的一个。

人称激光雷达“杀手”:功能相同,成本仅为1/10。

这不,一家初创公司刚刚被下注,金额1.8个亿(2500万美元)。

01、激光雷达杀手,获投2500万美元

喜提新融资的公司叫Btisensing,韩国一家创业公司,主要业务就是4D毫米波雷达,并且是瞄准自动驾驶的量产毫米波雷达。

创始人李在恩,同时也是Btisensing的CEO和CTO,首尔国立大学博士学位,曾在万都工作超过10年。

这个万都是韩国一家综合性汽车零部件Tier 1,业务覆盖全球各大OEM。之前我们介绍过特斯拉悄悄简配高性能版刹车一事,就是将赛道级Brembo刹车替换成了平价的万都刹车。

所以万都不是意大利的Brembo这类主攻一种部件做到*Tier 1,而是类似德国博世大陆这样的供应商,提供的汽车全品类零部件,从低附加值的普通硬件,到高价值高技术含量的软件、解决方案都有。

Btisensing创始人李在恩在万都工作10年,领导了韩国*完全自主的ADAS量产项目。

实际上,Btisensing也可以理解为万都孵化、韩国政府支持的创业项目,包括这次2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在内,一共融了4600万美元。创始人老东家万都,以及韩国国资背景的银行、基金一次不落参与了Btisensing各轮融资。

具体产品上,Btisensing的自动驾驶4D毫米波雷达采用79GHz频率(波长1~10mm),不同于传统的24GHz毫米波雷达产品。

最远探测范围300m,横向视场角90°,纵向视场角30°,分别对应2度和5度的角分辨率。

所以大致计算一下,Btisensing的产品在最远300m的范围内,最小可以识别10*30 cm左右大小的的障碍物,一块砖头的尺寸吧。

对于移动目标,可以有效感知速度在0.6km/h的以上的。

整体来看,Btisensing的4D毫米波雷达技术标准中规中矩,按照创始人的话来说,“目前性能还无法与激光雷达的高分辨率匹敌,但它具有巨大的潜力。”

巨大潜力指什么呢?

当前技术条件下,不外乎就是成本。

02、4D毫米波雷达,为什么被称为“激光雷达杀手”?

相比传统 3D 毫米波雷达,4D 毫米波雷达增加了“高度”的探测,将第4个维度(速度、距离、水平角度、垂直高度)整合到传统毫米波雷达中。

下面这张对比图能很直观的看出区别:

4D毫米波雷达的接收天线是水平直线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使得雷达能够探测到水平方向上的相位方位角信息(红色框)。

此外,4D毫米波雷达还利用了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在这种技术下,绿色框内的发射天线和红色框的接收阵列协同工作,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一种虚拟孔径阵列,从而实现了高度方向上的测量,能够提供目标的高度信息(左上图中的绿色框)。

这样的技术差异下,使得4D毫米波雷达在多方面性能上实现了突破,不仅能测量空间距离,还能计算水平和俯仰方向的到达角。

它的角度分辨率甚至达到了亚度级别(小于1度),而传统车载雷达的分辨率通常只在5至8度之间。

此外,4D毫米波雷达还增加了一种独特的多模工作功能,即能够在从近距离到最远300米的范围内同时检测目标。

结合摄像头使用时,4D毫米波雷达能够弥补摄像头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为其提供额外的支持;特别是在长距离探测、利用多普勒效应进行距离测量。

当然还有一个*的优势,因为4D毫米波雷达没有从根本颠覆以往技术路线,只在天线排列形式上创新,这就使得它可以付用高度成熟的原部件、工艺、供应链。

一句话,很便宜,与传统毫米波雷达相比,价格提升不大。

所以这样一种能达到激光雷达类似功能,但价格仅为1/10的产品,成了呼声最高的“激光雷达杀手”。

因为你知道的,激光雷达即使在今天也是只有20万以上的中高端车型才有条件配备,大概车企拿货的成本,*的也在2000元左右,构成了智驾系统成本的大部分。

不过4D毫米波雷也有天然的短板,那就是分辨率仅能达到常规激光雷达的1/10左右。意味着传回系统的点云图数据量低,信息含量低,对场景的还原构建不如激光雷达细致。

所以现在4D毫米波雷达产品化的趋势,有两种:

一个是在中低端车型上平替激光雷达,实现智驾系统低价超大杯,也许在10万级的车型就能标配NOA,但体验可能就不如激光雷达加持的系统。

另一个则是作为高阶车型上和激光雷达、摄像头配合的传感器,在对精度要求不那么高的侧向、后向感知上,替代昂贵的激光雷达,实现整个系统的降本增效。

那大家肯定会问了,4D毫米波雷达,能不能大幅提高精度,一举干掉激光雷达?

从技术上讲提高分辨率当然没问题。和3D毫米波雷达一样,射频芯片构成了4D毫米波雷达的主要硬件成本,提高分辨率的方法之一,就是堆更多的射频单元。

提高分辨率的方法之二,就是通过虚拟孔径成像算法、超分辨算法,甚至引入深度学习算法来实现。不过这也意味着4D毫米波雷达会变成软件驱动的高附加值产品。

所以要不要提高成本实现高分辨率,或者提高多少分辨率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商业策略和市场博弈问题,全赖各个公司的押注和判断。

因为4D毫米波雷达高举“低成本”大旗冲进智驾赛道的时候,激光雷达产品正在快速成熟化、市场化,成本降低(已到千元级别)的同时,性能还在提升。

所以,目前4D毫米波雷达赛道还是胜负未分、深挖洞广积粮的状态,各家都有入局押注。

体量大的玩家,包括华为、上汽旗下华域汽车、福瑞泰克,大陆、博士、英飞凌等等都有布局。

创业玩家中,傲图科技、纵目科技、木牛科技、楚航科技、蛮酷科技等等……国内其实早就掀起了4D毫米波雷达创业热潮。

补充一下,早期车载毫米波雷达工作频率为一般为24GHz,但ADAS兴起之后,77、79GHz毫米波雷达被认为是这一赛道的未来。

因为77、79GHz毫米波雷达的探测距离更远(一般大于100m),并且70GHz以下频段被很多国家和地区划分为5G基站专用频率。

不过77GHz技术,大多掌握在大陆、博世、德尔福、英飞凌等跨国企业手中,后发的创业公司,基本走的都是79GHz路线。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智能车参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